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婆罗洲最大敌人

不一会,王强来到总督衙门大堂。

他敬礼:“下官见过总督大人、巡抚大人、诸位将军。”

叶名琛笑道:“王总教官无需多礼,请上座。”

大堂内每一个官员对王强和他的教官连都甚是满意喜爱。

两次大胜仗不邀一丝功劳不取分文银子,让这些大人将军如何不喜不爱?

就像只干活不拿工资,哪个老板不喜?

封赏下来,搞得一众官员自己都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商量来讨论去还是决定赏赐教官连十万两银子,还生怕他们不收硬说不是赏赐,只敢说是整编新军的辛苦费。

即便是这样,王强也是请示刘大进得到批准之后才收下这笔银子。

教官连除了批准的奖励之外,剩余的银子尽数搬回厦门团练用于洋务之用。

如此更让众官员刮目相看。

曲超群起身:“王总教官,朝廷有意兴兵南洋,你在南洋数年,可有什么高见?”

王强眼中一亮:“哦,不知朝廷有意兴兵南洋何处,吕宋、越南、婆罗洲、大马、爪哇、苏门答腊?”

曲超群说:“婆罗洲。”

王强微微一笑:“总督大人,借南洋地图一用。”

叶名琛笑道:“来人,去取南洋地图来。”

不一会,一个下人就抱着一卷地图跑进大堂。

王强展开地图说道:“总督大人、巡抚大人、诸位将军请移步地图前。”

众人围过来之后,王强指着南洋上一个大岛说道:“总督大人、巡抚大人、诸位将军,此处就是婆罗洲,距此五千余里。”

“如今此处势力错综复杂,有大清百姓成立的公司,有当地土著百姓建立的国家部落,还有荷兰人的势力。”

“想要完全控制婆罗洲至少需要三千兵力。”

“想要兴兵婆罗洲,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运输和护航。”

曲超群问:“不知王总教官对运输和护航有什么想法?”

王强说:“运输不难解决,能出海的福船广船都行。”

“难的是护航。”

“好在濠镜收复战和上海保卫战缴获三艘洋人军舰,如果广东水师能再抽出两艘能出海的军舰,护航的问题就能解决。”

“不过有个前提,那就是兴兵南洋必须保密,否则难保荷兰人不会采取疲兵之计沿途袭扰。”

叶名琛问:“三千兵力就能控制婆罗洲?”

王强说道:“总督大人,在婆罗洲最大的敌人不是洋人,也不是土著,更不是大清百姓,而是高温潮湿的气候和各种蚊虫蛇蚁野兽。”

“诸位大人也知广州的气候,而婆罗洲的高温潮湿气候比广州更甚十倍。”

“在如此炎热气候之下,非战斗减员非常严重。”

见众人没有插话,王强接着说:“洋人在婆罗洲也就数百兵力;土著都是数十数百人的部落散居,最好的兵器就是柴刀;大清百姓不会与朝廷为敌。”

“所以,下官以为掌控婆罗洲三千兵力足矣。”

“只是在婆罗洲有可能因为水土不服折损的兵力远超战斗折损的兵力。”

曲超群又问:“王总教官,可有应对高温潮湿和蚊虫蛇蚁叮咬之法?”

王强说道:“如今也只有一些粗浅之法可用,并不能确保万无一失。”

听到这番话,众人心中一喜,脸上露出笑容。

王强说的不能确保万无一失,那就是有九成把握,只要严格按照他的办法执行肯定没有问题。

崔大同迫不及待的问:“王总教官,你就别卖关子了,快说吧!”

王强笑道:“崔将军莫急,待我慢慢道来。”

“想要在婆罗洲立足,需做好以下几策。”

“其一,远征婆罗洲的将士最好是两广将士,两广将士自幼在此长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适应高温潮湿的气候。”

“而且在防暑降温上颇有心得。”

“其二,现有新军军服并不适合婆罗洲穿戴,需要重新用棉或者麻缝制军衣。”

“军衣军裤要比平时大两个号利于散热和出汗,袖口与裤口要小,防止潜伏时蚊虫蛇蚁爬进去。”

“也就是所谓的灯笼服和灯笼裤。”

“头盔就用之前绿营的凉帽即可,只需把上面的装束取掉。”

“若是有条件能配备面纱与薄纱手套更佳,防止被日光晒伤。”

“鞋子只能穿低帮鞋,不能穿高帮鞋。”

“一定要是透气的布鞋。”

“其三,需要储备大量防止痢疾、解毒、消暑、消肿的药品。”

“每个将士身上都要涂抹防止蚊虫蛇蚁叮咬的药膏。”

“军营保持干净整齐,时常喷洒消毒药水。”

“其四,饮水要撒石灰消毒,烧开后才能饮用,不得食用不认识的果子野菜。”

“还有一些生活上的小窍门,到时可询问在婆罗洲讨生活的大清百姓便能轻松解决。”

“其五,不管是敌人还是阵亡将士要立即烧掉。”

“婆罗洲气候炎热,如果尸体放置时间过长,很容易引发瘟疫。”

王强说完,众人不语。

片刻后,曲超群才说:“王总教官,你方才说的五条良策倒也不难,只是这灯笼服灯笼裤是何样儿,我等从未见过,不知如何缝制。”

王强笑道:“曲将军不必担心,回头下官便缝制一套样品出来供将军参看。”

曲超群大喜:“如此就有劳王总教官了。”

王强走后,叶名琛与众心腹又聊了甚久才散去。

回到书房,他便起草了一封建议五方会晤的电报发往上海,然后再从上海用快船送往天津。

如今,从福州接出来的电报已经铺设到上海,按照东方电报局的施工进度,在六月份就可以铺通从广州至北京的电报线,并且将沿途各省串联起来。

自此,信息传递瞬息便至,旦夕之间决策千里之外。

正是由于叶名琛的这份电报开启咸丰皇帝首次南下之旅,让他及一干朝廷大员第一次切切实实感受到洋务带来的繁荣昌盛。

也让他在往后的施政中不懈余力的支持洋务,支持大清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大清未来三十年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基础。

为争霸世界走出最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