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江湖无水

第307章 拿来主义

运河边,官道上,皇帝正纵马疾驰,忽然,地平线上出现几个黑点。本文搜:狐恋文学 免费阅读

坐骑速度不减,朱由检却站到了马鞍上,举起了望远镜。

是几个鞑虏的斥候。

见其身后没有大军随行,朱由检放下望远镜坐回到了马鞍上,也不派人去驱赶。

前两天这些斥候不知死活还想近距离窥探龙颜,被杀了许多人后只远远地观望,但凡官军做出追击的姿态,立刻远遁。

“真烦人,就跟苍蝇一般。”马宝忍不住抱怨道。

“陛下可不是腐肉。”邝鸿反驳道。

朱由检说道:“朕天下第一美男子,可没有一丝腐臭味。”

马宝接道:“陛下可以与太子讨论这个问题,兼听则明嘛。”

朱由检挥舞着金锤问道:“要不要朕把你脑壳敲开,让你好好明明?”

马宝立刻说道:“臣为大明人,从里到外都是明的。”

朱由检收起金锤,无奈地说道:“你这张嘴该去朝堂站着,随在朕身边着实浪费了。”

马宝说道:“等臣有了陛下一半本事,就回朝做天下兵马右副元帅。”

懂事!

朱由检受用了一番,又忍不住好奇地问道:“为何不是大元帅?”

“陛下才是副元帅,臣只能是右副啊。”马宝回道。

这货是在讽刺朕不如太子吗?

一定是这样!

硬了,皇帝的拳头又硬了。

“矢志不改,至死不渝,总之,臣就是陛下的左右手。”

听到这话,皇帝松开了拳头,随即又想到这货不会是要美人吧?

沉思间,景州到了。

即便天子大纛高高飘扬,皇帝的金甲熠熠生辉,守军还是一板一眼地核对了印信公文方才放行。

进了城,马岱纳头便拜:“陛下驾到,臣未曾出城迎驾,死罪死罪。”

“自该恪尽职守,何罪之有?”朱由检跳下马扶起马岱,道:“召集诸军,宣读太子嘉奖诏。”

亲卫们接管城防,景州守军往校场集合。

皇帝默默地看着手表计时。

从传令兵出发到全部军兵集结,前后用了二十分钟。

“陛下以为如何?”马岱问道。

“景州四面城墙距离大营最远者两里,若是禁军二十分钟完成集合,主将论罪当斩。”

如此耿直的皇帝……马岱汗颜。

“敢问陛下,禁军集结用时多久?”副参将张龙问道。

“五分钟,不能更多了。”马宝顿了下,补充道:“要求是全副武装,队形整齐。”

马岱看了眼校场上,见对阵不整,越发汗颜了。

换作以前他也不信禁军有此能力,但是见识了东宫卫火铳队的战斗力,不能不信。

“等战事暂停,诸卿前往南北大营任职后,便能见识真正的精锐是什么模样。”朱由检安抚了一下。

还不如不安慰呢。

各将腹诽不已,倒也没有对前往禁军任职有什么意见。

这是更进一步的必经之路。

主要是见识过禁军的战斗力,知道拥兵自重是没有前途的,具体可以参照吴三桂。

若是那厮坚守关宁不降,期间朝廷会给补给,事后要要给嘉奖,原因就两个字:忠义遮百丑。

皇帝与诸将互动时,军兵们排好队。

各个激动地看着皇帝。

不需要奖赏,只要皇帝露面就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卖命。

精神上的激励还是有用的,只是以前的皇帝没这个觉悟而已。

皇帝迈步上前,替面前的军兵整理了一下盔甲,道:“诸卿,辛苦了。”

“不辛苦。”

“替陛下卖命理所应当。”

“陛下辛苦。”

“当兵吃粮,卖命拿饷,理所应当。”

七嘴八舌的回应。

皇帝压手止住杂音,道:“太子听闻官军收复山东,大喜,听闻诸军伤亡颇多,特赋诗一首以做勉励。”

见诸军翘首以盼,朱由检念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耀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儿女下夕烟。”

“山东恢复,全因诸卿敢战,尤其是为国捐躯的烈士。朕与太子希望诸卿保持斗志,让大明重新强大。朕与诸卿这代人有打不完的仗,但是朕希望,诸卿的子孙不用打仗,他们能过上丰足安稳的日子。

诸卿,有没有信心?”朱由检高声问道。

“有~”

整齐划一,声震苍穹。

太子亲作,皇帝亲念,多大的荣耀,而且诗中的田园生活,不正是大家所期盼的吗?

旁边的郑遵谦邝鸿等有文学却觉得太子这首诗有些没头脑。

当然是一首好诗,但是起的很突兀,应该是掐去了开头,就让人搞

不明白为什么。

其实很简单。

作为大明名义上的继承人实际上的扛把子,太子才是最大的压迫者和剥削者,他总不能鼓动百姓反自己吧?这也是诉苦运动不伦不类且虎头蛇尾的原因。

主义不能拿来就用,要结合身份,不然未受其利先受其害。

就在皇帝鼓舞士气时,南京码头,太子看到了朱弘桓。

虽然迫于无奈不得不服从现实而回朝,朱弘桓的心里还是很有怨气的,所以行礼颇为敷衍。

太子选择了原谅。

问就是他爹殉国了。

甭管平日作恶多端,只要守住忠义这条线乃至于殉国,评价一定会很高。

有朱以海的余荫,只要朱弘桓不学朱至澎公开扯旗就不会死,哪怕如同朱亨嘉一般阴谋造反也就是幽禁,而且太子要认真考虑是否保留鲁王爵。

忠义两个字,就是有这般威力。

原谅归原谅,敲打还是必要的。

“听闻一路行来,卿埋怨不断?”朱慈烺直言不讳地问道。

朱弘桓反问道:“臣不该有怨言吗?”

“确实不该。”朱慈烺盯着他说道:“卿与卿父皆亲王,守土乃是本分,殉国亦是本分,若贪生怕死,为何不主动求除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臣民死难无数,此次收复山东,各部折损近万,他们都是人子人父,那些父亲与儿子,该怨谁?”

朱弘桓回道:“臣与臣父不怕死,臣亦非因臣父之死而怨,臣所怨,乃是朝廷明明有余力却不给济南支援。”

朱慈烺冷笑着说道:“济南有兵马,有钱粮,要什么支援?”

“兵马不缺,粮草何……”

朱弘桓忽然顿住。

鲁国没钱粮吗?

不,只是鲁王府没钱粮,鲁国是有大把钱粮的,只是朱以海父子没敢取用而已。

作为山东首富,孔府积蓄无数,而朱以海白白错过了,最终让建虏占了不少便宜。

是的,不论满达海还是济尔哈朗,听到的话看到的书都是要尊崇圣人以收天下人心,所以下意识地没打孔府主意,在孔府懂事地送上孝敬后,哪怕明军兵发山东也没去曲阜打秋风。

最终,这些便宜都被太子占了。

三七分,山东留三成,东宫收七成。

要是当初朱以海有魄力取了孔府钱粮……不一定能守多久,或许第二天就有人开城投降了,但这只是假设,孔府的钱粮是实实在在的。

见朱弘桓无言以对,朱慈烺说道:“你心怀怨愤,怕是不愿意为朝廷效力,等继承爵位后,收拢麾下就封海外吧。”

“臣所愿耳。”朱弘桓痛快地应下。

他窝在山里的时候可是很得人心的,多了不好说,千八百人是能收拢的,有这些人为核心,随便找个地方都能立足。

“四月将尽,给你六个月的时间,招募三千军队,年底出海就藩。”朱慈烺顿了下,继续说道:“钱粮由本宫垫付,就藩第三年起归还,还完两倍清账。三年内,打下的地盘都属于你鲁国的,不过依旧要行推恩令。”

“可以。”朱弘桓不假思索地应下,复又带着消沉说道:“但是臣请求臣子烈能过继一子继承郡王爵。”

“可。”朱慈烺应下。

山中缺衣短食,以人为食是常态,连朱弘桓夭折的长子朱振烈都没能幸免。

朱弘桓心怀愧疚想求个安慰,太子表示理解。

鲁王的事就这样决定,剩下的都是程序。

等朱弘桓正式袭爵后回山东招揽旧部,心怀不满的肯定就跟着走了,这样就不用皇帝下罪己诏。

对此,太子表示满意。

封地已经确定在东南半岛的尽头淡马锡,目前名义上属于柔佛所有,但其实没有正经的国家政权在统治,还是比较适合登陆的,至于能打到什么程度,就看朱弘桓的本事。

太子也想看看他能打到什么程度。

无论成败,朱弘桓都能作为一个例子供外封的爵爷们学习,但是太子希望她成功,因为这可以作为大明开拓东南半岛的一个支点。

虽说朝廷收复了北交趾,但主要精力还是剿灭流贼和建虏,短期每不可能大规模往外扩张的。

朝廷资助,勋贵自发扩张,类似于西夷尤其是罗刹人的模式,可以减少朝廷支出的同时保持往外扩张。

等到百八十年后推恩令尽,朝廷坐享其成。

当然,其中还有一些细节需要商榷。

比如朱弘桓除了还债外,每年该给朝廷多少供奉?需要承担什么样的义务与责任?鲁国遭遇灭国危机时朝廷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这不是朱弘桓一个人的事,楚王和巴王还有诸多公侯伯都是切身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