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江湖无水

第233章 建虏南迁,大明征南

正月将尽,长江南岸只有点点绿色,而淮河南岸甚至依旧可见冰霜,更北方的沽水几近干涸,浅浅的水面如同坚铁,丝毫不见融化的迹象。搜索: 今晚吃鸡 本文免费阅读

御书房里,豪格、代善、多铎、阿济格对坐无言。

不管他们之间有什么矛盾,天灾却是一视同仁的,若是不能妥善应对,各人包括已经回到太原的多尔衮都会遭受重创。

“天灾难治,为解决缺粮之苦,唯有南下。”豪格说道。

多铎讥讽道:“你连南明太子都打不过,还想跟南明皇帝打?或许你认为冬天折损的兵将不够多,还想让南明的斩获记录更加丰富?”

“多尔衮不行,不代表本王不行!”阿济格下意识地反驳道:“本王亲自领兵,必破南京。”

“就你?”

被明帝打的落荒而逃,是人是鬼都要刺挠两句,多铎索性破罐子破摔。

“明帝勇武,军队精锐,防备森严,怎么打?再说了,你有兵吗?就你手里的三瓜两枣,怕是都看不到明帝就被干没了。”

阿济格很气,却无法反驳。

以前皇太极还在的时候,封王先授旗主,这样就有自己的基本力量可用,然而到了阿济格,无旗可统。

手里没兵,只有嘴硬,除了给多铎添堵,没什么用。

等两人消停了,豪格说道:“礼亲王以为如何?”

“南征必不可行。”代善摇头说道:“粮草不继,士气低落,兵甲不全,没有三两年积蓄与训练,南征便是找死。”

“非南即北,然而北方各部已经臣服,且其无粮草。”豪格沉吟片刻,道:“礼亲王有话但说无妨。”

代善走到地图前,说道:“与顺国结盟南下虽无结果,然而双方秋毫无犯,已经建立了基本信任。

大清天灾,顺国不可避免,或可联络其举兵席进,列甘肃,取青海,继而南下高原乌思藏,占领乌思藏后,可效前元故计,东下四川云南。”

豪格眼睛一亮,说道:“礼亲王果真老成持国,甘肃多蒙古人,大军抵达,必望风来投,取之易如反掌,甘肃既下,则青海乌思藏犹如瓮中捉鳖。”

这两人达成一致,多铎与阿济格的意见就不重要了,毕竟两人意见总是相反。

“上朝时间到,上朝吧。”代善起身往前殿走去。

诸臣进殿,先给福临行礼后,又向四辅政大王行礼,然后才开始朝会。

礼毕,李建泰出列,道:“臣顺天府尹李建泰有谏。”

豪格开口道:“准。”

“启奏皇上,启奏四辅政王。”李建泰行礼后说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元年,皇上入顺天,御极天下而后定居顺天,然时至今日,尚未确定顺天地位。臣请皇上、辅政王圣裁,定顺天为大清都城,以按天下人心,并宣示大清正统。”

实际行使首都的功能却没有首都该有的名分,所以李建泰这个府尹比普通知府还不如,毕竟没有权柄,完全没法管束一堆公公婆婆。

“臣附议。”王正志出列道:“冬季南征大败,多有传言中枢北归盛京者,人心惶恐,神思不属,若再遇敌,谁肯勠力向前?臣请定都顺天,彰显大清定鼎天下之志,稳固人心。”

“臣附议。”祖大寿出列道:“诸军不愿死战,皆因觉得随时可退出关外,此非大国心态,决不可取,臣请定都顺天,以安人心……”

“臣附议。”孔有德出列。

女真人还在考虑其中得失,汉臣,不论是先降后降,就没有一个不同意的。

办公地点真无所谓,政治地位却不能不在乎。

谁的地盘谁做主,正式确定顺天得都城地位,汉臣话语权必然加重,最终甚至能与女真人分庭抗礼。

豪格等人早就考虑过这点,所以一直未曾明确顺天为都城,如今看到汉臣齐齐发力,下意识就要驳回。

李稼陈出列说道:“众意难违,请皇上摄政王圣裁。”

最信任的谋士开口,豪格当即动摇。

多铎恨李稼陈入骨,道:“尔等莫非以为可以纠众挟持上意?”

阿济格难得的保持了沉默。

利益攸关,不能反对,又不好意思出言附和,只能以沉默表示精神上的支持。

李稼陈说道:“定都顺天,显志向,定决心,固人心,否则坐等南明反攻,或许可以退守关外,然顺天能弃,盛京亦可弃,弃无可弃,国亡族灭。”

“尔敢诅咒大清?”多铎勃然大怒,喝道:“来人,将此獠拖下去杖毙。”

李稼陈都不鸟他,只看向自己的大老板豪格,道:“大王,南征失利,臣民离心离德,若想重新聚拢人心,非得定都顺天不可。”

豪格看向代善,道:“此言有理,礼亲王以为如何?”

代善说道:“盛京,龙兴之地,大清气运所在,且太祖太宗寝陵所在,其首都之位不可废,可立

顺天为南京,以为陪都。”

南征失利,大家尤其是汉人觉得大清吃枣药丸,与其低声下气地跟着陪葬,不如早日南下,再不济也要做好喜迎王师的准备。

没有汉人,女真蒙古绝难持久。

为了收买汉人,必然要提高其政治地位,代善愿意做出让步,却不同意给出大幅度让步。

反正大多数二臣回不去,给出个陪都差不多了。

好不容易挑起的话题,汉臣们可不愿意就此罢手。

李稼陈刚要代表诸人反驳,值殿卫士冲进来,拜道:“启奏皇上,启奏辅政大王,贝勒尼堪叛国投明。”

“什么?”代善一惊,问道:“消息可属实?”

“近日黄淮各部收到大量传单,由尼堪执笔,并且有签名画押印章,确凿无误。”

“该死的!”豪格怒吼道:“来人,捉拿尼堪全家,但凡走脱一个,提头补齐。”

气炸了。

堂堂爱新觉罗的子孙居然叛国,区区汉人与蒙古人又当如何?

忽然就没有可靠的人了。

等卫士出殿而去,代善说道:“诸卿,商议一下立都大典,准备确立顺天府首都名分。”

尼堪的投降,让代善不敢在寄托于“他们没法投降”,惊慌之下开始给出好处。

李稼陈露出了微笑。

别人只以为他是因为汉臣地位提高而欣喜,却不知他是因为建虏中计。

大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万里九边无处不驻军设防,一下子把大明军队拖在了边疆。

建虏迁都顺天,关内则为重中之重,必须驻扎大量兵力,且首都天然能够吸引臣民兵将前来定居,到时候建虏的有生力量可就被困在了北京。

等到明军反攻,先从海路抢了辽东,再两面夹击,顺天里的建虏鞑虏跑都没法跑。

其他人或者是没想到,或者是想到了不在乎,总之,没人说出这个隐忧。

在尼堪投降带来的压力下,迁都顺天的决意很快通过,满朝都开始商量定都庆典。

南京城里的皇帝父子并不知道北方的变化,此时,他俩正聚集着文武大佬们商议军略。

目标:安南。

“高平莫氏,占据着升龙府的郑氏,横山以南的阮氏,将安南一分为三,其中莫氏屡次上表请求国朝助其复国,郑阮纷争不断,屡次兴兵大战。”龙在田简单介绍了下情况。

孙传庭说道:“陛下,殿下,国内冰冻与干旱之后,江淮之间必大规模绝收,而钱塘江以北亦多减产,若想安然度过灾年,至少需要二百万石粮食。”

“磨叽什么?”朱由检不耐烦地说道:“目标,兵力,一句话就能说明白,非要啰嗦。”

“父皇何故急躁,所谓知己知彼……”

“去了就知道。”朱由检打断了好大儿,继续说道:“朕亲征,再调集三万精锐与十万民夫,必平安南。”

“父皇,攻占容易治理难,化为本地更是困难重重,没有十全把握,儿臣情愿花钱与买……”

“能抢就别买。”朱由检说道:“银库里才三千来万,根本用不了太久,朕去安南走一遭,给太子回回血。”

皇帝这样说了,太子不再遮遮掩掩,说到:“父皇陛下欲亲征安南,诸卿以为如何?”

“臣不赞同。”孙传庭说道:“安南不堪一击,然其天气酷热,不做好万全准备,只怕死伤于瘴气蛇虫的兵将远多于死于阵战的将士。”

朱由检信心十足地说道:“无妨,朕去年平云南入东吁,已经对安南气候再三研究,可保无虞。”

太子颔首,道:“诸卿回去后各司其职,助陛下尽快讨灭安南。”

“陛下,太子。”钱谦益问道:“莫氏上表求官军助其复国,如何处置?”

朱慈烺回道:“国朝内地,岂可裂土分茅?告诉莫氏,立刻上表请求内附并准备粮食,若敢不臣,一并剪除。”

“确实不当许国中之国。”朱由检附和道:“莫氏内附,尚有爵位,若敢冥顽不灵,必教其死无葬身之地!”

皇帝父子俩意见高度一致,孙传庭秦良玉等人不再反对,或者说他们从始至终就不反对。

与其国内百姓挨饿,不如饿一饿南蛮子,唯一的问题就是不要付出太多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