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江湖无水

第249章 矿改

夏天天亮的早,对朝臣们来说是一个福音,毕竟起床没那么困难了。本文搜:大神看书 免费阅读

进殿,行礼,开会。

“启奏殿下,臣有奏。”钱谦益出列请求发言。

“准。”

“昨日,臣妾柳氏访友,闻之有疾,劝其就医,然其以男女授受不亲拒不受诊,郎中只能远观而后开药,至今月余,沉疴难去,行将不治。臣闻东宫有女医,请殿下怜悯,设妇科医院,并招收妇女为学徒,专攻女科儿科以医天下妇人。

两宫之内多妇人,太医院当招募女医并按制授官以备不测,臣请殿下圣裁。”钱谦益一口气说完,躬身等待太子开口。

朱慈烺环顾诸人,道:“此乃仁义之事,诸卿以为如何?”

诸多朝臣暗暗皱眉。

是,让女子学医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让女子做医官这个口子不能开,毕竟有医官就会有牧民官,怕不是要让妇女占据半边天。

但是太子暗戳戳地表示反对者是不仁不义之徒,让人不好开口。

沉默就是默认。

朱慈烺微笑着说道:“便如辅臣所言,设女科医院,负责医治女子并传授医术,户部务必保证粮饷,吏部量才授官。”

“臣遵旨。”x2。

事情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太子对钱谦益偷墙角的行为表示赞赏。

不是传授女拳,而是国朝人口大减,有必要让女子出来承担工作,从医学到商业再到官场,多一个人才多一份力量。

李遇知接受了任务,又道:“启奏殿下,瞿式耜调任安南总督,凤阳总督出缺,臣请殿下派员接任。”

朱慈烺说道:“凤阳大军驻扎,安全无忧,凤阳总督裁撤。”

“臣谨遵圣谕。”

李遇知松了口气,又觉得难过。

以前的吏部尚书可是六部之首,出门无不昂首挺胸,为何到了他这里却如此战战兢兢呢?

就在要开启下一个议题时,魏六一进来拜道:“启奏殿下,交趾急报,陛下克谅山城,广西军民正有序扩张。”

“好。”朱慈烺起身,道:“谅山即下,升龙唾手可得,红河平原将为国朝所有矣。”

“臣为殿下贺,为国朝贺,为万民贺。”

诸臣齐拜。

精神一振,感觉大好。

皇帝大获全胜,太子心情大好,大家的日子也会好过不少,最主要是粮食危机将解,不用整天焦头烂额的加班了。

朱慈烺说道:“诸卿,红河平原将下,亟需官员,本宫之意,遴选各县表现优异的县丞主簿出任知县,以典吏出任县丞主簿,如何?”

“殿下圣明。”孙传庭出列道:“如此不影响各县政务运转而可满足交趾所需,只是大量官员出缺,须得替补,臣请开科举的,并特许交趾加开恩科。”

“便如首辅所言,文部派员南下交趾,主持交趾恩科。”朱慈烺说道。

一唱一和,就跟安南能剩下几个土著似的。

但开恩科同样有意义,因为科举是宣示统治权的最直观办法,移民们通过科举做官,可以认同新身份,有利于快速安定。

“郑彩。”朱慈烺点了老丈人的名字。

“臣在。”郑彩出列。

朱慈烺说道:“调拨船只,抓紧时间运输粮食回国。”

“臣遵旨。”郑彩应下。

没提夏天台风高发的困难。

南粮北运是大局,天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李邦华。”朱慈烺继续点名。

“臣在。”

朱慈烺举起一本奏疏说道:“淮安奏报,淮河水势大涨,沿岸告急,水利部可有长久之策?”

老大难问题了。

自从黄河夺淮,淮河沿岸就是无雨则旱,小雨小涝大雨大涝,尤其是洪泽湖地区,虽说太祖时沿湖建了大堤,但是随着泥沙淤积,已经有地上悬湖的趋势,没到雨季必须泄洪。

原本的粮食产地成了灾难之源,周边百姓苦不堪言。

若是按照历史轨迹,淮河之害得等到新朝新千年后苏北灌溉总渠完工后才解决。

太子不想等那么久。

诚然,黄河夺淮,将淮河入海口两侧淮安扬州的海岸线往海里推了一百多里,但是从哪里抢不到这万把平方公里的土地呢?

真没必要让百姓受这个折磨。

“殿下,水利部研究过,若想永久解决淮河水患,非得黄河北归不可,若淮河水道淤塞不严重,则水患自解,否则就要疏浚甚至重开河道。”李邦华回道。

解决方案和真实的方案差不多,说明水利部确实研究过。

朱慈烺点点头,道:“水利部预先研究,待时机成熟,令黄河重回故道。水利部多想想办法,尽量减少水患,户部民部务必保障淮河两岸民生。”

“臣遵旨。”x3。

“诸卿。”朱慈烺环顾诸臣,正要说话时,蒋臣小跑了进来。

“启奏殿下,苏州人氏胡有福李长寿苏昌升……等一百三十二人同敲登闻鼓,诉讼张大头李二狗胡老三……等一千又二十八人违约,并状告吴县吴江无锡长兴归安等县、苏州常州湖州等府、南直隶与浙江两巡抚与按察使司徇私枉法,包庇违约者。”

蒋臣照着诉状吐出一大串人名地名与官衙,满朝侧目。

原告多有耳闻,都是太湖周边士绅,甚至有家人就在朝堂上的,而被告就复杂了,有平民,有官府,还有一方大员。

这样干,怕不是要自绝于仕途。

太子肯定饶不了那些人。

“将卷宗呈上来。”朱慈烺吩咐一句,又问道:“原告何在?”

“皆在应天府衙中等待。”蒋臣说道:“按制,此案当由应天府审理,然而被告众多,牵涉太广,已超出应天府能力范畴,臣请各部会审。”

“刑部以为如何?”朱慈烺问道。

孟兆祥出列道:“此案关系太湖周边各府安稳,臣以为不可不慎重,当由各部会审。”

他倒是没在意蒋臣的偷奸耍滑,只想把事情办了。

朱慈烺问道:“诸多原告有何诉求?”

“臣大体统计了一下,大多是佃户与雇主签订了契约后想违约,而雇主不许。”蒋臣回道。

他倒也不是一推二六五,还是做了些工作的,只不过事情太大,让他有些害怕。

“马士英。”朱慈烺点名。

“臣在。”

朱慈烺说道:“领刑部法部督察部民部会审,务必让上下心服口服。”

“臣遵旨。”马士英应下。

琢磨一下太子的态度,却发现琢磨不透。

什么叫心服口服?

太湖士绅如此闹,大概率是因为朝廷从周边移民,让他们没了廉价劳动力,只要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心服口服。

难不成找个借口全部杀掉?毕竟死人才不会反驳,更不会有什么想法,但这些人要是没犯法,太子不会轻易动刀子的。

就像清理盐商一样,扬州盐商袭击圣驾,死有余辜,而徽州盐商虽然鼓动了罢市,却没有其他劣迹,朝廷只按律处罚,并没有大肆株连,甚至江家的盐引依旧准许兑换。

诚实守信小郎君,唯大明太子尔。

见马士英一脸思索的表情,太子说道:“违约赔偿,不过银钱尔,若是诸多佃户果真欠钱而无力偿还,内帑给付。”

“殿下仁慈。”马士英赶快拜下。

几千几万两银子罢了,太子不在乎,太子在乎的是法度,虽说太湖士绅此举很恶心人,但是太子不打算动刀子。

治国,要克制个人喜好。

但是太湖士绅想玩法度,太子自然要陪他们玩到底。

“法部立法,凡是抛荒一年不种土地,收为国有,由官府租给百姓耕种。”朱慈烺说道。

“臣遵旨。”法部尚书李明睿应下。

“矿部与农部清查天下山林,凡是未经许可而擅自开矿与开设林场,皆罚没。”朱慈烺又说道。

黄景昉出列说道:“殿下,天下矿藏无数,矿工百万计,若是其生计断绝,恐怕比万历年间更乱。”

谢三宾出列反驳道:“贪鄙之辈,盘剥无度,矿工辛劳终日而衣食无着,更有残暴者以人命换利润,即便矿难死伤,分文抚恤不给。

朝廷有更先进的开矿技术,可减少矿工的辛劳与死伤,收为国有后,只要提高其工钱,发生矿难给抚恤,其势必视太子为再生父母,拥戴尚且不及,如何能够闹事?

尚书畏惧,可是家里有矿?”

被如此指责,黄景昉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很不好看。

但是没法反驳。

如今吏治不敢说清澈如水,肯定比万历后期好的多,按照谢三宾所言实行矿改,矿工们肯定是拥护的。

没有矿工,就士绅豪强自己聚众闹事,只能是送人头。

“殿下,矿改牵扯太大,臣请督办。”史可法出列道。

“甚好。”朱慈烺点头道:“军费、俸禄、民政等开支日增,而国朝税收增加唯海税盐税而已,不敷使用,矿产之利,不逊海贸,辅臣当尽心竭力。”

“臣定不负陛下重托。”史可法应下。

其实还有个商税可以收,哪怕太祖的三十税一比例不动,以大明的经济流通,一年千把万还是比较轻松的。

但是多数地方民生残破,需要鼓励商业,所以太子暂时没动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