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江湖无水

第310章 山东之战的小影响

“你把左脚稍微向前一点。本文搜:看书屋 免费阅读”

皇帝用枪杆拍了拍军兵的小腿,继续说道:“站稳了,再刺。”

军兵调整了一下,深吸了一口气,大喝着出枪。

噗~

长枪扎进了靶子里。

“对,就是这样,皮甲肯定挡不住的。”皇帝把长枪扛回肩膀,继续巡视。

一法通而万法明,虽说更喜欢用锤,但是以皇帝的水平,指点普通军兵毫无问题。

“陛下如此作为,难怪天子营能以一当十。”马岱忍不住感慨道。

张龙接道:“是啊,军兵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要是一直保持这个劲头,必成天下劲旅。”

这二位感慨连连,也不想想自己无所事事是不是不好。

马宝匆匆而来,到了皇帝面前,道:“虏酋送信来,约定三天后城外决斗。”

“真答应了?”皇帝诧异地说道:“看来那厮在西域收获不少啊。”

“应该是。”马宝点头道:“一直以为西域遍地风沙,谁能想到虏酋会拉起十多万兵马呢。”

“再拉一百万才好呢,山东那么多荒地要开垦。”皇帝摆摆手,道:“回个来字就行了,再通知各处,谨防建虏声东击西。”

“臣明白。”

马宝转身离开了大营,找到沐天波说道:“不知道建虏是否真来斗将,但其若来,必有依仗,你亲自带队,多抓几个舌头,问清楚虏军中有什么厉害的人物。”

“末将领命。”沐天波领命而去。

在军中摸爬滚打几年,多次随皇帝出生入死,如今一身本事非同小可,带领斥候不会出任何纰漏。

属下们为皇帝操碎了心,皇帝却毫不在意。

别问,问就是自信。

双锤在手,天下我有。

皇帝这边淡定一场,多尔衮却很有些焦躁。

“明帝钉在景州,不可能用兵其他方向。”洪承畴说道。

他从山东潜逃后发现豪格跑路,认为豪格难成大器,便下定决心投了多尔衮。

要么说多尔衮比豪格厉害呢?对于这位明国前总督来投靠,多尔衮不但欣然接纳,并且倚为心腹。

“如何应对?”多尔衮问道。

洪承畴犹豫了一下,道:“王爷,臣以为斗将时可以想办法击杀明帝,若是不能,不如退兵,待平了秦晋后再倾力南下。”

不把明帝搞掉是没办法用兵别处的,因为随时可能被捅了腚眼子。

明帝勇武天下皆知,但是作为高层,更关注明帝的突袭无双。

不了解或者不相信的,可以参考一下阿巴泰的下场,但是作为当事人,洪承畴也发现了明帝同样擅长全局布置。

山东战场,明帝就跟搅屎棍子一样搅来搅去,不知不觉就把吴三桂搅进了济南城里,并且搅的死死的。

全局统筹能力,恐怖如斯。

要是多尔衮不拔掉明帝这根钉子,说不得就落得个吴三桂的下场。

此时,南京城里,吴三桂被拖上了刑台。

面不改色。

看着很镇定的样子,但是不停颤动的嘴唇显示了他的内心并不如表面一般镇定。

当吴三桂被押着跪倒在刑台上,监押官卫小山转身拜道:“启禀堂部,人犯吴三桂已经带到。”

“验明正身。”孙奇逢甩出令牌。

程序上的事,当然不会出错。

不一刻,程序走完,孙奇逢再次甩出令牌,下令开剐。

魏大转着小刀到了近前,嘿嘿一笑。

吴三桂怒目而视。

“嫌疼你就叫,叫的越大声爷越开心。”说着,魏大扯掉他嘴里的口塞。

吴三桂冷笑着说道:“但凡皱一下眉头,跟你姓。”

显然已经彻底镇定了下来。

魏大呸了一口,扯着吴三桂脑袋后的老鼠尾巴说道:“咱要是生下你这么个数典忘祖的腌臜货,不用等朝廷动手,咱自己抹脖子。”

说着,手一划,吴三桂惨叫出声,疯狂挣扎。

“好~”

周围百姓轰然喝彩。

“此等卖国求荣之辈,正当千刀万剐。”

“是啊,要不是这厮卖了关宁,北京不会失守,北京不丢,太子不会南下,我等的日子不会这么难过。”

“千刀万剐犹不解恨,非得夷九族不可。”

“会有那么一天的,等剿灭了建虏,那些狗汉奸跑不掉。”

南京城里的百姓在看热闹,北京城里的百姓也在看热闹。

此时,北京城里平西王府,一场婚礼正在举行。

吴三桂以及诸多降将或死或降,降人势力大幅度衰减,但是各地依旧有大量南军的存在,为了笼络人心,多尔衮做主,许皇太极第十一女固伦公主与吴三桂长子吴应熊为妻。

多尔衮以此举告诉南人兵将

:跟着我有好处,就算你们死了,家里人也有照顾。

所以这场婚礼很隆重,由福临亲自主持。

此时,人群后方,孟乔芳踮着脚看着泥塑木胎一般的吴应熊,合计着是不是把这家伙绑回去,但是想了片刻,还是放弃了。

风险太大,收益不高,还是正事要紧。

等吴应熊离开,看热闹的人群散开,孟乔芳随着人流到了王正志家里。

敲开了门,闪身进了去。

公主尚驸马,皇帝亲自主持,顺天府尹当然要鞍前马后的伺候着。

等到晚上,王正志回府,看到孟乔芳,说道:“你好大的胆子!”

孟乔芳说道:“为了救府尹性命,冒些风险也是值当的。”

王正志脸色阴晴不定,半晌后说道:“因为我等献城导致十二陵被掘,岂能得到赦免?”

“不会有赦免,但是可以在牢中病逝。”孟乔芳说道。

没有欺骗。

也无需欺骗。

他能出现在京城并且见到王正志,已经说明了对方的选择。

“朝廷要我做什么?”王正志问道。

孟乔芳说道:“暗暗收拢人手,也不要你做什么,就是官军兵临城下时阻止建虏纵火焚城。”

“我尽力而为。”王正志没敢说大话。

从山东之战的结果可以看出来建虏形势不妙,官军打到北京只在早晚,所以王正志把孟乔芳接了进来,但让他建虏纵火,确实没这个把握。

孟乔芳说道:“府尹一人力孤,但是满朝文武,多有心向大明者,府尹不妨多多留意。当然,不必着急,朝廷没有万全之策之前是不可能发兵京师的,府尹首在保全自身。”

“多谢,在下晓得。”

即便知道孟乔芳是怕失去一个线人,但是对他的关怀依旧充满了感激。

困境中的人,会努力抓住每一根稻草。

两人闭门谈了一阵,孟乔芳就在王府住了下来。

作为顺天府尹,王府里人来人往,其实并不适合作为据点,但正因为人来人往,进京的细作可以借此为掩护联络。

能打入京师,还是山东之战的影响。

多尔衮确实带了二十万大军回来,但是山西陕西分了大半,仅仅八万军队,怕是打不过明军,毕竟济南城十余万大军一朝覆没,而济尔哈朗五万旗军更是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算上各地零散的损失,差不多也是二十万。

都是二十万,多尔衮麾下的兵又不是三头六臂,凭什么就能挡住明军?

事实上,大部人只求多尔衮稳住局势即可,并不要求他把战线反推回去。

其实多尔衮知道这种心态,所以他才要想打败明军。

目前的稳定只是表面的,要想止住暗流涌动,必须打胜仗。

大家都在想打胜仗,太子的所有工作也是围绕此点开展的。

此时,太子正在太仓船厂看着两艘战舰缓缓滑向水中。

不一刻,扑通一声,战舰落水,猛地一沉后又往上一跳,弹了一阵后,缓缓稳住,随着水流微微起伏。

“好~”

工匠军兵高声喝彩。

“殿下,成功了,成功了。”王徵热泪盈眶。

从十六年至今,三年时间,终于把两艘战舰造了出来。

“如今工匠已经熟悉了流程与工艺,储备的木材亦已成熟,今年可得四艘,明年可得八艘,按照计划,之后每年制造三十二艘……”王徵喋喋不休地说道。

朱慈烺放下望远镜,笑着说道:“尚书胆子小了,本宫预计中,国朝要掌控四海,至少需要一千艘战舰,按照一艘船二十年寿命计算,每年至少五十艘的产量。”

“殿下,不算火炮,每艘船造价至少十五万……”

朱慈烺举手打断了王徵,道:“钱粮,是本宫要考虑的,尚书只管战船便是。”

一千艘还是保守了。

想想海上马车夫拥有全球三分之一的舰船,数量远远超过一千艘,大明想控制七大洲四大洋,没有足够的战舰肯定不行。

当然,急不得,一步一个脚印来。

“殿下,战舰之所以耽误这么长时间,主要是良才难寻,臣请于琼州开船厂,以充分利用东番广西云南贵州以及北交趾的木材。”王徵说道。

“可。”朱慈烺说道:“卿为工部尚书,该把职权用起来。”

“臣遵旨。”王徵应下。

朱慈烺拉着王徵看向工匠,道:“新舰下水成功,当得一贺,传诏赐宴,军民同欢。”

下水只是第一步,后续还要配置火炮与海试,没有三两年的功夫难以入役。

好就好在东番之战缴获了几艘战船,操船手已经培养了出来,无需从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