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裤子都脱了,你说不能力挺?
长安城的一道诏令,使得整个大唐都忙碌了起来。
长孙冲所在的西州,柴令武所在的营州,乃至于柴哲威所在的会州,全都陷入了紧张的忙碌之中。
同时,长安城内外,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此次大唐两线作战,两线皆是国战,单论规模,甚至比贞观三年北征突厥的规模还要大得多。
而大唐此次征伐两国,也是自大唐平灭东突厥之后,沉寂三年多以来,首次对外作战。
三年多的时间,说长不长。
至少,还没有长到大唐能凭借这点时间,迅速发育到举世无敌的程度。
但说短,却也不算短。
因为,大唐止戈这三年以来,许多距离大唐比较遥远的国家,都已经忘记了大唐当年平灭东突厥的威势,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西突厥,高句丽,乃至于高原上的吐蕃,都是其中佼佼者。
因此,当大唐宣布要同时对两国开战之后,一些国家的使节第一感觉竟然是荒诞。
而当诸国使节反应过来大唐不是在开玩笑之后。
曾经被唐军支配的恐惧,对于东突厥灭亡之后的惶恐,才终于再一次袭上心头。
他们想起来了,全都想起来了。
想起来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才会千里迢迢的赶赴长安朝拜,想起来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才会尊称那位高坐龙椅之上的汉人皇帝为天可汗。
一时间,诸国使节战栗。
更有许多使节联名上书,向他们共同尊称的天可汗陛下请罪。
尽管,他们无罪,可到了眼下这种关头,有没有罪已经不重要,先请罪,总好过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当然,有人战栗,自然也有人兴奋。
大唐已经三年多未曾有过对外战争了,哪怕是边境上的摩擦,也都是控制在很小的规模之内。
许多人都迫切的想要知道,大唐现在的战斗力如何?
他们想要知道,大唐这头曾经择人而噬的老虎,究竟是越发的强壮,还是外强中干?
而这一次,大唐堪称自大一般的征战,正是检验这头老虎处于什么时期的天赐良机。
于是,长安城便出现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场面。
但无论是欢喜之人,还是哀愁之人,他们都在做同样的事情。
便是一边上书恳请天可汗陛下慈悲,三思而行,一边每日不间断的派出快马,将长安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回国内。
不知不觉,时间来到八月份,距离出征的日子,也越来越近。
中秋的风,将整个关中大地,吹出一片金黄。
屹立在萧瑟秋风之中,依旧显得威严庄重肃穆的太极宫,甘露殿里。
李世民如往常一样,召集满朝文武商讨此次出兵事宜的细节。
查缺补漏的同时,也顺便诵读来自诸国使节的折子,观察诸国对于此事的反应。
“陛下,今日一共有四十三国的使节上了奏章,请求陛下罢兵休战,广施仁政于四海,如何回应,还请陛下示下!”
房玄龄将身前案几上摆着的厚厚一沓奏折读完,当即朝李世民拱手询问道。
房玄龄的声音,成功将满朝文武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李世民身上。
尤其是以李靖为首的一群武将,更是齐齐眯起眸子,脸上隐隐有杀意浮现。
在他们看来,这些折子,简直就和臭屁一样,臭不可闻。
这就好比大唐裤子都脱了,眼看就要力挺薛延陀和吐谷浑。
这个时候,突然有一群人跳出来,说什么你得戒色,不能力挺,这不是纯纯恶心人是什么?
开玩笑,不能力挺,那他们这么久的努力算什么,大唐这些日子召集的大军,耗费的钱粮又算什么?
李世民将众人的表情尽收眼底,不由正手捋须,面露沉吟之色。
片刻后,他语气淡淡道:“一直放任这些小国上蹿下跳,也不是个办法,朕为九州尊长,也不好严令斥责他们。这样吧,以朕的名义,拟一封诏书向他们陈述利害,多少安抚一下他们。”
这话一出,一群杀才一般的武将顿时面色稍缓。
齐齐颔首表示同意。
房玄龄捋了捋胡须,沉吟着问道:“敢问陛下,这诏书用何种规制,可需要将吐谷浑与薛延陀的罪证一并昭告?”
“就用口谕吧,至于两国罪证要不要昭告,尚书省自己去讨论。”
李世民摆摆手,语气随意,显然是没将这事儿当成大事。
房玄龄闻言,也不再多问,坐回自己的案几上,随手将诸国使节呈上来的折子扫进一旁的箩筐里面。
事实上,他也没将这事儿放在心上。
大唐征伐两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哪怕是有天大的事情,也得先放在一边。
诸国使节的意见,更不可能更改大唐的意志。
之所以要将诸国使节的意见拿到明面上来说,也只是因为大唐身为宗主国,必须要做一些面子工程,以此来保证宗主国的威严。
不然,放在太平时节,这些折子,房玄龄根本都懒得看。
都是随手交给尚书省下辖属官随手处理了的。
使节的事情告一段落,李世民便开始说起了正事,诸将不时的补充一句,文官们就静静的坐在一边。
长孙无忌见状,顿时悄摸离席,从文官席挪到武将席位之中,然后挨着柴绍坐下。
柴绍转过头,有些诧异地望着长孙无忌,问道:“赵国公,你这是......”
不等柴绍问完,长孙无忌便打断道:“嗣昌兄,待会儿下值之后,可否到某家府上一聚?”
听见长孙无忌对自己的称呼,柴绍不由得愣神了一下。
这厮,什么时候这么客套了,往日里不都是直接叫他霍国公,而且事事都要与他比个高低的吗?
长孙无忌像是看出柴绍的疑惑,轻声解释道:“老夫有事与嗣昌兄商议,关于某家大郎与你家二郎的。”
一听这话,柴绍顿时恍然大悟。
看来,长孙无忌是开始担心自家儿子了。
但转念一想,也是人之常情。
对于李世民突然更改出征时间的决定,他虽然面上不显,但心里多多少少也是有些担心柴令武的处境的。
说到底兔子急了还会咬人。
更别说是站在两国背后的西突厥和高句丽还不是兔子,而是会吃人的洪水猛兽。
他沉吟一瞬,转头看了一眼和李靖说得正起劲的李世民。
随即轻轻颔首:“可,还请辅机兄下值之后,等某同行。”
长孙无忌闻言,面上没有任何波澜,心里却是松了口气,毕竟他和柴绍的私交,一直都有些复杂。
说是为敌吧,也谈不上。
但两人同为外戚,关系也绝对算不上好,甚至还因为小一辈的事情,生过一些龃龉。
只能说是世事无常。
本来因为小辈闹了些不愉快的两人,现在又因为小辈同病相怜,不得不凑到一块儿商量办法。
两人达成一致,便安静下来,静静的听着李世民和李靖对于这场战事的部署。
......
......
同一时间,营州。
得益于水泥的烧制成功,柴令武也毫不犹豫的对营州的城防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建。
没办法,不改也不行了。
因为这一个月时间,营州治下的百姓,基本都迁徙到了营州城内。
也就是说,原本只能容纳五六万人的营州城,人口突然暴增了两倍,变成了十多万人。
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小小的营州城早就已经陷入了不堪重负的境地。
短短时间内,光是城内原本的居民,和从各地迁徙而来的百姓,爆发的二十人以上的大型冲突,就已经多达十几起。
小型冲突更是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城中犯罪率,盗窃率更是直线飙升。
以至于柴令武不得不将正在操练的五千大军调出一千人,不间断的巡视城内外诸坊市,用来保持环境的安定。
好在裴行俭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倒也没有任由这样的情况持续多久。
他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将城中百姓分成了几波,对所有百姓进行了分批次的集中管理。
得益于裴行俭的以地域集中分管和连坐制度。
柴令武调拨起人手来,也还算得心应手。
而百姓们一头扎进劳作之中后,也没了精力去闹事犯罪或者找麻烦。
毕竟,修筑新城,也是个体力活。
是的,柴令武采用的加固营州城防的工事,是修筑新城。
他准备将营州传统的三里之城,扩建为六里,相当于将整座营州城,扩大四倍。
一来,是因为现在劳力足够,材料也足够。
二来,则是因为原本的营州城太过逼仄,城墙也过于低矮,没有修整加固的价值。
因此,他干脆在营州城外画出了一个框,准备先将新城的城墙建立起来,再在框里面进行细分类,修建新的坊市与道路。
至于原来的老城,就作为中心主城来用。
这么做,有三个好处。
一是可以为营州城多增加至少三道防御工事,让营州守军哪怕在新城城墙失守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新城区继续与敌人巷战,甚至巷战失败后,还能退入老城,继续与敌军对峙。
二是能够化解外来百姓与本土居民之间的矛盾,两者一者在外,一者在内,互不干扰,可以和谐共存。
三是为大唐东征高句丽做准备,将营州彻底打造为大唐东征高丽的桥头堡。
历史上,李世民征战高句丽,之所以没有一战功成。
除了是因为天气寒冷的主要原因之后,后勤跟不上,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若是柴令武能将营州建造为东出辽东的桥头堡,并依靠幽燕之地的粮食作为补给。
那么将来大唐再想东征的时候,后勤压力就会大大减小。
也是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柴令武才萌生了在营州大干一场的念头。
......
距离营州城墙直线距离三里的地方,柴令武手持图纸,正在与裴行俭商议着什么。
而就在两人跟前不远处,无数的民夫,妇女,乃至于上了年纪的老人与孩童,都在热火朝天的建造城墙。
此次柴令武修建的城墙,依旧是传统的夯土城墙。
用茅草与稀泥混在一起,再用樯杵夯实,最后在外立面加上砖石作为防护。
没办法,水泥的产量虽然大,烧制也简单。
但想要供应一座城,多少还是有些捉襟见肘,只能紧着要紧的地方用,比如城墙外立面,比如民居的修建。
只不过,尽管柴令武此次建造的城墙依旧是使用夯土城墙的方式。
但其规格,却是远超寻常州县的规格,而是直接按照洛阳城墙的规格来的。
其中光是地基的宽度,便有六丈,高度更是达到五丈有余,周长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二十四里。
如果建成,营州立马就会跻身辽东境内第一大城,第一坚城。
百姓们热火朝天的忙碌着,柴令武与裴行俭的商议也接近尾声。
裴行俭提着笔,在图纸上的方框里画出三横三纵,沉声道:“弟子还是以为,将外城划分为十二个坊市,粮仓增加到八个,更加便于管理。”
柴令武皱了皱眉,重新取来一张图纸,在纸上面画出两横两纵,淡淡道:“咱们这座城,终究是还是为战争而建立的,将外城划分为八个坊市,粮仓缩减到四个,虽然每个坊市聚集的百姓堕了,会管理成本会大幅上升,可在战时,却能大大减少指挥调度的压力。”
“是,弟子承认,减少坊市与粮商,的确能减少战时指挥调度的压力,粮仓与粮仓之间,也更容易运粮,但师尊您也不能只考虑战时啊,大多数时候,住在这座城池里的人,还是百姓。”
裴行俭轻轻摇头,再次否决了柴令武将外城画成八个大坊市的决定。
这段时日,营州的政务,主要是他在处理。
他深知,想要管理好一个城池,必须要将百姓的单位划分得越多越好。
单位多了,人数就少了,官府管理起来也就越加容易。
他承认,柴令武的大坊市,大聚居的坊市,对战争很有帮助。
可他始终认为,城池是用来给人住的,战争只是偶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