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江湖无水

第475章 早五的问题大过李闯的问题

夜深人静,作为大顺的政治心脏,天命殿应该没人的。免费看书就搜:看书屋

今天例外。

李自成坐在龙椅上,如同雕塑一般。

忽然,一阵脚步声惊醒了李自成。

高桂英端着油灯提着食盒走了过来。

“陛下一日未进食水,即便不顾虑龙体,亦要为臣民考虑。”

说着,高桂英把食盒放在龙案上,取出里面的饭菜。

“朕实在没胃口。”李自成有气无力地说道。

高桂英劝道:“大顺尚有数十万军民,陛下当为他们考虑。”

李自成摇摇头,说道:“朕考虑一天,没想出大顺的出路在哪。”

“仅仅四千余军队而已,陛下何以至此?”高桂英问道。

李自成说道:“不是朕损失不起四千军队,甚至都不是心痛李过,而是这背后的差距。”

早间朝会时,刘宗敏急奏。

李过伏击明军一千,激战一天,击杀明军过半,自身损伤过半,正要全军押上时,明军四面合围而来。

全军覆没,仅有其养子李来亨因往刘体纯处求援而幸免。

赶来支援的刘体纯被波及,折损过半。

“表面上看,是李过求战心切,以至于违背了游击的精要,其实是不甘心。

一百官军主力,九百草原仆从,面对大顺三千精锐而大占上风,若是面对官军精锐,大顺又何去何从?”李自成似乎是问高桂英,又似乎是问自己。

李过是不知道游击战的诀窍吗?

不,他知道。

之所以不退,是不想退,不敢退。

三千顺军精锐面对一千明军二等部队而不能胜,顺军就彻底没了指望。

只要能全歼明国,哪怕以李过部折损殆尽为代价,那也是证明明军不是不可战胜的。

这决定了军心和士气。

李过失败了,所以袁宗第当即撤退,随后接到消息的刘宗敏跟着撤回。

袁宗第三千人,明军可以派出二十个千人队围剿他,而刘宗敏两万大军对上明军五千军都拿不下,稍微拖延又是被围歼的下场。

若是明军倾力而来,顺军需要多少兵将才能挡住?

十倍之数。

至少。

这是李过用性命得出的结论。

“朕左思右想,没能想出生路所在。”李自成说道。

“若是舍弃京师往北而去,于北海之北定居又当如何?”高桂英问道。

李自成摇摇头,说道:“且不说罗刹人是否会放行,便是百姓也不会愿意跟着我们走。刚来第一年,人人冻伤,死者过万,北方更冷,忽然迁徙,怕是要全被冻死。”

“试试又何妨?总好过坐以待毙!”高桂英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当年陛下十八骑相随依旧再起,如今有臣民数十万,何愁不能重振声势?”

“局势不一样了。”李自成叹道:“想当年朕虽被困,然麾下散布于外,朕脱困后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且当时明廷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民意在朕,因此能屡败屡起。

时事易移,朱慈烺当政后严抓吏治,不敢说毫无问题,大体上是很好的。如今其以矿盐海商等税为主,农税只有三成,又免除了徭役,百姓安居乐业,即便我等能杀回去,也绝无壮大之可能。

而在这里,我等本就不得人心,若是舍了京师,人心涣散,迟早走向末路。”

高桂英不说话了。

其实两口子都没说的一个要命的地方是,李自成没儿子。

四十多岁已经不年轻了,现在还没儿子,也没有看到有儿子的可能,等他嗝屁了,大家伙跟谁混呢?

本来李过是个优秀的继承人,除了脾气暴躁些没别的毛病,奈何没了。

李自成拿起筷子吃了几口,又丢下筷子说道:“时候不早了,回去睡吧。”

他要是不睡,高桂英也不得睡。

只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寝食难安。

此时,北京城里的皇帝却在呼呼大睡。

国内河清海晏,北方闯贼退缩,西方建虏畏缩不出,实在是没什么烦心的事。

一觉睡到大天亮,是不可能的,要上朝的。

早朝五点开始,比早八还苦。

不由自主地,朱慈烺考虑起推迟上朝的事情。

扪心自问,他算是勤快的,哪怕比太祖也不逊色半分,但其实很是厌烦这种早六的日子。

带着上坟的心情坐到龙椅上,走了惯常的流程,军机处出来说一下两路战事的进展。

按部就班,没什么意外,也没有什么惊喜。

击杀四千贼人并生擒贼将李过算不上惊喜。

对强大的大明军队来说,贼人的首级不算功劳,对朝臣来说,军队打出这样的战果只能说是合格。

军机处通报结束

,兵部说了后勤保障的事。

一切按计划进行中,无异常。

见没人出列,朱慈烺开口说道:“朕思来想去,认为早朝时间太早,欲推迟到九点,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此乃一直留下来的制度,贸然更改怕是不妥。”钱谦益说道。

这都不是祖制,而是从秦始皇就开始这样干了。

其间大量的昏君没改,就你改了,岂不是说你连昏君都不如?

“朕只是厌烦,尚能忍耐,若是天下太平,朕恐怕会如世宗神宗一般长期不上朝。朕尚且如此,后世子孙又当如何?”朱慈烺说道。

“陛下圣明。”孙传庭说道:“改至九点,朝臣亦可以从容准备,无需如此辛苦。只是若有急务,当能叩阙。”

“陛下,若是朝会时间推迟,地方衙门是否推迟开门?”范景文问道。

听到这个问题,朱慈烺陷入思考。

内迟外早,显得皇帝不公平,一体推迟,百姓办事不方便。

这年头普遍起的早,没有当官的比老百姓懒惰的道理。

“陛下,臣以为朝臣上衙时间依旧,只是朝会推迟至九点。”孙传庭说道。

“不妥。”史可法说道:“天子为万民垂范,天子九点上朝,何以要求百官六点上值?而地方官点卯是在五点,更显不公。”

“可以一体根据季节调整。”余应桂说道:“冬季天亮的迟,可以推迟至八时上值,夏天则七时上值,春秋七时半上值,下值时间固定为下午十八时。”

“不妥。”钱谦益说道:“京官上午当值,若无公务,下午随意处置,若是固定时间,平白增添负担。”

越来越多的朝臣站了出来,各抒己见。

刚才说战事都没这么热闹。

也不奇怪,毕竟大家已经习惯了捷报,不值得太过关注,而上朝上班时间是切身相关的问题。

朱慈烺靠到了椅背上。

觉得很累。

本以为推迟上朝时间就一句话的事,万万没想到能扯出这么多,而且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内阁牵头做个方案来。”朱慈烺打断了讨论。

不能迟到,早退也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