尘途有路暮角格韵

第八十六章 景山抒怀

(一)

边小琪、田歌和沈菁从“全聚德”烤鸭店出来,开始逛前门大街。

前门大街是北京著名的商业街,北京最著名的“大栅栏儿”也在其中。它位于京城中轴线上,北起前门月亮湾,南至天桥路口,长800多米,行车道宽20米,民众俗称它为前门大街。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建外城前,这里是皇帝出城赴天坛的御路;建外城后,就成为外城主要的南北街道。明、清、民国时期,皆称它为正阳门大街。1965年,才正式定名为前门大街。

前门大街现在是步行街,不允许一般车辆通行,只有老北京的叮当车可以“招摇”过市。大街两侧都是悬挂黑底金字匾额的老字号门店,一字排开,有近百家。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尽显京城的文化底蕴。走在前门大街上,让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一百年前的老北京。

走到熙熙攘攘的大栅栏,她们三人踏进始建于1853年的“内联升”布鞋店。“内联升”以制作千层底布鞋而闻名中外。手工制作的布鞋,具有舒适、透气、吸汗、养脚的优点。边小琪顺手买了两双一脚蹬的黑布千层底男布鞋,又买了两双系带的女布鞋。

田歌说道:“姐,这几双‘内联升’布鞋不但贵,而且也不适合你。这都是中老年人穿的布鞋。”

“妹妹,你这次跟菁姐去西州,就住你大姨家,睡我的房间。你去见你大姨,不能空手,就把这两双鞋送给你大姨和你姨父,她们喜欢这样的布鞋。菁姐,这两双布鞋是我买给沈叔叔和杨阿姨的。”边小琪笑着对田歌和沈菁说道。

“我好不容易来趟北京,也得给家人买点礼物。我正发愁买什么呢,小琪提醒了我。你买鞋子,我就买帽子。我买哪一个品牌的帽子呢?”沈菁笑着问道。

“菁姐,你就买‘马聚源’的帽子吧。‘马聚源’也是一家久负盛名的老字号,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它生产的帽子,因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货真价实、品种齐全、花色繁多而著称于世。”边小琪说道。

田歌笑道:“在清末民初,北京城曾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今天两位姐姐已买其二,这礼物足以代表北京的地方特色,你们的老爸和老妈肯定喜欢。”

于是,沈菁去大栅栏的“马聚源”帽子店,买了两顶秋冬款羊毛中年男士休闲礼帽和两顶秋冬款羊毛中年女帽。顺便交给田歌两顶帽子,让她一并带给边国宁和蒋苏梅教授。

“两位姐姐想得真周到。我可不可以分两次给我大姨送礼物?这样,我就有两次机会去见我大姨了。”田歌的话把沈菁和边小琪逗得大笑起来。

边小琪又塞给田歌两千元钱,说道:“妹妹,你从西州回来,记着也给小姨和姨父买点礼物。”

田歌把钱装进包里,笑道:“当妹妹真好,姐姐会替妹妹把什么都考虑到了。”

(二)

姐妹三人把买的鞋帽放进边小琪的车里,然后,离开前门大街,穿过正阳门,踏进天安门广场。围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看了一圈,再穿过长安街,跨过金水桥,穿过天安门,来到午门,进入紫禁城。

现在的故宫还是只能让游人看建筑,不能进入宫殿内参观。她们三人都曾经游览过故宫,对这种红墙金瓦的宫殿,产生了审美疲劳。看了几眼依旧金碧辉煌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过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走出神武门,向景山公园走去。

田歌特意领着边小琪和沈菁先去景山东麓,看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的地方。

李自成于1644年3月攻入北京,崇祯帝于3月19日逃到景山。这里原有一株向东倾斜的低矮老槐树,崇祯自觉有愧于祖先基业,以腰带自尽于这颗歪脖槐树上。清军入关后,为笼络人心,将此槐树称为“罪槐”,用铁链锁住,并规定清室皇族成员路过此地,都要下马步行。文革期间,老槐树被当作“四旧”砍掉,铁链也不知去踪。1981年,在原址新移栽一棵古槐。1996年,景山公园管理处将东城区建国门内北顺城街7号门前一株有一百五十多年树龄的古槐,移植至“罪槐”原处,替代1981年移植的那棵小槐树。因此,她们三人看到的“罪槐”也是一颗赝品槐树。

看完崇祯自缢处,三人自东向西,依次游览五方亭:周赏亭、观妙亭、万春亭、辑芳亭、富览亭。万春亭位于景山最高处,是北京南北建筑中轴线的基点,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站在万春亭上,可以一览故宫全貌。

站在万春亭上,边小琪看着宏伟壮丽的紫禁城,略一思考,吟咏出一首《七律·登景山观紫禁城有感》:

景山回首眺龙楼,紫禁城头紫气收。

金碧辉煌三殿矗,灰飞烟灭两朝休。

且将社稷居私产,不为民生担祸忧。

史海钩沉须记取,万家福祉是长谋。

沈菁称赞道:“小琪,借古喻今,有思想。我也来一首。”接着,她吟咏出一首《七律·观崇祯自缢处有感》:

煤山自缢帝崇祯,槐树无辜担罪名。

关外起兵皇太极,关中作乱李自成。

优柔寡断穷方略,专横多疑杀俊英。

志大才疏悲误国,甲申至死未清明。

边小琪称赞道:“菁姐,你把崇祯的性格特点都概括到了。他刚愎而又多疑、急功近利而又优柔寡断、虚荣而又缺乏担当、专横残暴而又刻薄寡恩,导致其对军国大事决策失误,从而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其实他就是志大才疏,缺乏治国的雄才大略。

田歌笑道:“两位姐姐垂范,出口成章,小妹我也不甘落后。”说完,她也吟咏出一首《七律·游览故宫和景山感怀》:

朱棣迁都定北京,闯王破鼎缢崇祯。

万春亭见龙旗换,紫禁城观帝位争。

社稷千秋如幻梦,江山几代必禅更。

桂宫兰殿空佳景,多少辉煌只梦萦。

边小琪赞道:“妹妹,你的七律也很应景、应情。”

沈菁也赞道:“我们不分伯仲。我好久没有这么高兴了。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一起旅游,一起吟诗。”

田歌笑着说道:“我很少吟诗,今天完全是被两位姐姐感召了。可惜秦大诗人没有来,否则,他一定能吟出更精彩的诗词。”

“我也相信秦科能不输我们姐妹三人。”边小琪笑道。

(三)

三个美丽时尚、青春飞扬的女孩一边说笑,一边吟诗,成了寒冬里景山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引来很多游人观望。

一位坐在万春亭廊栏上歇息的老者看着姐妹三人,笑着打招呼:“美丽的姑娘,你们三人的诗很棒。你们是外地来北京旅游的吗?”

田歌快人快语,笑着说道:“阿姨,您好!我是北京的,我叫田歌。您贵姓?您贵庚?您就一个人吗?”

“我叫端木梅英。今年70岁了。以前是p大的老师。我只有一个人。”老者微笑着说道。

边小琪打量端木梅英,见她满头银发,脸色白净,皱纹不多,腰板笔直,很儒雅,也很有气质,像一位学者,感觉有六十岁的样子,正微笑地看着她们三人。

田歌又立刻说道:“端木老师,我也是p大的。”然后,指着边小琪和沈菁说道:“这位是我的表姐边小琪,她现在北京工作。这位是我的好朋友沈菁,她现在西州工作。”

沈菁走近老者,微笑着打招呼:“端木老师,您好。我是沈菁。”

边小琪也跟端木梅英打招呼:“端木老师,您好。我是边小琪。”

“姑娘们,你们都青春靓丽,真让我羡慕。”端木梅英笑着说道。

“端木老师,您也很年轻啊!您如果不说年龄,我还以为您才过六十岁呢。”边小琪笑着说道。

“小琪姑娘,你一下子让我年轻了十岁,我真高兴。我喜欢跟年轻人打交道。如果你们愿意的话,有时间就来我家,我们一起弹琴、吟诗、作画。”端木梅英笑道。

“端木老师,我妈妈也是老师。我愿意与您这样的知识分子交往,听您讲那些民国年间的人和事。我和我妹妹都会弹钢琴和琵琶。等有时间,我们一定登门拜访您。这是我的名片。”说着,边小琪把自己的名片,双手递给端木梅英。

沈菁和田歌也把自己的名片双手呈上。

“三个年轻有为的姑娘。”端木梅英看着名片,感慨道,然后,让她们三人记下她的电话号码。

三人跟端木梅英道别,顺着景山西坡,走下景山,时间已近薄暮时分。

田歌说道:“如果是夏天,我们可以直接出景山公园西门,到一街之隔的北海公园里游玩。现在天快黑了,显然不可能了。姐,我走了一个下午,中午的烤鸭早就消化完了,想去吃晚饭了。我还想吃肉,你不会笑话我吧。”

边小琪笑着说道:“妹妹,你想吃啥就吃啥。你对北京熟,我和菁姐都听你的。”

“姐,我们去吃东来顺涮羊肉,就去王府井的那个店。吃完饭,我们还可以逛一逛王府井的夜景。”田歌立即提议道。

沈菁笑着说道:“就听田歌妹妹的。寒冬里最适宜吃火锅,我也想尝尝跟四川火锅味道不一样的北京火锅。小琪,你把秦科和林海东也都叫过来,我请客。”

“菁姐,在进景山公园之前,我已经给秦科打过电话,说晚上要在前门一带吃饭。他和林海东现在应该在路上了。秦科有车钥匙,我让他把车从前门大街开到王府井,我们从这里直接去王府井。”边小琪说道。

接到边小琪的电话时,秦科和林海东、孟长雪已经从前门地铁站里走出来。找到边小琪的那辆帕萨特,林海东当仁不让,驾车向王府井驶去。他的驾驶技术比秦科好,路也熟,很快就到了新东安。边小琪她们三人打车来到王府井的东来顺饭庄,秦科和林海东已经点好菜,在等她们。

(四)

看着古朴的紫铜火锅、红白相间的羊肉片、香浓清淡的口蘑汤、咸甜酥脆的精美小点心,田歌给沈菁和边小琪介绍道:“姐,老北京有‘东来顺、南来顺、西来顺、又一顺’四大顺,都是有名的清真馆子。东来顺位居四大顺之首,东来顺火锅是北京名吃,从1914年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老北京采用景泰蓝全铜作为火锅锅具,优雅的蓝与富贵花相映衬,顶盖上轻烟袅袅,别有一番意趣。东来顺采用清汤涮肉,底料包括海米、葱花、姜片、口蘑汤。东来顺的羊肉可用‘薄如纸、软如棉、齐如线、美如花’来形容,肉质细嫩,色泽鲜艳,刀工精美,薄厚均匀,排列整齐,形如手帕。切出的肉片舒展开来,放在青花瓷盘上,透过肉片,盘子上的花纹清晰可见。一涮即熟,久涮不老,每盘肉都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东来顺涮肉调料很有讲究,一般是由七种原料调制而成,使用时以麻酱、酱油为主,韭菜花、酱豆腐为辅,虾油、料酒少许,辣椒油自由。”

林海东笑道:“我以前吃东来顺火锅,从来没有在意这些,每一次都是风卷残云,吃个肚圆。今天听田歌同学这么一介绍,仔细一看,还真是这样。”

边小琪笑道:“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听了田歌妹妹的介绍,就更想吃了。”

沈菁不说话,提起筷子,开始在沸腾的清汤里涮肉。轻轻一涮,蘸上可口的调料,吃了几口,称赞道:“好吃。羊肉又香又嫩,不膻不腻。跟我们四川红汤火锅的麻辣鲜香不一样。”

于是,大家纷纷动手涮肉,尝过后,都说这东来顺火锅名不虚传。

田歌接着说道:“北京就是作为帝都太久了,所以在吃上的讲究才多。达官贵人、市井百姓和贩夫走卒各有各的饮食区分。除了‘四大顺’清真饭店,按照档次来区分,‘堂’字号饭店档次最高,有惠丰堂、聚贤堂、福寿堂、天福堂、会贤堂、福庆堂、庆和堂、同和堂这闻名老北京的八大堂。现在,除了惠丰堂还在继续营业,其它七大堂早就成了过往云烟,不是倒闭就是被拆毁。这八大堂基本都是鲁菜风味。为什么呢?因为大清律明文规定,满洲八旗贵胄不许经商。为掩人耳目,八旗子弟暗中投资,雇用手脚勤快,颇能吃苦的山东人为其经营。在早年间的北京城,鲁菜最入流,完全压住了其他菜系,位居中国八大菜系之首。”

“其次就是‘楼’字号的东兴楼、泰丰楼、致美楼、鸿兴楼、正阳楼、新丰楼、庆云楼、春华楼这众所周知的八大楼,也基本都是鲁菜风味。东兴楼始于1902年,被誉为八大鲁菜饭庄之首,历代都是高官贵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东兴楼位于东安门,那时候,坐在东兴楼里吃饭,一抬头就能看见皇帝家里的大院门,可以说就是与皇帝为邻。由于住在东兴楼周围的也都是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东兴楼自然也把自己往高档次上“装扮”,餐具用的是银勺、银碗、象牙筷子。”

“泰丰楼则因孙文夫妇的光顾而名声大噪。到泰丰楼吃饭,讲究的就是风味和高档服务。酒足饭饱之后,饭庄还要奉上一包点心,有银丝卷、枣泥方脯、四喜包、肉丁馒头和烫面饺,做工精细,非常可口。食客们大都舍不得当场品用,带回家慢慢吃或馈赠亲友。泰丰楼和京剧的渊源也很深。据资料记载,中国四大名旦每个月每个人都有两三场聚会在泰丰楼,孟小冬拜师据说也是在泰丰楼。”

“正阳楼是一座临街的二层小楼。二楼设有单间雅座,专门招待有身份或讲究的客人。正阳楼最值得一提的是螃蟹。梁实秋先生在《蟹》一文中提及过:在北平吃螃蟹,唯一好去处是前门外肉市正阳楼。那时候,每年秋天,正阳楼都会派专人去天津附近盛产螃蟹的胜芳镇选购螃蟹,然后,将螃蟹养在大缸里,浇鸡蛋白催肥。民国年间,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等军政界要人也经常会在正阳楼饭庄设宴待客,甚至国宴有时也会在此举行。”

“致美楼原为姑苏菜馆,名为致美斋,是南方风味小馆。因为古代南方考生进京赶考,吃不惯北方菜,让致美斋一众江南小馆在北京得以落脚。后来,致美斋被山东人买下,加入山东菜系,改名致美楼。”

“春华楼开办于民国初期。在“八大楼”中,其它七家都经营鲁菜,只有春华楼,以江浙菜为主。在鲁菜称霸的京城中,江浙菜显得格格不入,春华楼就是凭小巧玲珑的精致味道,在北京站稳了脚。菜品精致的菜品,给人一种细腻的感觉。现在提起春华楼,大部分人都不认识。春华楼关门时间较早,人们早已遗忘了它。”

“现在的老北京念念不忘八大楼,是因为它们各自都有拿得出手的本事。比如致美楼的‘一鱼四吃’,能把一条鱼做成红烧头尾、糖醋瓦块鱼、酱汁中段、糟溜鱼片四道菜;鸿兴楼的鸡茸鱼翅、锅塌鲍鱼、葱烧海参、酒蒸鸭子、醋椒鱼;新丰楼的白菜烧紫鲍、油爆肚丝、素面、杏仁元宵;春华楼的锅贴鸡、松鼠鳜鱼;泰丰楼的沙锅鱼翅、烩乌鱼蛋、葱烧海参、酱汁鱼和锅烧鸡;庆云楼的芙蓉鸡、香酥鸡、糖醋黄河大鲤鱼、九转大肠、醋椒鱼、葱烧海参、糟溜鱼片。”

田歌滔滔不绝地讲着,都忘记了吃涮羊肉。边小琪赶紧帮她涮肉,让她赶紧吃点。

秦科笑着说道:“北京的饮食太讲究了。今天,我大开眼界,吃的不仅是菜,更是文化。”

沈菁笑道:“田歌妹妹,口渴了吧?来,我们先喝点啤酒,再听你接着讲皇城根下的故事。”

“妹妹,听你讲这些故事和传说,我觉得你不但记者的身份够格,而且可以当作家,专门挖掘这些老北京的人和事。一定会有很多读者喜欢。”边小琪说道。

“同样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呢?我只知道八大胡同。”林海东感叹道。

大家被林海东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