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远攻近交
正月十六,年节已过,朝臣们都进入了上班状态。本文搜:86看书 免费阅读
随着“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的,朝会拉开序幕。
左懋第出列请求发言。
准。
“崇祯二十二年,各部司接商民诉状一千三百九十一次,其中两成为海盗袭击,八成为贸易地官员敲诈勒索或其商人诈骗赖账。
二十三年,数量翻倍。
理藩部与军机处估计,应有数百起海盗袭击未报,原因是遇袭者全军覆没。
袭击事件,一十二起发生于占城南方之水真腊外海,四十五起发生于马六甲海峡,余者皆发生在身毒洋及以西地区。
距离大明本土越远,袭击越多,商民遭遇欺压事件亦然。
理藩部调查后,认为此中原因可以用畏威而不怀德概括。
占城、南掌、东吁等国深知国朝威势,因此管束官民甚严,国朝商民遭遇欺压能够及时处理,而远离大明之国,虽然俯首称臣,却并不把国朝放在眼中。
理藩部认为,需要往外扩张。
不求灭国,只需在要紧之地设立据点,宣示国朝威仪即可。”
有数据,有解决方案,这已经是大明奏章的制式要求。
朱慈烺点点头,问道:“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冯元飙出列说道:“或可先行出兵攻占湄公河三角洲,然后回身逼迫占城内附,随后便可从容图谋南掌暹罗东吁三国。”
“兵部可知有大量天方邪教徒潜逃至柔佛与亚齐两国?”林欲楫笑眯眯地问道。
呦,礼部有想法啊?
不少人看向了林欲楫。
作为北京→南京→北京的礼部尚书却没能入阁,林欲楫当然要绞尽脑汁。
大明周边基本都是信佛教的,天方教极少,而远离大明,中南半岛南端以及南洋诸岛国大多是天方教国家,宗教分布圈符合大明影响力的辐射强弱。
林欲楫之意便是要么不动,要动就来一波大的。
“新军正在,今年六七月便可外派,若是此时动手,到年底便可派驻三十万大军展开统治。”林欲楫说道。
三十万不是大明的极限,而是时代的极限。
目前大明的运输船都是征用的民用海船,载人一百名左右,三十万人需要三千艘船。
这点数量对大明是毛毛雨,但是民船分布于各地,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征集。
“诸卿以为如何?”朱慈烺问道。
“臣以为善。”孙传庭说道:“北方苦寒,当稳打稳扎,不宜操之过急,南方四季皆可耕种,屯垦师进驻后,四个月便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一年便能反哺。”
“请陛下圣裁。”诸臣拜下。
不管打多尔衮还是李自成,都需要北方积攒粮食,发兵越多存粮越久,南方则不需要,以南方的气候条件,极端情况下靠野果草根树皮都能活下去。
所以大家觉得可以出兵。
有利于国同时,也有利于私人。
内阁任期将满,各部尚书除了入阁,大概率也要致仕,到时候授爵封地,那么问题来了,封地何处?
南方肯定比北方好,问题是南方太远,移民困难,若是国朝占了亚齐与柔佛,那么距离就不远了,移民虽然依旧困难,却可以从两地吸收归化的土著。
再不济,求援和采买物资也会方便许多。
采买物资尤其重要。
别看南洋各国一个比一个跳,其实生产力很低,从大明海商出口的铁器、布、粮食等大宗物资可知端倪。
国朝占领之地,除非真的没矿,否则无需一年便能实现盐铁布等基础物资的自给自足。
国朝有≈封地有。
好处这么多,当然要怂恿皇帝出兵。
“既然诸卿皆以为可以出兵,那便准备动手吧。”朱慈烺做出决定,开始点人。
“左懋第。”
“臣在。”
“晓谕南掌暹罗东吁,令其无需惊慌,并准备粮食供应南征大军,国朝如数付钱。”
“臣遵旨。”
“军机处,传诏东岱青,征集一万军兵入南征军,军兵家眷随行。”
“臣遵旨。”尤世威应下。
东岱青就是额尔德尼栋岱青,跳了一场扭臀舞后得了个伯爵,如今已经回草原迁徙部民入关。
这些人肯定是要分散安置的,迁一部分去南方也没问题。
“唐王。”
“臣在。”
“即刻回唐国,与韩周鲁三国征集八万海东土著编入南征军,待征服柔佛亚齐,以战俘十万归还。”
“臣叩谢陛下隆恩。”朱聿键激动地拜下。
征调八万海东土著不但可以减轻国内的同化压力,反手给十万南蛮给海东来了波稀释,皇帝真是个讲究人。
“传诏,驻扎广西云南交趾各
屯垦师,凡是家中独子者调出,兄弟同在者兄长调出,重新整编后移驻柔佛亚齐二地。”
三省,十三个屯垦师,即便抽出不宜移民的,至少还有十五万人。
加上海东八万,蒙古一万军兵及三四万家眷,一次性移民近三十万。
三十万中有十万选择联姻,则有十万户土著被归化,另外二十万抢妻,至少二十万户男老少被杀,预估不会少于五十万人。
柔佛亚齐再强,近百万人口或归化或被杀也只能灭亡,而且再无复国可能。
具体参照安南。
等皇帝安排完毕,尤世威出列问道:“臣请陛下明示南征主帅。”
皇帝犹豫了。
诸臣安静地等待。
尤世威其实不是想知道谁挂帅,而是想问太上皇会不会挂帅。
朱慈烺思考片刻后说道:“通报太上,若太上有意亲征,则太上为帅。”
“陛下圣明。”尤世威回道。
这个马屁有些牵强。
主要是大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希望太上皇挂帅。
毫无疑问,太上皇打仗是一把好手,跟着太上皇基本就是躺赢,但大家会没有存在感,准确地说是没什么可说的功劳。
“敢问陛下,占城与水真腊如何处置?”冯元飙问道。
刚才皇帝跳过了这两个势力,显然是有特别安排的。
“理藩部,遣使招降占城与水真腊,不愿内附,则灭之。”朱慈烺说道。
“陛下,水真腊不服王化,灭之理所当然,占城恭顺,若发兵灭之,恐怕南掌东吁暹罗会联合。”左懋第说道。
朱慈烺笑道:“占城是被安南余孽颠覆的,王师不过是剿灭逆贼而已。”
巩永固出列道:“臣会派人主持此事,定然让南掌三国无话可说。”
南边的事情就这么定了。
“诸卿可还有奏?”朱慈烺问道。
左懋第再次出列,道:“臣有奏。”
准。
“理藩部欲往各国派遣使者,负责教化拉拢土著、搜集情报、协调保护商民、宣扬王化。”左懋第言简意赅地说道。
“陛下,商部当派员与理藩部同往。”赵继鼎出列说道。
保护商民,商部当然得插一手。
如此扩大职权的机会要是错过了,他会被下面人喷的。
“陛下,搜集情报乃锦衣卫所长,臣请派人常驻,并联合密探搜集目标国情报。”巩永固说道。
“诸般情报,军情最重,臣请陛下恩准军机处派遣细作常驻于外。”尤世威说道。
其他人也想插手,奈何没有合适的理由。
朱慈烺想了下,说道:“内阁与军机处协商驻外使团等级与人员构成。”
“臣遵旨。”孙传庭应下。
肯定是理藩部为主,其他部门为辅,但是只要能掺一脚就会有好处。
各部尚书们脑筋急转,想着怎么说服孙传庭。
“陛下,臣还有奏。”左懋第说道:“臣请陛下选派使者访问西夷各国,并调拨战舰护送。”
“陛下三思。”钱谦益出列道:“西夷不服王化,使者抵达后怕会受辱。”
“臣以为当慎重考虑。”范景文附和。
西夷再不服王化,也不会折辱大明使者的,因为这除了结仇毫无意义,关键在于西夷可能不愿跪接使者。
大明周边各国定不敢如此,但是西夷距离太远,感受不到大明的强大,很大可能拒绝下跪。
不愿跪使者就是看不起皇帝,大不敬,当诛。
鞭长莫及啊。
这就是钱谦益范景文反对的原因。
“陛下,查探西夷虚实确有必要。”左懋第说道:“如今西夷横行于南洋,必有一战。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解西夷虚实,有利于以后做事。”
孙传庭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可由理藩部派人走访,以部为名,不假天子节仗,只是理藩部官员。”
“权宜之计,倒也可以。”钱谦益同意。
只要不涉及皇帝颜面与大明威严,别的都可以忍一忍。
“理藩部派人出访西夷各国。”朱慈烺说道。
“臣遵旨。”左懋第应下。
没事了,退朝。
出了大殿,孙传庭请尤世威去内阁商议使者之事。
“周边各国,以拉拢归化为主,手段柔和,远些的则要为大军征讨做准备,其间免不得策反,会很激烈。”孙传庭给出了选人原则。
尤世威笑道:“远攻近交,倒是与老祖宗的教训背道而驰了。”
孙传庭叹了口气,说道:“没办法,周边各国毕恭毕敬,实在不好强打。”
大明人的自我道德点高,这是几千年的修养,实在时不好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