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小试身手在静海
有些大臣还心存疑惑,当即又临时说了一句话让电报员发过去,然后又让天津送过来。
当“内务府未时一刻”的电报再次从天津送来时,众臣无不惊叹。
如此快速的信息传递对大清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心中太清楚了,尤其是现在边疆不稳之时。
一些武将已想到电报在军事上的价值。
众臣叹服,咸丰皇帝当即就下旨,由朝廷拨款筹建从广州到北京的电报线,并初步定下诸省电报线筹建规程。
组建电报衙门,由朝廷筹建各省督抚衙门至京师电报,各省督抚衙门筹建至各州府电报,至县衙电报视财力而定。
铁路耗费甚大牵连众多,各省都在观望。
可这电报就不一样了,不占用良田,耗费小又便利快捷。圣旨刚下,雪片般的订单就飞到广州铁路商行,请他们去铺设电报。
尤以直隶、闽浙、两广最多,两湖、两江次之。
如今这直隶总督讷尔经额算是找到升官发财的窍门了。
直隶新军开始筹建时,他也像叶名琛一样洋洋洒洒写上数百言,新军多少人,陆军多少人,武警多少人,警察多少人,军部设在哪里,师部设在哪里,旅部设在哪里,诸事事无巨细奏报给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看后大喜,竟然赏了他一个可以世袭三代的云骑尉正五品爵位。
讷尔经额可算是看明白了,想要升官发财就要做皇帝喜欢之事,如果再得到群臣支持那就是平步青云,就如那叶名琛一样。
电报之事当然也有不屑一顾者,更有反对者,不过有全孝道的名头在上面压着,他们也不敢明目张胆鼓动百姓反对,只敢偷偷做些小动作。
历史的车轮终究会推着他们往前走,尤其是朝廷兴洋务之风已成,洋务就代表未来仕途,不少官员已看出其中门道,纷纷向这个门涌来。
为此,广州铁路商行、东方兵器工业以及刘大进等人经过商议,决定成立东方电报局专门负责此事,并报请江华批准。
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文咸想破脑袋也没想通,这清廷怎么突然就这么开明,愿意接受一切西洋科技。
尤其是叶名琛竟然愿意见自己,甚至还与自己吃饭喝茶。
如今广州、厦门、福州、台北已经有电报,反而香港还没有电报,自己给厦门领事发电报还要来广州才行。
更让人不可接受的是大清的电报工程英国只占很少的份额,大部分被美国人抢走。
文咸几次找到叶名琛,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电报工程份额。
叶名琛想到江华信中所说,便回复文咸“鉴于两国的外交关系,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文咸怎么也领悟不了其中的含义,便召集很多人来讨论究竟是什么意思,甚至还请来广州十三行的管事,
还是中国人了解中国人,通过广州十三行管事提点,文咸终于明白叶名琛话中之意。
英国人在大清欺行霸市,随意占据土地房屋田产挑起事端,不遵守大清律法,让大清感到厌恶。
思来想去,他觉得要试试叶名琛是否真有意推动清廷与英国关系良好发展,于是约束在华英国人行为,并且退还非法占据的土地房屋田产。
叶名琛见文咸拿出诚意,顿时心中大喜,原来信中所说当真有效,为表诚意也向英国人下订单。
文咸一见当真是这么回事,心中开始重新思考与清廷的外交关系。
广州铁路商行给咸丰皇帝带来五万两银子。
有了这五万两银子,咸丰皇帝就可以小试身手。
地方选好了,银子到位了,可是在人选上却犯难了。
宫中之人不敢派,容易被人看破身份;官员就更不敢派,只怕还没出京,消息已经泄露;那些宗亲了,还是算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这可怎么办?
连续数日想来想去实在想不出合适的人选,心中正在暗暗恼怒,莫非诺大一个大清朝竟没有可用之人?
他带着安德海在宫中四处闲逛,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选。
这时,铺设电报线的技术人员正带着一群人在内务府外立杆子架电报线。
咸丰皇帝看到他们顿时眼中一亮,心中有了主意。
他让安德海把领头人叫过来。
“小人见过陛下。”
咸丰皇帝笑道:“免礼。”
“这电报还有几日能完工?”
领头人回道:“禀皇上,还有三日便可全部完工。”
咸丰皇帝笑道:“如此之快,有劳诸位了。”
领头人那可是从印度就一直跟着江华混,只是不在军中在铁路公司。
孟买至巴罗达、印多尔、占西的电报线铺设就有他参与,占西到瓜廖尔的电报线由他负责铺设。
他是后一批回中国的技术人员,是电报方面的总负责人,三十出头,名叫李川,福建漳浦人。
李川见过大世面,与各种人打过交道。
他见咸丰皇帝突然问自己还有几日完工,心想这皇帝早就看过施工计划,应该知道完工时间。
可他这么一问是什么意思?
心思转动间,他想到自己带来的五万两银子。
此时,咸丰皇帝问完又不知说什么了,这种请人帮忙之事他实在不知怎么开口,脸上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儿。
李川看到咸丰皇帝的样儿心中好笑,这皇帝就是太注重颜面,把面子看得太重,想让人办事又不开口直说。
一点不像首长,有什么事都摆在明面上。
他左右看了看,见安德海在三四丈之外便轻声问道:“皇上,您是不是有什么事要对小人说?”
咸丰皇帝一愣,暗喜道:“确实有一件小事要你为朕分忧。”
李川笑道:“皇上请说。”
咸丰皇帝四下看了看,低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李川一听,原来是这事,好办。
“皇上请放心,小人这就给公司汇报,请公司立即派人前来筹办此事。”
咸丰皇帝大喜。
不到半个月,李川便给咸丰皇帝引荐四人。
六人在御书房商谈良久才散去。
第二日,一家叫万福金安的商行在京城成立,很低调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
商行成立之后,四人便马不停蹄的赶往天津静海县,看地方选位置。
最后定在静海县城东北五里的徐庄子村。
他们又连夜画规划图,确定居民区、商业区、学堂和工厂的位置。
画好之后又送到京城给咸丰皇帝御批。
咸丰皇帝对他们是一路开绿灯,只盼早点把此事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