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江湖无水

第377章 李自成的孤注一掷

铛铛铛~

钟声敲响,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往村口的晒谷场走去。本文搜:读阅读 免费阅读

远远地看到村长与校长身后的女子,村民们眼睛一亮。

这些村民都是移民,十有八九都是光棍汉,一直记着朝廷的承诺。

每个人都能有媳妇。

到了近前,光棍们皱起了眉头。

“怎么这么黑啊?”

“嫌黑就别要,老子全包了。”

“这怕不是朝…东阳女子吧,倭国女子也没这么黑。”

“东阳已经是省,指定不能从那迁女人过来。”

“肃静。”村长王大安叫道。

立刻鸦雀无声。

别看王大安少了条胳膊,然而其乃京营出身,最讲究令行禁止,在他发声后依旧窃窃私语,是会吃藤条的。

“这次朝廷从南交趾运了三千名女子过来,我去布政司磨了半个月,给你们要了五十个回来。

我跟陈校长商量好了,按照卖粮数量跟识字数量排名,前五十名才能买,后面的……”

王大安环顾诸人,骂道:“狗日的,让你们上课跟要命一样,识字算数学不会就算了,官话也跟狗屎一样,再不好好学,回去日狗去!”

不少人低下了头。

种田,大家是充满了劲头的,毕竟多收多得,没有人会跟粮食过不去,学习,有个毛用?

跟天书一样,听的脑壳疼,又不可能科举做官,完全没必要为难自己。

“我跟陈校长说好了,等下半年的时候举行一次考核,有几个合格的就要多少女人回来,没有合格自己玩鸟。”王大安骂骂咧咧。

村民们重新抬起了头。

还有机会。

也是,以前是从东阳运女人回来,现在是从倭国或者南交趾运,一批批络绎不绝,迟早能分上媳妇的。

但是王村长一口唾沫一根钉,真要是学不会官话,怕是要一辈子打光棍。

王大安退后两步,村学校长兼教师陈梁上前一步,道:“乡亲们,别怪王村长说话难听,这也是为你们好。这些女人都是学的官话,你们要是不会,话都说不明白,怎么过日子?”

对对对,您说得对。

村民们不断点头。

“种田能让我们吃饱,却很难富起来的,不管做工还是做买卖,识字的工钱要高……”

陈梁老生常谈。

往日里左耳进右耳出,今天有女人在面前,终于灌进了脑袋里。

说教之后,陈梁开始点名。

“张立春,年前卖给官府一千五百斤粮食,官话最好,当有购买资格,有没有异议?”陈梁问道。

诸人皆摇头。

去年底,官府下乡收粮,真金白银收的,但是不少人害怕挨饿,或者想等青黄不接时粮价更高,便没把存粮卖出去,只有张立春卖了大半存粮。

这种行为很危险。

一旦来年有个灾荒,他卖粮的那点钱根本不够用。

什么,这些粮食是充作军粮的?

嗨,朝廷打仗,跟我们平头百姓有什么关系?先紧着自家肚皮再说,再说咯,税又没少缴,可不能亏钱。

不能说百姓忘恩负义,而是现实就是这么个现实。

“张立春。”陈梁叫道。

“我在。”张立春越众而出,搓着手陪着笑,不时看向那些女人。

“八两银子,挑一个回去随便看。”王大安说道。

“谢谢村长,谢谢校长。”张立春从怀里取出钱袋,从里面掏出八张一两的银票来。

银票是民间称呼,官方称之为纸钞。

百姓们不愿意出售存粮,跟官府用纸钞收购也有一定关系。

大明宝钞形同废纸,擦屁股都嫌硬,即便官府再三说可以缴税,商铺不得拒收,百姓依旧抗拒。

万万没想到,官府是真收的。

陈梁收了钱,给了票据,又让张立春签字画押后,让其挑了个女人。

当他挑了个屁股大好生养往回走时,村民们无不艳羡。

八两银子买一个媳妇贵吗?

不贵。

如今的山东有近百万人口,其中男子八十万,老弱十万,女子十万,人口比例严重失衡,民间彩礼飞涨,动辄百两起步,普通人家根本承担不起。

要知道一户五十亩田,刨除种子、税收与口粮,一年忙到头也就赚个二十两的样子。

官府定价八两,真的是良心价了,毕竟从南交趾运过来要花不少运费呢。

不只是运费,还有人头钱。

各个赏金团队之所以趋之若鹜,是因为一个女人价值五两,不然就赏金猎人的尿性,能留下活口都是因为自己要玩。

王大春和陈梁一个红脸一个白脸,很快把女子分配了下去。

没分到的自然失落万分,却也坚定了

学习官话的决心,同时懊恼自己没听劝。

当初王大安陈梁可是挨家挨户做工作,让大家把存粮卖出去的,不过因为没有惩罚,成效不显,但如今有了奖励手段,工作做起来又不一样了。

不知不觉,响应官府政令的种子埋进了百姓的心里。

此时,曲阜县下的大孔村里,巡抚吕大器正在村学堂外面张望着。

见村民们认真上课的模样,吕大器很是满意。

“抚台,现在都知道学官话才能分媳妇,都积极的很。”村长曹志行说道。

“官话普及是太子钦定的政策,你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吕大器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别的地方多移民,没有宗族,曲阜孔氏虽灭,宗族犹存,此乃政令通达乡野的阻碍,教育有利于削减宗族的影响力,也是你们树立权威的过程,莫要懈怠。”

“抚台放心。”曹志行拍了拍腿,道:“那些宗老还想把持乡里,做梦。”

他小腿没了。

山东的村长与教师都是退伍的伤残老兵,因为时间不长,这些老兵依旧努力践行太子的指示——全民扫盲,扫除宗族影响力,政令直达乡间。

因为官员有限、交通不便、懒惰等原因,大部分县衙只要税收上来,对乡间的治理一般是外包的,这就是豪强产生的原因。

而豪强的产生,必然伴随着盘剥与压榨,也就是说百姓在供养官府之余还要供养豪强,而豪强对国家却无益处。

这么亏本的买卖,太子怎么能允许呢?

正好山东人口大减,地方宗族基本被扫空,太子便以山东为试点,全面推行村官制度。

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最起码就收税来说还是很有效率的。

作为新复之地,山西肯定也要全面推行此策的。

虽然先后被建虏与闯贼占据,然而山西的豪强依旧存在,加上李自成尚未剿灭,太子便进了山西。

然而太子的首要任务却非推行新政,而是处理降官。

第一个就是杨永裕。

莫说太子不知道杨永裕曾经劝李自成开显陵,就是知道了,在李自成未挖显陵的情况下,也必须当做不知道。

因为杨永裕确实帮助官军拿下玉峡关与壶关等要地,让官军不费吹灰之力进入了潞安府。

“尔等及时举义,实属迷途知返,善莫大焉。”朱慈烺安抚道。

“臣惭愧。”杨永裕顺着杆子往上爬。

自称“臣”,不只是把君臣名分定下来,还要把献关的功劳做实了。

“尔等功劳,本宫已经记录,等战后一并封赏,官职亦一体安排,目前随本宫左右听用。”朱慈烺说道。

“谢殿下隆恩。”杨永裕等一干降官拜下。

心里松了一口气。

已经逃进罗汝才同样松了半口气。

之所以是半口,是因为他丢了防区,还不知道李自成会怎么处置他。

罗汝才也委屈啊,毕竟潞安府叛变让他腹背受敌,能把部下带出来已经侥天之幸,不可能要求他把明军打回去。

有这个本事,谁还跟李自成混啊,早就自立称帝了。

李自成也知道罗汝才的难处,非但没有责备,反而安慰了一番,然后让他取道去太原。

不只罗汝才,刘宗敏同样收兵北上。

李自成要在太原与明军决一死战,成则继续盘踞晋地,败则……听天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