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江湖无水

第250章 怨愤转移术

朝会结束,朝臣退出大殿,三三两两往外走去。本文搜:断青丝小说 免费阅读

“李主事。”

工部主事李平安一惊,连忙看向身后。

税部郎中闻文达走过来,皮笑肉不笑地说道:“主事之父真是办了一件好事,本官定然要去请教的,还望主事通报一声。”

李平安之父李长寿,而闻文达既不想李家平安,也不想李家人长寿,因为他家在江西有铁矿,每年能赚一万五千两,朝廷推行矿藏改革,他家毛都没得一根。

能不生气?

咱也不乱搞,就盯着你李家的赋税,但凡少一文钱,首次罚款,二次判刑,绝不姑息。

若是往日,李平安自然不怕,毕竟他也是有大哥带的,但是今日太湖士绅惹了众怒,他不敢指望老大护着他了。

李平安陪着笑说道:“郎中息怒,下官回去即劝家父撤诉。”

“你能劝你爹撤诉,可能劝太子放弃矿改?可能阻止法部的荒地法令?”旁边的御史中丞钱宇寰阴恻恻地问道。

李平安面如土色。

是,太子没想着对付太湖士绅,却让天下士绅来对付他们。

土地是命根子,清平盛世怎么会抛荒?没人耕种!为何没人?被朝廷迁徙走了。

这下子,天下士绅都要想想怎么留下佃户,免得土地被收为国有。

怎么挽留?

降租。

天下这么大,士绅这么多,损失不可计数,谁能甘心?

矿改就更没挣扎的余地。

怪谁?

不敢怪太子,那就怪太湖士绅,不是他们搞事情,太子也不会推出这两条政令。

李平安很慌,顾不得解释,一溜烟跑去应天府衙。

史可法带着尚书侍郎郎中们在翻阅案卷,原告们站在堂下等候询问。

贸然进去肯定会被训斥,但是不进去任凭事态发展,等全天下士绅联合起来打压,即便太湖士绅家大业大,最终也只能风消云散。

踌躇片刻,李平安低头进了大堂,拖起李长寿就走。

有他带头,又进去十来个官吏,把自家人拖了出去。

因为是自家儿子,李长寿没有反抗,到了衙门外才问发生了什么事。

“方才朝堂上,太子颁发两条诏令,田地抛荒一年收为国有,山林矿藏未经朝廷批准而私采者罚没,就在应天府尹上奏你们告状之后。”李平安言简意赅地说了朝堂变故,又道:“散朝时,税部郎中御史中丞威胁儿子,显然是将两条政策诞生怪罪到太湖士绅身上。”

“狗……”

李平安猛地拉了他爹一把。

狗太子出口,全家死绝。

李长寿反应过来,惊出一身冷汗,又不甘心地说道:“他们不去怪始作俑者,倒来找太湖人的麻烦,是觉得太湖商帮好欺负吗?”

李平安说道:“太湖商帮势力虽大,却被天下士绅排斥抵制,货物无法流通,外边购置的产业也会有各种麻烦,到时候无法经营,只能退回,仅凭太湖周边一隅之地,又能坚持多久?

爹,收手吧,给太子服个软,丢人总比丢命强。”

李长寿甩开李平安的手,呵斥道:“你以为为什么这么多人参与,他们都蠢吗?不,是因为我们不反抗,迟早得被朝廷吃干抹净。我们所作所为是为天下人请命,天下人必不会负我太湖商帮。”

“若是天下人感念太湖商帮,就该上表以壮声势,而非威吓儿子。”李平安可怜巴巴地说道:“爹,太湖商帮代表不了大义,朝廷才是大义啊。”

“说这么多有什么用?政令将发,太湖商帮骑虎难下,这个时候收手,天下皆怨,坚持下去,智谋之辈必不会坐视不理。”

说完,李长寿转身回去衙门里。

史可法等人还在查看诉状。

被告太多,一人一状,一千多份,一时半会也看不完。

苏昌升进来,拜道:“阁老,小人撤诉。”

“苏兄三思。”李长寿跳了起来,道:“诉讼官府,法度赋予我等的权利,此时撤诉,前功尽弃啊。”

苏昌升没搭理李长寿,坚持撤诉。

他侄子遭受的威胁更多更直白,当然要先想办法平息众怒,而在他看来,撤诉就是平息众怒的最好办法。

还有七个人跟着苏昌升一起撤诉,他们的见识比李长寿差了不少,不然也不至于被鼓动着来告状。

此时,东宫里的太子还不知道太湖士绅内部已经分裂,他正拿着奏报看着地图。

“殿下,倭人一个月打穿朝鲜,建虏若想后方安稳,必然要回援,黄淮防线压力大减。”尤世威说道。

“未必。”太子说道:“建虏和倭寇可能媾和,毕竟倭寇发动进攻时可没通知国朝。若非郑鸿奎从东江镇发来奏报,国朝依旧被蒙在鼓里。”

二月初,倭寇突袭朝鲜,一个月打穿全境,如今停在鸭绿江

边,没有与建虏冲突的意思,却先要求郑鸿奎离开皮岛。

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眠,要求郑鸿奎离开皮岛倒也正常,但是理解归理解,太子表示不能接受。

挑唆倭国占领朝鲜是给建虏找麻烦的,而非给自己添堵的。

朱慈烺思考片刻,道:“诏令海师出两条新式战船进驻觉华岛,若有必要,与倭寇打一打,再诏令郑鸿奎,尽快建立商路,要尽可能保持朝鲜的情报搜集能力。”

“殿下,会不会扩大战事?毕竟南洋那边的压力很大。”尤世威说道。

“倭寇畏威而不怀德,不让他们知道厉害,东江镇难得安稳。”朱慈烺在地图上画了一圈,继续说道:“实在不行,就雇佣一些佛郎机人。”

“说到底还是王尚书办事不力。”郑彩说道:“两年时间还不能把船造出来,枉费殿下投入那么大。”

王徵主持造船两年有余,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期间还有红夷的残骸和成品供参考,却还没有造出船来,难怪郑彩抱怨。

太子没搭理郑彩的抱怨。

新船必然取代旧船,郑彩想弄掉王徵有可能是推迟新船入役,好保住郑家的优势地位。

总之,今天朝堂与地方的奏报,让太子心情很不好。

这种心情会持续很久,除非有了横扫六合的实力,谁添堵就干掉谁。

“军机处仔细推演倭国占据朝鲜的影响。”朱慈烺扔下奏章,转身离开。

出去转转。

换了衣裳,魏六一说道:“整个南京城里的百姓都认识殿下,换不换衣裳都一样。”

朱慈烺说道:“不换衣裳,百姓必须认识,换了衣裳,他们可以装作不认识,还是有些区别的。”

出了东宫,东游西逛,不知不觉就到了应天府衙门前。

人山人海。

太湖士绅抱团告状,牵涉诸多官衙,全城震动,闲人们都来看热闹。

太子也不往里挤,找了个卖炒南瓜子的摊子买了一包,一边嗑瓜子一边听旁边人闲聊。

“太子这招确实是高明,那些地主矿主可要恨死太湖商帮了。”

“是啊,怨愤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太湖商帮这一搞,可是承担了所有。”

“未必吧?毕竟政令出东宫,太湖商帮告状只是个引子罢了。”

“你是大傻子吧?天下士绅虽多,有几个敢怨愤太子的?如今有了出气筒,还不得好好出口气。”

“太湖商帮势力强大,产业众多,矿主地主们瓜分了,多少弥补一些,不可能放过。”

魏六一听了一阵,凑到近前低声说道:“爷的安排确实高明。”

“巧合而已,要怪就怪他们倒霉。”朱慈烺吐出一颗瓜子皮,又道:“这瓜子味道不错,多买点带回去。”

这不是大问题。

随机买的食品,而且周围多有人吃,不用担心投毒。

魏六一刚吩咐人去买,傅眉一溜烟跑了过来,低声说道:“爷,南边有船队回来,十艘,载粮两万石,已经到了码头。”

“好!”朱慈烺一拍大腿,忍不住叫了出来。

左近本来忙着吃瓜的群众回头一看,立刻噤声。

“乡亲们,交趾运粮船回来啦!”朱慈烺挥手叫道:“饥荒将解,都去看啊。”

“真的假的?”有人怀疑。

叭,旁边人给了他一巴掌,道:“你不认识这位爷啊?”

“走,去看看。”

百姓们呼朋引伴,随着太子往码头跑去。

码头上,阮进双手叉腰,一副把我牛逼坏了的模样。

短短十天时间从红河回到南京,确实牛逼。

看到太子,阮进立刻迎了上去行礼。

“免礼。”朱慈烺迫不及待地说道:“把粮食搬出来,让南京臣民吃颗定心丸。”

“臣遵旨。”阮进忙不迭地应下。

作为事实上的中枢,南京城里谷麦一石三两二钱,能维持这个价格,全因朝廷打开粮仓,并且竭力压制各粮商,奈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在是没法把价格打下去。

看到黄澄澄的稻谷,围观百姓都是笑逐颜开。

“陛下出征安南是对的,早就该去打了。”

“是啊,要是登基时就南下,历年饥荒怎么会饿死那么多人?更不会有流贼的产生。”

“现在也不迟,拿下安南,还有暹罗、东吁甚至天竺,迟早有一天,天下皆为粮仓。”

“躺在米缸里过日子,想想都美。”

“说这么多废话,不如南下投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这一刻,大明人看到了新世界,而且有化身饕餮的趋势,要把天下吞入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