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征朝
正月十五,元宵节,南京城里早早开始布置彩灯,百姓也都翘首以盼。本文搜:33看书网 免费阅读
朝臣们却不得不早早准备上朝。
年初一放假,没能朝贺新年,元宵节大朝会就要补上。
拍马屁嘛,大家信手拈来,早早就准备好腹稿,照本宣科即可。
太子没给机会。
直接跳过了“诸臣进贺”这个环节,宣李淏进殿。
群臣精神一振。
发兵朝鲜这么大的事,想瞒也是瞒不住的。
军队调动、物资准备、军器制造……太多环节能够透露消息。
此时李淏进殿,怕是就要挑起这事。
不一刻,李淏进来大礼拜下,声泪俱下地说道:“前番倭寇入侵朝鲜,肆虐横行,百姓深受其害,倭寇既去,建虏复至,越发暴戾。
自古以来,朝鲜受国朝庇护,偏居一隅,然自唐时起,便深受倭寇侵扰残害,至唐末契丹兴起,朝鲜与中土失去联络,不得已臣服于契丹,后臣服于金,再臣服于元。
剃发易服,沦为野人,朝鲜上下莫不悲愤,奈何实力不济,不得不隐忍。
幸得太祖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朝鲜再回正统之下,奈何虏夷起于辽东,朝鲜再度沦落无间地狱。
荡平臣求殿下发兵朝鲜,解民倒悬。
为朝鲜百姓不再受苦,也为国朝确保辽东安稳,臣请殿下纳朝鲜于治下。
朝鲜百姓渴慕王化久矣,王师抵达,必然箪食壶浆,纳入治下,必然恭顺万世。
臣,李淏,朝鲜国王,泣血磕求。”
以首咳地,声泪俱下,若没有若有若无的大蒜味,朝臣们就要问问他是怎么做到如此情真意切的。
“起来奏对。”朱慈烺说道。
李淏哀嚎道:“殿下,朝鲜百姓正在受苦,若是殿下不能同意臣所求,臣只能跪死在殿以慰朝鲜百姓。”
不同意就死给你看!
如此刚烈,太子大为感动。
“卿如此情真意切,本宫不能不答应,大明为天下主,保护朝鲜实属应有之义,归附却大可不必。”朱慈烺说道。
“殿下,民间男女被救,无可报答,便以身报恩。朝鲜虽处化外,却久沐王化,知忠义,懂感恩。王师屡次解救,无可报答,只能以身报答。
求殿下开恩,收朝鲜于直治,设三司以抚军民。”李淏情真意切地说道。
朱慈烺为难地说道:“朝鲜视大明如父母,若是纳入直治,只怕为人诟病……”
“殿下此言有误。”李淏悲愤地叫道,甚至直接打断了太子的话。
“子女伺父母当竭尽全力,剜肉为食在所不惜,以身替死理所应当。朝鲜为大明子,自当入大明怀抱,殿下屡次推脱,岂是真心视朝鲜为子之举?”
“卿莫要悲愤,本宫失言。”朱慈烺道了歉,环顾诸臣,问道:“诸卿以为如何?”
能如何?
气氛都烘托这个程度呢,若是再说三道四,怕是以后就别出现了。
“殿下。”尤世威出列道:“出兵朝鲜可以歼灭建虏有生力量,从后方直趋沈阳,有利于剿灭建虏,臣请出兵。”
“大明为天下宗主,当令天下万民沐浴王化,今朝鲜求内附,当成全其拳拳之心。”孙传庭说道。
余应桂出列道:“臣请殿下出兵收复朝鲜,并纳入治下,以让朝鲜百姓沐浴王化。”
“臣请殿下出兵,并纳朝鲜。”x所有。
诸臣齐拜。
朱慈烺起身,道:“朝鲜哀求,诸卿齐请,本宫当顺应民意。
拟招,军机处拟定计划,授杨御蕃征东大都督,由登州出兵朝鲜。李淏为副总督,辅佐杨御蕃用兵,并安抚朝鲜军民。高斗枢为朝鲜巡抚。”
“殿下圣明~”李淏高呼道。
表演结束,散场。
群臣退出大殿,不约而同地回头看了眼。
“别看了,出兵朝鲜已成定局,有的忙了。”
“哎,连年征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不把建虏剿灭,这仗就打不完,想国朝初年还不是连年用兵塞外?”
“难熬啊,希望这辈子能等到战争结束。”
议论纷纷之中,群臣各自回衙。
一时半会也没心思处理公文,还在讨论不休。
冯元飚听到外面叽叽喳喳,推开窗户问道:“大战将起,事无巨细皆要兵部过一遍,事情忙完了吗?”
诸官吏连忙回到岗位上,却依旧没心思工作。
冯元飚见下属们心不在焉的样子,眉头紧锁。
厌战了啊这是。
中枢尚且如此,地方上呢?军中呢?万一军兵厌战,怕是要酿成大败。
冯元飚想了想,还是决定去找太子反应一下。
到了东宫,只见人来人往,不断有号令发出去。
计划早就定了,部队已经抵达指定位置,各将同样就位,但是要等命令抵达才能出动。
太子签名签到手软,印玺都快敲碎了,但是听到冯元飚求觐,还是让他进来。
“殿下,臣退朝后回到衙门,发现诸多官吏有气无力,言语间对出兵朝鲜多有埋怨,臣恐此现象非兵部独有,请殿下派人核查。”冯元飚说道。
“他们是好日子过的太久了。”朱慈烺冷声说道:“中枢安逸日久,陡然忙碌便心生怨言,应当让他们去山东河南看看。”
冯元飚连忙说道:“殿下,中枢官吏懈怠无伤大雅,就怕地方懈怠,更怕前线将士厌战啊。”
“兵部为了避嫌,甚少下部队,其实大可不必,毕竟兵部掌管后勤与升迁,若是不多在军中走动,如何能知军中所需呢?”朱慈烺答非所问。
冯元飚回道:“臣谨遵圣谕。”
他懂了太子的意思。
为了避免与军机处的争权,冯元飚一直在收束兵部官吏,自己基本不去军中,由此对军队了解不多。
太子确实是在批评他,也是在告诉他:兵将渴望建功立业,根本不存在厌战情绪。
冯元飚是相信太子判断的,就算太子判断失误,还有皇帝在把关,绝不会出现纰漏。
就在大明上下紧锣密鼓地动起来时,朝鲜,已经改名为长青的汉城里,豪格正在大宴群臣。
打跑了倭寇,大明又被多尔衮挡在南面,可以放松一下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稼陈起身道:“朝鲜得安,全赖大王之功。朝鲜李氏只会抱头鼠窜,已不足以为朝鲜王,臣请大王取而代之。”
什么?
豪格以为自己出现了幻听。
好端端地取代李氏,是不是嫌自己太舒服了?
要知道李氏传承两百五十余年,统治稳固,贸然取代,可是会激发朝鲜军民叛乱的。
李稼陈说道:“大王,自国朝东征以来,李氏只会逃窜,大失人望,倭寇入侵,李氏再逃,朝鲜百姓深受其害,怨念深重。大王挥兵驱逐倭寇,救民于水火之中,威望卓著,正是取而代之时。”
“李氏毕竟传承多年,尚有死忠,贸然行事怕有变乱。”豪格犹豫着说道。
“大王想差了。”李稼陈说道:“变乱者本就祸心暗藏,隐而不发,只是实力不济而已,待机会出现,必然变乱。
此时朝鲜无外患,明国被阻隔南方,可谓高枕无忧,正该肃清暗怀鬼胎者。
取李氏而代之,一方面可为大王子嗣取得王位,另一方面可肃清朝鲜内部,实属公私两便。”
豪格自己是不在乎朝鲜国王的名位的,毕竟朝鲜国王见了大清亲王是要行跪拜礼并称臣的,但是割据一方称孤道寡的快感是豪格想要的。
还能给子孙留一顶铁帽子,不,可以留好好几个,毕竟朝鲜是可以拆的嘛。
想到这里,豪格不由心动。
主要是安全没有问题。
就算朝鲜军民叛乱,反手便能镇压。
“先生以为,何时是良机?”豪格问道。
李稼陈笑道:“大王,臣掐指一算,明日宜继位。”
算个屁的日子啊,区区朝鲜能生什么乱子?
豪格想了想,道:“来人,召李?入宫,商议王位之事。”
李?是李倧嫡长子,李淏亲哥哥,如今李倧已死,李?当继位,然而多尔衮为了钳制豪格,迟迟不给册封文书,导致李?无法继位。
也就是说,朝鲜王位空悬,豪格都不用抢李?的位置,直接就可以坐上王位,就跟他住在王宫里而李?居住外城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