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风流狂炫折耳根

第312章 只论骑兵突袭之能,天下谁能出李世民之右?

“杀!”

无边的杀意如狂风般席卷而来,沉重的脚步声像是索命的钩链。

数千敌军攻城的场面,令人震撼,更令人呼吸困难。

自大唐立国以来,已经鲜少有这般规模的攻防战。

城楼上的唐军将士个个面色凝重,目光一眨不眨地盯着城下敌军。

只等敌军近前,便开始收割。

终于,敌军的前锋盾兵跨越了冰原,跨越了城外的拒马围栏,冲入了唐军射程之内。

“放箭!”

田镠厉声嘶吼着下令,早已严阵以待的数百名弓箭手张弓搭箭,弓弦一松,射出去一道黑压压的乌云。

“嗡~”

利箭破空的声响,好似蜂群涌动,让人不受控制地屏住呼吸。

“当当当~”

“啊~”

城下敌军横盾格挡,锋利的箭头没入盾牌,大多数羽箭被敌军的盾阵挡下,但也有一些流矢钻进了盾牌之间的缝隙,钻进敌军的躯体,带起阵阵惨叫之音。

“杀!”

少数的同伴倒下,并未影响到大多数敌军的心智。

他们不过愣了一瞬,便再次不要命的朝城墙之下发起冲锋。

因为,这是攻城战的必要流程。

他们必须要用他们的生命,为身后的攻城器械蹚出一条康庄大道。

“二轮齐射,放!”

城墙之上,唐军弓箭手没有半分犹豫,继续射出了第二轮箭雨。

紧接着,是第三轮!

三轮齐射过后,城外已经倒下上百名敌军,同一时间,敌军的攻城器械业已抵达城下。

云车之上与城墙等高的云梯,足有几人合抱的粗壮原木制成的攻城槌,掩护身形所用的冲车,攻城必备的投石车,乃至于先登部队使用的飞钩......

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大型攻城器械,几欲令人绝望。

临阵指挥的田镠见状,赶忙厉声下令:“敌军攻城器械已至,弓箭手退后,滚木擂石准备!”

“杀!”

敌军悍勇,似是不愿给予城楼上的唐军片刻的喘息之机。

稀稀疏疏的箭雨射上城楼作为掩护,巨大的床弩筋弦紧绷,投石车上的摆臂更是不断挥舞。

“砰砰砰~”

儿臂粗细的弩箭重重砸在青砖与水泥砌成的城墙之上,有的被反弹回去,有的没入高墙。

无数敌军将士争先恐后的攀上弩箭,欲要先登上城头。

云梯上的敌军更是宛如回窝的一群密密麻麻。

投石车上的巨石飞射而来,带着呜咽的风声,像是死神低语。

“滚木擂石,给我放!”

“砸死他们,给我砸死他们!”

“金汁泼到云梯上,快泼!”

城楼上,一众临阵指挥的将官声音已经沙哑,万幸的是唐军将士在守城之事上的天赋令人震惊。

许多时候,往往将官还未下令,他们已经做出了应对。

数里长的城墙,被两千唐军将士守得密不透风。

纵然有敌军侥幸登上城头,迎接他们的,也是无数支闪烁着寒光的长枪。

巨大的滚木与石块顺着云车砸下,攀在云梯之上的敌军便像是下饺子一般垂落。

飞钩与飞锁这等取巧一般的武器,更不是滚烫的金汁的一合之敌。

喊杀声中夹杂着凄厉的哀嚎与惨叫,将冬日的清晨变成了人间地狱。

隆隆的战鼓声如雷如电,像是重锤敲击在众人的心脏。

塔楼之中,柴令武静静的站在窗台之后,透过两块横挡的巨盾之间的缝隙俯视着战场。

战场惨烈,他的心里却是已经没有半分波动。

多年的政坛洗礼,他早已不是当年去洛阳时那个初出茅庐的菜鸡,也勉强有了几分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风范。

比起名将,或许还有几分差距,但也绝对远超同龄人。

他静静的凝望战场,目光还在城下的激战,注意力则是已经移到了更远处的敌军主力之上。

此番渊盖苏文携两万大军兵威而来,想来对营州城也该是势在必得的态度。

但柴令武,从来就不是愿意站着挨打而不还手的性格。

不然,他也不会带着几千人便敢千里奔袭扶余城,一举夺得粮草六万石,甚至不惜牺牲掉手里唯一的一支骑兵,只为与渊盖苏文换一场以命搏命。

因此,他觉得,他或许还能做得再好一些,更好一些。

比如,不必等候所谓的援军抵达,想办法将渊盖苏文麾下这两万大军打残。

甚至......直接将这两万大军留在营州城外。

若他真能将渊盖苏文此番带来的三万大军一次性打没的话,纵然是高句丽家大业大,恐怕也要元气大伤好一阵子了吧?

柴令武静静的沉思着,不断思索着各种反打的可能,然后又被他一一否定。

半晌之后,他忍不住叹了口气。

因为他想到了无数种可能,但没有一种是能够执行下去的。

双方的力量差距太大了,纵然他有万般智慧,也敌不过绝对的实力压制。

除非他能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将火药改良,制作出一些更犀利的火器。

比如适合出城野战的火铳,或是火炮。

但这些东西,都不是他一个人一朝一夕能够弄出来的。

就拿火器局来说,都已经成立那么几年了,火铳与火炮的图纸,他也早就给了火器局。

但直到现在,火器局弄出来的一些新式火器,依旧不稳定。

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时代的限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永远是一个整体在摸索前行,不是他拿出一两样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就能改变的。

他能缩短这个整体发展的时间,却不可能将这个整体直接快进到某个程度。

毕竟他是人,不是神。

他从后世带来的那些东西,就像是一座没有地基的大厦,强行让这座大厦立足于这个时代,只会成为空中阁楼。

思及此,柴令武忍不住蹙眉叹息一声。

随后收敛思绪,开始继续观战。

与此同时——

城外的观战渊盖苏文,望着眼前惨烈的战场,也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该死的唐军,怎地如此顽强?”

他低低的咒骂了一句,眉头不自觉皱得更紧。

这些唐军的顽强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同时己方的伤亡程度,也让他一颗心不自觉的提了起来。

作为三军主帅,他自然能看出来,麾下将士已经拼尽全力去攻城。

但付出与收益,完全不成正比。

自开始攻城到现在,攻城的士卒,少说也战死了有数百人。

而他付出这么重的代价,竟没有一人能够攀上营州城墙?

须知他此番出兵,可不是专程为了攻打营州城来的,他的主要任务,是救援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薛延陀。

换句话说,他不可能在营州城外浪费太多时间。

但看唐军现在这不要命的架势,他毫不怀疑,若他继续像这样打下去,就算最后能攻下营州城,他麾下大军也一定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为一座营州城损兵折将,那绝对不是他想要看见的局面。

“该死的柴令武,看本帅怎么炮制你!”

思及此,他忍不住深吸口气,低低暗骂一句。

随后转头对着身旁的亲卫吩咐道:“行了,鸣金收兵吧!”

“鸣金收兵?”

亲卫愕然,皱眉道:“大帅,这才一个上午......”

“已经试探出敌军的深浅,够了,再打下去也只是徒废人命而已!”

渊盖苏文摇摇头,声音虽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

亲卫眉头紧皱,尽管不解,却也只能转身传令。

“叮叮叮~”

下一刻,清脆的钲鸣声盖过了战场上的喊杀声。

听见这突如其来的钲鸣,双方正在作战的将士都不禁愣了一下。

这么早收兵,这对吗?

但钲鸣声越发急促,临阵指挥的高句丽将令也不得不组止大军开始撤退。

城墙上,见敌军开始撤退,唐军将士也没有追击,只是对着敌军的军阵示威似的放了两阵箭雨,便开始立即休整。

两千预备役冲上城楼,替换了城楼上的唐军将士。

城中民夫迅速动弹起来,补充物资的补充物资,制作口粮的制作口粮。

老弱妇孺则是在裴行俭的组织下,继续为城中的建筑添砖加瓦。

十几万人的人口基数,让裴行俭可以战争与建城一手抓。

虽说百姓们会辛苦一些,但这座新城,无论如何都是必须要建立起来的。

塔楼上,柴令武对于渊盖苏文这么快收兵,也感到有些惊讶。

但转念一想,倒也不觉得奇怪。

渊盖苏文出兵的性质,就注定他不可能将太多时间浪费在营州城外。

毕竟,薛延陀还等着他去解救。

因此,渊盖苏文这一场进攻,与其说是为了攻城,倒不如说是为了试探城中唐军的战斗力与决心,然后好调整接下来的战术。

他要是没猜错的话,渊盖苏文的下一次进攻,大概便要与他见生死了。

“公爷,敌人退兵了,咱们也走吧!”

柴令武正沉思间,耳畔忽然传来亲卫的提醒。

他轻轻颔首,转身下了塔楼,回到刺史府后,便召集了薛礼与军中一干将官,开始复盘议事。

今日观战,他有所得,虽不多,但有效。

并且,他也需要将他的猜测,告知众人知晓,免得敌军下一次攻城时,诸将生出骄纵之心。

而事实上,渊盖苏文的打算,也和柴令武的猜测大差不差。

勒令大军鸣金收兵之后,渊盖苏文便召集了军中诸将,准备接下来的战术部署。

大军初来驾到,来不及支起营帐,渊盖苏文与军中诸将席地而坐。

迎上诸将疑惑的目光,他也没有卖关子,直言道:“明日,本帅打算将大军全都压上去,一鼓作气拿下营州!”

诸将面面相觑,神色有些茫然。

不是,仗是这么打的吗?

一名贼眉鼠眼的将令有些迟疑地反问道:“全军压上,大对卢是打算围三阙一吗?”

“不!”

渊盖苏文果断摇头,沉声道:“本帅打算将营州一竿子打死!”

这话一出,众将都沉默了。

将营州一竿子打死,说起来简单。

但营州城里的唐军,也不是纸糊的啊,更别说营州现在还修建了新的城墙!

渊盖苏文将众人的表情尽收眼底,却没有细细解释的意思。

因为他总觉得,大唐不会将柴令武这样的青年才俊放在营州等死。

在高句丽,对于真正人才,都是恨不得供起来,根本不可能推出来送死。

而大唐偏偏这么干了,足以证明,大唐肯定还有什么他不知道的后手。

所以,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拿下营州。

只是这些猜测,他不能告诉别人。

否则军中将士的士气,定然会一泻千里。

万幸的是,他的手段足够强硬,可以将军中变成他的一言堂,不至于出现手下将领阳奉阴违的情况。

......

......

营州城的战事已经拉开帷幕,但草原上李世民麾下的六万大军,却是突兀地不见了踪影。

无人知晓这六万大军突然去了哪里,也无人知晓唐军的突然消失是因为什么。

于是,草原上就形成了一副大唐大军找不到薛延陀主力,薛延陀主力也找不到大唐大军的奇怪局势。

双方斥候倒是无数次的交手,但每一次,皆是以唐军斥候的胜利而告终。

就在草原上两军斥候,为了找到对方主力究竟藏在哪里激烈厮杀时,一支五千余人的大军,已经悄悄摸摸脱离了草原,冒着大雪朝辽东方向开始急行军。

而这支大军的主将,正是突然在草原上消失不见的李世民。

没错,是李世民带队。

不是柴绍,不是候君集,也不是程咬金,他甚至连长孙无忌都没带,只带了尉迟恭作为亲卫。

至于原因,则是因为他麾下这五千大军,尽是一人三骑的精良甲骑。

是的,甲骑,不是轻骑,不是精奇。

而是一人三马,人马俱甲的甲骑!

而放眼整个大唐,若只论骑兵突袭之能,则完全无人可与李世民这位如今的大唐皇帝相提并论。

哪怕是军神李靖,或是曾经只带三千轻骑奇袭定襄,又带两百精骑突袭阴山大营的苏定方,都远远比不上。

所以,哪怕他手底下名将如雨,猛将如云,他依旧选择了亲自带队。

至于他亲自带队是要去干什么,那就很难说了。

反正肯定不止是去救援谁,或是支援谁那么简单。

不然,也轮不到他亲自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