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兰州下,河西复
“罪臣林日瑞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搜索:小说魂 本文免费阅读”
前甘肃巡抚林日瑞大礼拜下,手边放着朱识鋐的首级。
“十年无音讯,朕以为你已经殉国。”朱由检带着感慨说道。
林日瑞俯首说道:“罪臣罪无可恕。”
朱由检说道:“你们以为大明已亡,因此拥立朱识鋐,倒也情有可原,加上你等合力诛杀了朱识鋐,可谓戴罪立功,可免一死。”
“谢陛下隆恩。”林日瑞拜道。
“死罪可免,然而你未曾探明情况便拥立朱识鋐,不智,不忠,难以为官,革除功名,原籍编管。”朱由检继续说道。
“谢陛下开恩。”林日瑞再拜。
革除功名是应有之义,原籍编管相当于缓刑,而且还能回家乡,可谓格外优荣了。
朱由检看向了朱烈鸿。
在他们的降表里,朱识鋐是林日瑞策反皇宫守卫诛杀的,他只是谋许或者纵容,从始至终没参与。
不是朱烈鸿不想要功劳,而是这对他不是功劳。
再怎么说,朱识鋐是他爹,天下人皆可杀,唯他不可杀。
父僭越称帝未曾劝阻,是为对国不忠,大势已去弑父求降,是为不孝,忠孝俱无,不配为人。
下场就可以预见了。
“肃藩僭越称帝,抗拒王师,朕亲临依旧冥顽不灵。朱识鋐已经授首,念尔等身负太祖血脉,赦死罪,除籍。”朱由检说道。
朱烈鸿松了口气,拜道:“罪人鸿叩谢皇恩。”
从今以后,他名字还可以叫“鸿”,数额不能姓“朱”,比普通百姓还要惨。
好歹大明没有禁“朱”姓,嗯,如果历史没变到了“大清”,朱烈鸿能活下来也要改姓“硃”,以响应建虏的“避讳”要求。
大明没禁国姓,大清却将“朱”改“硃”,殊为滑稽。
废除了肃藩,大军已经接管了兰州城。
朱由检刚要动身进城,忽然问道:“你们要不要回去收拾一点行李?”
“谢陛下赏赐。”朱烈鸿拜道。
皇帝的潜台词是让他们去收拾点金银好过日子,他没法拒绝。
总不能说自己已经提前藏了一批财物吧?
于是,朱烈鸿回城收拾了百十两银子后,与林日瑞一起回中原。
林日瑞是回原籍编管,他倒是没什么要求,但是为了避嫌,朱烈鸿还是选择离开,毕竟天方教主体虽灭,余孽犹存,免不得还有叛乱,到时候说不得会被牵连。
在兰州城即将消失在视野里时,朱烈鸿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
“怎么,舍不得?”林日瑞问道。
朱烈鸿笑了笑,说道:“生于斯长于斯,免不了的。”
林日瑞长舒一口气,说道:“原以为以陛下之苛刻,必死无疑,万万没想到竟然能回原籍,实在是出乎意料。”
“是啊,确实没想到。”朱烈鸿附和道。
林日瑞是朝廷钦命巡抚,正是有他的拥立,朱识鋐的帝位才有了合法性,可以说,林日瑞才是朱识鋐控制甘肃的罪魁祸首。
想当年那么多总督巡抚都被杀了,竟然能逃过一劫……难道是皇帝转性了?
“据闻,如今是太子当政,或许陛下是受了殿下感……”
林日瑞把“召”收了回去,毕竟太子“感召”皇帝,说出来不恭敬,“教育”、“教导”更不恭敬,以至于他一时半会想不到合适的词。
朱烈鸿识趣地转了话题,说道:“兰州既下,甘肃短时可复。”
“是啊,谁能想到官军有此巨大的变化?”林日瑞感慨万千。
要是以前官军有此精锐,不,只要五成战斗力,就能把流贼打的找不着北,或许打不过建虏,据城而守绝对没问题,如今打甘肃天方教叛贼余孽,实在太轻松了。
确实如两人所料。
在兰州休整了几天,大军一分为二,一路由皇帝带领前往河西走廊,另一路则是前往西宁。
甘州肃州西宁等地同属于陕西行都司,也就是大明人知道的甘肃,而兰州以东属于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治下都是卫所,万历末有军户约四十万,天启崇祯时期抽调军兵、天灾、朱识鋐自立后推行天方教时的杀戮,如今剩余人口不到二十万。这点人不要说阻止官军推进,甚至都不够组成正儿八经的军队。
当然,清剿不能停。
虽说一路扫荡,大军的速度依旧不慢。
六月初十,西宁卫收复,七月十二,皇帝进抵高台卫,次日,前锋斥候急报,西域准噶尔占据肃州。
“建虏西窜,准噶尔不思抵抗,反而趁虚而入占了肃州,不知死活。”皇帝冷笑着说道。
“陛下,准噶尔未必派了多少军队,亦可能是天方余孽在扯虎皮。”余国柱说道。
“不管是谁,通通打死!”朱由检说道。
大军加快了速度。
当进入肃州卫境内,才发现所有城池定居点空无一人。
“坚壁清野还是迁徙人口?”皇帝不由问道。
“情报不足,无法判断,恐怕要等肃州城的消息。”余国柱说道。
肃州城里也没什么人了。
人都在往嘉峪关跑。
出嘉峪关,去西域,这就是天方徒的生路所在。
为了保证路上不会死太多人,准噶尔设置了大量补给点提供食物和水,同时为了防止明军追杀,准噶尔派出了大量骑兵散布在肃州外围遮蔽消息。
付出这么大代价,就是为了肃州的人口。
原本肃州有三四人,各地逃过来的也有这么多,加起来近十万人,对刚遭受重创的准噶尔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不管是街头斗殴还是国家争斗,人多势众都是通用的道理。
最主要的是,准噶尔觉得明军暂时不会进西域,毕竟若非朱识鋐信了多尔衮的邪主动入侵,明军绝不会这么快进入甘肃。
只要有一年时间,准噶尔就能吸收完肃州移民,到时候不但能补回在明国损失的人口,甚至还能有所增强。
当明军主力抵达的时候,发现肃州城里空荡荡,而准噶尔人也不见了踪迹。
“陛下,看痕迹是出了,臣请领轻骑追袭。”白文选主动请缨。
“不必了。”朱由检否决了追杀的提议。
“准噶尔如此无视陛下……”
朱由检抬手阻止了白文选,说道:“当务之急是恢复甘肃防务,并组织屯垦积蓄粮草,待一切准备就绪,一鼓作气收回西域。”
从地图上看,甘肃就是大明伸出的一根中指,不断地发出嘲讽,吸引着北面的西域与南面的青海各部。
防务压力很大。
以攻代守是良策,明军也有这个实力,前提是要有足够的粮草。
甘肃尤其是河西走廊跟狗舔过一般干净,所需粮草要后方转运,从西安启程至肃州三千里,单程至少两个月时间,运十石粮食,有两石抵达就算朝廷组织得力。
耗费太大,必须尽可能就地筹粮。
于是,大军接管边墙时,也开始了屯垦。
已经七月末了,也没法种植粮食,只能种点成长期短的菜蔬以备过冬,另外就是收割存储草料。
草料可以喂牛马,也是冬天的燃料,而且消耗量很大,根本不可能指望后方转运。
当然,屯垦这种事皇帝是不耐烦做的,当确定准噶尔卷了人口跑路后,他果断启程回京师了。
去年说要禅位,因为平定甘肃拖到了现在,必须在年底把事情给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