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流贼的消亡
“卖报卖报~李闯授首,顺国全灭。”
“流贼余孽流窜,下落不明,朝廷悬赏其踪迹并提醒开拓队戒备。”
“官军进抵北海,罗刹遣使商讨北海归属。”
“辽东、奴儿干都司、内外蒙古等地建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带方、林中、北海等省。”
顾不得听完报童呼喝,人们一窝蜂冲上去买报纸。
看到唯妙唯俏的李自成首级画像,议论骤然响起。
“终于死了。”
“天启末年至今,算起来二十六年,流贼终于是剿干净了。”
“不能说剿干净了,毕竟还有一股贼人跑了。”
“一小股而已,东躲西藏尚好,但凡露头,必被镇压。”
“闯贼尚有余孽,流贼是没了。”
“是啊,当今圣明,百姓安居乐业,不可能再产生流贼。”
“闯贼也是不知好歹,老老实实听陛下安排可得活命,非要与罗刹人搅和。”
“他本来就跟建虏搅和过,和罗刹人搅和也不意外。”
“罗刹人要占据北海,实属痴心妄想。”
“他们派使者来,我看直接打算了,几万大军屯驻忽兰忽失温,哦,现在叫双泉城了,距离北海千里之遥罢了。”
“是啊,干就完了,跟罗刹鬼啰嗦。”
市井小民操着朝廷大佬的心,却可以随意定略,朝堂大佬却不能如此随意。
此时,马绍愉与罗刹使者戈洛文开始了第一次谈判。
刚刚落座,马绍愉说道:“包括北海在内,从乌拉尔山脉往东至太平洋的所有区域,皆是大明固有领土。”
戈洛文当场就麻了。
你要是这个态度还谈个屁,直接打吧,因为罗刹国绝不可能当时广袤富庶的西伯利亚。
实际上,如今的罗刹财政全靠西伯利亚的皮毛木材支撑,若是丢了这块地方,如同慢性自杀。
最重要的是,没了西伯利亚,沙皇就不是沙皇了,而要降回莫斯科大公。
“这些都是有依据的。”马绍愉打开地图,说道:“先说北海,唐时属关内道骨利干所辖,元时属岭北行省……”
戈洛文忍不住打断道:“元朝跟你明朝有什么关系?”
“元虽异族所建,然其为正统王朝之一,大明继承中华,其固有领土皆由大明继承。”马绍愉理所当然地说道。
“侍郎如此蛮横,可是代表贵国?”戈洛文问道。
不纠缠“固有”问题。
马绍愉却笑道:“何以称蛮横?大元虽未直接占领并统治莫斯科,但是莫斯科确实臣服于大元,理论上讲,莫斯科以及整个东欧都是大元领土,大明应当继承统治权。
只是大明乃是仁义之邦,鉴于莫斯科公国与大明风俗迥异,因此未曾要求统治权。”
戈洛文严肃地说道:“不,不是你们不想,是你们做不到。”
马绍愉笑容一收,严肃地说道:“如果你要这样说,我可以上奏陛下,请求武力征服。”
“我是带着和平的诚意而来。”戈洛文语气软了些,继续说道:“沙皇俄国开拓经营西伯利亚一百多年,建立了大量的城池,并且设立了建制,而在这之前,西伯利亚乃是无主之地。无主之地,先到先得!”
“不,西伯利亚是有主的,而他们的主人曾经或者即将归附大明,你们的入侵乃是强盗行为。”马绍愉说道。
“你这是诡辩。”戈洛文不甘示弱地反驳。
知道对方是瞎扯,却不能让对方是瞎扯。
这可是关系以后打仗时的名义。
师出有名嘛,大明人讲这个,西夷也讲这个的。
马绍愉很认真地瞎扯。
肯定谈不拢,领土这玩意讲什么道理呢?肯定是付诸武力。
谁拳头大谁说了算,这是最好的年代。
理藩部里唇枪舌剑互相试探,诏狱里,李过被拖进了牢房里。
“李过,你怎么被抓来了?”旁边的高一功大惊失色。
“一功?”李过惊讶地说道:“你没死?”
“还有我。”谢应龙幽幽地说道。
“你们没事真是太好了。”李过高兴的说道。
高一功没有牢中遇故知的兴奋,问道:“闯王怎么样了?”
“我不知道。”李过低下头,把自己的遭遇说了。
高谢二人听了都是沉默。
战斗力差距越发的大了,怕是大顺凶多吉少。
“对了,你们怎么……”李过欲言又止。
怎么还没死。
高一功懂了,说道:“被擒获后,官府招降,我俩拒绝了,然后一直关到了现在,我俩也不知道为什么。”
“陛下给的机会。”
巩永固走了过来,继续说道:“当年陛下觉得尔等造反情有可原,又有勇力,便行招降,尔等虽然拒绝,陛下觉得李闯可能投降,因
此留下尔等性命。未想李闯冥顽不灵,联罗刹侵犯边境,已经被剿灭……”
“不可能!”李过叫道:“大顺即便不敌,亦有足够空间迂回,再不济亦可迁徙,何以灭亡?”
“绝望了呗。”巩永固说道:“战力差距你自己清楚,李闯不是想跑就能跑的,他为了掩护李来亨等余孽,与官军决战城外,被击杀。”
李过一屁股坐到地上,抱住脑袋不说话了。
高一功谢应龙也是呆立无言。
“陛下仁慈,依旧给尔等机会,现在,降或者死?”问完,巩永固补充道:“机会只有一次,慎重考虑。”
“不用考虑了,请赐一死。”李过说道。
“同死!”高一功跟着说道。
谢应龙犹豫片刻,跟着说道:“独活没甚意思,黄泉路上好作伴。”
“来人,给酒肉,送他们上路。”说完,巩永固转身就走。
其实他不明白为什么皇帝还给机会。
留着高一功谢应龙可以理解,毕竟可以用他们招降李自成,然而如今李自成冥顽不灵且已经被剿灭,招降了李过高一功等人也不好安置。
徒增烦恼。
其实皇帝是顾念这些人是历史上夔东十三家的主要成员,不管他们是不服建虏还是真心为汉统,最终都是抗清到底,并且大多殉节守志,无论精神还是事迹都是可歌可泣的。
所以皇帝愿意给一次机会。
仅此一次。
大局已定,价值大跌,招降后还要考虑怎么安排,不可能也没必要反复劝降。
三人酒足肉饱,刽子手手持绳索进去,三人没有挣扎,任凭刽子手绞杀。
留下个全尸已经格外开恩,没必要自找不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