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食堂品尝回锅肉

王头说:“如今新学堂还未建好,所有孩子都在临时学堂读书习字。”

“又分男女学堂,人数倒也不多,也就二三百人吧!”

良久,王懿德二人从王头家出来。

一番闲谈下来更让他们感触颇深。

裕铎轻叹:“大人,这便是兴洋务的妙处。”

“那王捕头也说了,红钱会、小刀会反贼如今也在这台北之地安心上工,无丝毫反意便是明证。”

“百姓有钱赚就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如此百姓又怎会造反。”

“只要把百姓造反的根子挖掉,何愁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何愁天下不太平,何愁我大清不是太平盛世。”

“大人,不是下官有意隐瞒,实在是下官怕朝廷有些人把好事办成坏事,坏了这条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强国之路。”

王懿德也叹:“裕大人良苦用心本督明白,本督与裕大人忧心之处何尝不是一样。”

“走,你我也去尝尝食堂饭菜如何?”

二人来到食堂,已有数百人或站或坐在用餐,有说有笑一副其乐融融之样。

还未用餐之人排成一列列队伍慢慢等待,也是相互之间闲聊着,时常能听到笑声传来。

整个食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有规矩有秩序有欢乐。

王懿德二人也排在百姓之后,眼中满是好奇四处张望。

这时,王头进来一眼就看到王懿德二人正在排队。

他走过来笑道:“二位老人家,你们不是在这上工之人直接排队是没有用的。”

“你们要先去那个窗口购得饭票才能过来排队打饭。”

王懿德拱手:“多谢小哥指点。”

于是二人来到王头所指窗口,里面是个小妇人。

她看到两个老人过来便问道:“老人家,是两人用餐吗?”

王懿德笑道:“这位小娘子,是两人。”

小妇人笑了笑说:“中午两人二十文钱。”

王懿德伸手去怀中却摸了个空,有些尴尬的看着裕铎。

裕铎也轻轻给他摇头。

王懿德脸上有些挂不住:“这位小娘子,老夫今日出门有些急忘带傍身之外,你看这能否通融一二。”

小妇人笑道:“老人家不用着急,出门在外难免有疏忽之时。”

“二位老人家在此处可有相熟之人?”

相熟之人,二人对视一眼轻轻摇了摇头。

小妇人又问:“可有认识之人?”

王懿德正要摇头突然想起王头,他在食堂中很快找到王头的身影。

此时王头正与一班衙役在吃饭。

王懿德对小妇人说道:“老夫二人与王头相识。”

边说边指了指那班吃饭的衙役。

小妇人伸头看了看,笑道:“王头,是王捕头吗?”

“请二位老人家稍候。”

说完,她便出来去找王头。

王懿德看到小妇人与王头交谈,还不时看向这边,又见王头点头微笑。

不一会,小妇人过来笑道:“二位老人家,王捕头给你们做担保,你们可以先用餐,三日之内来付钱就行。”

说完,递给他们一张饭票。

王懿德接过饭票一看,是一张长不过三寸宽不过二寸的牛皮纸。

上面印有二人餐字样,然后盖有圆形红章。

王懿德将饭票翻来覆去看了好一会才把红章上的字认全,东方兵器工业食堂饭票专用章。

他笑道:“有趣,处处透着新奇。”

裕铎拿过餐票也仔细端详一番,同样点了点头。

“这东方兵器工业应该是一家商行,只是这名字取得也太凶煞了些。”

“实在不明白这刘帮办为何要取这么一个名字。”

王懿德笑道:“或许本意就是要震慑宵小吧!”

二人拿着饭票排队打饭。

不一会,他们来到打饭窗口,这里的布置更让他们惊奇和赞叹。

只见砌着半人高的墙,墙后是一张张大长桌,每张桌上放有一大盆回锅肉、一大盆肉汤菜,然后站有两个妇人打菜。

两三步之外又是大长桌,桌上放着一盆盆白米饭。

王懿德将手中的饭票递给打菜的妇人,妇人看了一眼就放入桌下的一个木箱中。

她拿出两个大海碗,四个二碗。

二碗分别装回锅肉和米饭,大海碗装肉汤菜。

肉菜饭打好之后,妇人又拿出两个餐盘把肉菜饭分装在两个餐盘中端给王懿德二人,还告诫他们。

“吃完不够再加,严禁浪费粮食。”

二人端着餐盘找了张空桌子坐下。

裕铎笑道:“这回锅肉份量可不小,至少有二两,油水也足。”

“就是不知味道如何?”

王懿德笑道:“就凭这个份量味道已是其次。”

说着,夹起一块回锅肉塞入嘴中细细嚼咽。

“嘿,味道不错,虽说算不上美味佳肴,但也爽口下饭。”

“今日老夫怎么也要把这餐饭吃完。”

“哈哈哈……”

裕铎笑道:“大人好胃口。”

二人用过饭之后又在台北到处晃悠。

无不感慨台北处处透着新奇,透着生机和未来。

王懿德本打算去见见这个刘帮办,想与他畅谈一番。

裕铎拦住他。

刘帮办所作所为并未违反朝廷律法,如果就这样贸然去见他,必会让他担惊受怕放不开手脚大干。

不如就在暗中默默观察,说不定还会有更多惊喜出现。

王懿德一听有理便与裕铎在这台北住下来。

他们在台北一住就是五日。

这五日台北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一条条街道,一栋栋房子不停往大稻埕西面延伸,每天都让他们耳目一新大开眼界。

尤其是土地拍卖获利数百万两之巨更是让他们震惊不已,在了解其中缘由之后无不佩服刘帮办这招劫富济贫的阳谋。

还有已动工修建的台北学堂,其规模之大远超国子监乃大清首屈一指。

据修造的工匠说,学堂东西一百六十丈,南北一百二十丈,有教室五十余间,校舍三百二十间,可容纳学生二千余人。

凡是在此上工之人的子女皆可免费入学。

回到福州,王懿德细细整理记录在台北所见所闻。

他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把福建台湾府之事告诉咸丰皇帝。

只是他也怕朝中有人坏事,把好不容易才找到的这条路掐断,于是决定密奏咸丰皇帝,并谏言咸丰皇帝不得外传。

只需静观台湾洋务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