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唇亡齿寒,长安密信!
望着裴行俭委屈巴巴的样子,柴令武不由伸手拍拍他的肩膀。
随即慢条斯理地问道:“你不是想过一过封疆大吏的瘾吗?”
裴行俭一愣,稚嫩的小脸上浮现些许茫然之色:“啥意思?”
“意思就是,为师打算让薛礼统合营州军事,由你坐镇中枢,与薛礼相互配合。”
柴令武淡淡出声,将自己的安排道出。
裴行俭呆滞了一瞬,下一刻,一张脸上满是难以置信之色:“师尊,你......”
“别激动,你不是想要出将入相嘛,为师给你这个机会锻炼一下。”
柴令武一句话说完,裴行俭一张小脸顿时涨得通红,忍不住激动道:“师尊此言,当真?不会又是晃点弟子的吧?”
“当然不是,自古以来军政不分家,处理不好后勤之人,也没资格被人称道一句名将。”
柴令武摇摇头,语气循循善诱,不知不觉间,一张大饼就这么画好了。
裴行俭越加激动,眼中满是不可思议。
他发誓,他说要管营州,真的只是过过嘴瘾啊。
结果,就这么华丽丽的成真了?
师尊他是许愿池里的王八吗?
望着裴行俭激动的样子,柴令武继续加码,淡淡道:“而且,也不止是你一个人需要锻炼后勤之事,等到薛礼把兵练得差不多之后,你俩还能交换着来。”
柴令武这话一出,别说是裴行俭乐得绷不住了。
就连一旁面色淡然的薛礼,表面上淡定得一批,心里也是忍不住激动起来。
主政一方,是他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他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其实就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将领。
可柴令武这话一说出口,就相当于是要将他朝文武双全的方向去培养。
他不敢奢求自己能够出将入相!
毕竟历史上也就仅有吴起,诸葛孔明,本朝大将军李靖等寥寥数人达成了这个成就。
但若是有了主政一方的经历,那他的人生履历上,便会添上非常亮眼的一笔。
这就好比中枢大臣跃迁高位之前,都需要外放一段时间。
说起来,都是实打实的资历啊,他岂能不激动!
柴令武将两人激动的样子尽收眼底,心里对自己的安排也是非常满意。
他可没忘记,历史上的薛仁贵之所以有大非川之败,就是因为没有做好后勤上的战略部署。
尽管历史上都将大非川之败的主因,归结于郭待封擅自行动。
但薛仁贵身为主帅,不能全盘控制整个战局,这本身就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要说是薛仁贵的速度推进太快,才导致后勤补给跟不上,那李靖哪一战的推进速度,不比薛仁贵更快?
为什么李靖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失误?
说白了,还是薛仁贵的能力上有短板。
而现在,薛仁贵既然已经成了他的人,他自然有义务,帮助薛仁贵补足这一块短板。
至于裴行俭,倒是没有什么短板。
因为历史上的裴行俭,用兵就在一个诡字上。
简单来说,就是裴行俭打仗很莫名其妙,敌人不知道怎么输的,自己人也不知道怎么赢的。
而且每一次,都能以最小的代价,打出最丰厚的回报。
但顺手培养一下也无伤大雅。
毕竟,裴行俭这小子性子虽然混账了些,但有句话他还真没说错,要是柴令武将来生的儿子不行,还真得靠着他养老呢。
柴令武思维发散着,望着两人的表情越发满意。
倒是下方营州刺史府的一众属官,就这么被这师徒三人华丽丽的无视了。
回过神来,柴令武也不想继续浪费时间,起身环视一圈一众营州属官。
淡淡道:“既然都吃饱喝足了,诸位早点歇息吧,咱们明日一早便启程赶赴营州!”
众人闻言,齐齐松了口气,忙点头应声。
柴令武见状,果断起身离席,将善后之事交给了裴行俭。
薛礼也不再耽搁时间,连夜带着近日招揽的三百青壮赶赴就近的乐良县,准备以拉代练,一边行军,一边操练。
......
翌日,柴令武起了个大早,将被他关押起来的一干昌黎县官员放出来。
给他们留下一道将功折罪的命令之后,便带着大部队浩浩荡荡的开赴营州城。
营州城,其实就是营丘县。
营丘,是营州的附廓县,同时也是营州唯一一个人口超过一万户的上县。
州县同城,这样的事情在大唐其实并不算罕见。
就好比洛州的治所在洛阳,洛阳是洛州的附廓县。
再比如雍州的治所在长安,长安,万年两县又是雍州的附廓县。
可以说大唐有三成以上的州府,都存在州县同城的情况。
三日时间一晃而过。
当柴令武带着大部队赶到营州城外之时,已然是第三日下午时分。
“终于,到了!”
望着眼前这座看起来终于勉强有了一丝坚城模样的城池,柴令武不禁有些感慨。
辽东偏远苦寒,端的是地广人稀。
营州城在辽东,已经是屈指可数的大城,而他从长安赶赴营州,愣是足足花了近四个月的时间。
一路长途跋涉,眼看目的地就在眼前,饶是柴令武也不由得长舒口气。
没办法,大唐的交通条件,实在是太差了。
纵然这几年来大唐已经奴役突厥人将大唐北方的官道都修整了一遍,但也改变不了大唐道路难行的事实。
哪怕是官道,除了关中与中原核心之地比较宽阔之外,其他地方所谓的官道其实也就只能容纳两辆马车并行,宽度比后世的乡道好不到哪里去。
更别说大唐的官道,还尽是泥巴路。
不下雨还好,一下雨,整个队伍都得成为黄泥人。
裴行俭纵马跟在柴令武身侧,好奇的目光不断打量着眼前比关中大多数县城还不如的州城。
忍不住小声咕哝道:“不是说营州城是毗邻辽泽而建,而辽泽更是辽东最大的湖泊吗,湖呢?怎么不见了?”
听见裴行俭的疑问,一名绿袍官员赶忙主动上前解释道:“裴郎君不知,这营州城最开始,的确是毗邻辽泽而建,甚至前隋文帝时期,站在营州箭楼之上,尚还能观赏辽泽的碧波万顷。”
裴行俭诧异道:“那现在呢,辽泽怎么不见了?”
“这就要从炀帝东征高丽说起了,炀帝初次征战高丽时,前路为辽泽所阻,炀帝嫌绕道北方路途遥远过于麻烦,便下令工匠乘船抵达辽泽彼岸挖掘水渠,联通辽泽与辽水,欲以辽水河道,泄辽泽之水。”
官员继续给裴行俭细细解释,一番话说得深入浅出,连一旁的柴令武都忍不住听入了神。
他没记错的话,辽东的黑土地大平原,就是辽泽干涸后留下来的产物。
也正是辽泽干涸之后,后世一个叫做大明的王朝,才在辽东营建了山海关以固辽东之险。
不过,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李世民贞观十九年征战高丽的时候,都还需要打造战船才能渡过辽泽。
怎么现在,辽泽就已经不见了踪影?
柴令武思维发散着,那绿袍官员也没有卖关子,直言道:“但辽泽之水南北蔓延千里,东西宽至三百余里,又岂是短时间能够泄完的,因此,如今的辽泽,只是水位消退,却并未完全消失。”
“水位消退?”
裴行俭一愣,蹙眉道:“退到了哪里?”
绿袍官员想了想,回道:“如今,约莫已退出营州三十余里地吧。”
“三十余里,这么慢?”
裴行俭愕然,难以置信辽泽是有多大?
几十年时间过去了,竟然才泄下三十里的水?
那官员闻言,一时不知如何接话。
倒是一旁的柴令武轻轻摇头道:“不算慢了!辽泽毕竟不是真正的湖泊,而是一片大泽之地,辽水水位下降的时候,辽泽自可泄水,但辽泽水位上涨的时候,也难免倒灌。”
那官员赶忙点头应和:“是这个理。”
柴令武不再多言,他是知道辽泽泄水有多慢的。
别说大唐了,到了后世大宋时期,二圣北狩之时,辽泽都还在呢。
大唐时期的辽东,也从来都不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鱼米之乡,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边远苦寒之地。
“公爷,裴郎君,咱们不妨先进城安置下来再说吧。”
见柴令武和裴行俭驻足不前,营州司马潘重贵不由上前招呼了两人一声。
两人回神,也没再辽泽上多纠结,轻轻颔首之后,带着大部队进了营州城。
营州是标准的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城分为四个坊市,主要是州衙县衙办公之地与城中富户的居所。
外城同样分为四个坊市,坊市之内,是寻常百姓的居所,坊市之外,还留有驻兵的罗城和翼城,以及应对敌军攻伐的瓮城和箭楼,塔楼,兵洞之类的。
除此之外,营州还是一座没有护城河的城市。
因为营州的护城河,最早是以千里辽泽担任,辽泽水位退下之后,留下的沼泽地松软,也不适合修建护城河,所以营州地方官员便将修建护城河的费用,花在了各种军事堡垒上面。
一行人进了城,在州衙里安顿下来。
只休整了一夜,柴令武便一头扎进了清理营州账簿的工作之中。
此次他的任务繁重,搞不好还需要和高句丽的守军在辽泽畔小规模的交几次手。
所以,柴令武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理清营州之地的人口,钱粮,军事,土地之类的种种事宜。
以防在战争打起来的时候,出现人手跟不上或是钱粮跟不上的问题。
而这一忙,就是近两个月的时间过去。
不知不觉,时间来到七月底,柴令武理清了营州的一应杂事,裴行俭逐渐上手营州政务,而薛礼也将六个折冲府的将士带到了营州城外扎营。
营州六个折冲府,除了营丘与辽西两个与高句丽接壤的折冲府为中府之外,其余四县皆为下府。
因此,六个折冲府满员齐备,其实也就只有五千二百人。
五千二百人,听起来多,但要应对高句丽的压力,其实还是有些捉襟见肘。
毕竟,大唐此次出兵连灭两国的消息,肯定会引起九州四海的震动。
高句丽作为大唐周边数得上号的大国,强国,定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
所谓唇亡齿寒,可不仅仅只是中原王朝的专利。
更别说,高句丽还有渊盖苏文这样的人杰。
因此,柴令武要做的,除了加紧练兵,以备不测之外。
还需要尽可能的掐断大唐与高句丽之间的消息通道,延缓高句丽知道大唐出兵的消息。
而这样的事情,还不止柴令武在做。
西州,漫天黄沙之下,长孙冲也在皱着眉头观看练兵。
相比营州苦寒之地,西州地处大漠正中,为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中转之地,其城中的局势之复杂,甚至比营州还要略胜一筹。
因为,西州之地,如今名义上仍属高昌治下。
没错,西州其实是高昌的城池。
贞观四年的时候,西州还是高昌抵御西突厥的边陲城市。
是麹文泰入长安朝拜之时,自觉无力抵抗西突厥的攻势,才上书恳请李世民派兵进驻西州,帮助高昌隔绝西突厥的攻伐。
因此,如今西州尽管实际上的统治者成为了大唐,但名义上仍属于高昌治下。
而之所以说西州城的局势比营州复杂,是因为西州城里,足足聚集了几十个民族的人种。
除了汉人与高昌汉裔之外,吐蕃人,回纥人,突厥人,乃至于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甚至连波斯人都有。
多民族聚集之地,必然是矛盾迸发之地。
因此,长孙冲抵达高昌之后,也很是废了一番功夫,才将西州的军政大权拿到手里。
为此,他携带的数百名长孙家私兵,甚至都折损了一半还多。
而西州唯一比营州城强的地方,大抵就是西州城内的唐军,尽是满员齐备的精锐,并且人数足有八千。
八千人操练的场面,不得不说,很能振奋人心。
哪怕长孙冲只是站在一边观看,心里也难免生出几分豪气。
正当他准备上前对着大军说几句激励的话时,一骑快马的到来却是打断了他的思绪。
“大郎,长安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