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江湖无水

第304章 皇帝不懂事

“老爷,不好啦~”

惶恐的呼叫中,管事曾瑞丰冲了进来。本文搜:微趣小说 免费阅读

孔胤柯不满地呵斥道:“如此无礼,成何体统?”

圣人府邸,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规制,咋咋呼呼的,轻则鞭笞,重则驱赶出府。

若是往常,曾瑞丰肯定要认个错,但此时却顾不上了。

“老爷,官军收复了山东,正在收复各处州府县城,曲阜外也来了一队官兵。”曾瑞丰说道。

孔胤柯放下茶盏,发出叭嗒一声轻响。

以孔府礼节要求,这依旧是极其失态的表现。

“快,召集府内男丁。”孔胤柯带着惶急说了一声,又道:“取剪刀来。”

曾瑞丰应下,立刻跑了出去召集府里的人。

不一刻,诸人齐聚。

“官军已克济南,收复山东已成定局,诸位,剪了辫子,随我前往山东拜谒天子。”孔胤柯说道。

本来在确定皇帝进入山东时就该前往拜谒,但是他们担心官军被打退,只上了一本降表,如今大局已定,必须去拜谒了。

“叔父,大局未必已定,说不得还有反复,此时急匆匆前往拜谒,若是清军去而复返,曲阜必然遭殃。”孔兴贤说道。

衍圣公孔胤植的长子才三岁,孔兴贤就是六十六代第一人,他的话得到了诸多认可。

“是啊,兵荒马乱的,没必要冒险出城。”

“前番已经上了降表,此时再上一道贺表即可,建虏尚且不动孔府一草一木,天子岂能随意发作?”

“天子降罪,罪在孔胤植,孔府大体是安然无恙的。”

“天子要是懂事,就该亲自来拜圣人。”

“是啊,天子到山东却不来祭拜圣人,实在不懂事。”

七嘴八舌说个不停,丝毫没把皇帝放在眼里。

正常。

朝代更迭,孔府屹立不动,皇位轮转,圣人高高在上。

千余年的荣宠,让孔府人习惯了俯瞰世人,哪怕皇帝在他们眼中也只是凡夫俗子罢了。

孔胤柯陷入了纠结之中。

他也不想冒险,但是又想着成为衍圣公,不去拜谒天子的话,公爵一定轮不到他,毕竟早就有一支族人去了南京,他们才是最好的继承者。

主要是消息不通,若是他知道投奔南京的那一支已经没了,肯定收拾一些细软回乡下去隐居。

可惜他不知道,所以才想着谋取爵位。

富贵险中求,却也不能顾头不顾腚,孔胤柯下定决心,道:“我带一些人前往拜谒天子,去的人剪辫子,其他人留守府中,若是清军去而复返也能有个应对。”

“叔父,府中雕像怎么处置?”孔兴贤问道。

孔胤柯回道:“把旧像换上,新像收拾好,留作预备。”

旧像是正统圣人雕像,新像则是带辫子的,若是明军确实占住山东,再把新像销毁不迟。

如此打算,是很妥当的,诸人不再反对,按照孔胤柯吩咐行事。

此时,北直隶枣强县城头上,张煌言正目送一队百姓南下。

确认建虏没有反扑后,张煌言就派出小股军队清理附近的田庄,并将解救的百姓往后方送去。

“总督,建虏如此不堪一击,是否可以谏言太子,全军北上收复北京?”参议冯厚敦问道。

左右兵将都看了过来。

张煌言有些心动。

这次准备充分,打的很顺,各部损失很小,完全可以接着往北打。

但这只是军队,继续往北的话,粮草供应会是个大问题。

别指望缴获了,除非快速收复北京并且保证建虏不会纵火焚城才有可能获得粮食补给,地方上的仓库比他张某人的脸还干净。

更为可虑的是,逼迫太紧,建虏大概率一把火烧了北京城。

永乐五年,成祖正式修建紫禁城,征调军民三十万,前后历时十四年,消耗钱粮不计其数,若是被建虏一把火烧了,以河北目前的人口数量与经济,是无法承担紫禁城重建的,即便有重建的人力与物资,用于挖通黄河旧河道或者攻打倭国不好嘛?

总之,太子暂时没有强攻北京的打算。

“按计划执行。”张煌言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待山东河南恢复,再图谋北京。”

“都督,无论何时,建虏都会纵火焚城,还不如现在打个出其不意。”冯厚敦坚持己见。

张煌言说道:“此事想来太子早有筹划,我等奉命行事即可。”

他也不知道太子怎么阻止建虏纵火,但是他相信太子一定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忽然,远处有烟尘腾起。

张煌言举起望远镜一看,发现一队明军正往城下疾驰而来。

已经有骑兵出去核验身份。

不一刻,麾下骑兵上城来,拜道:“启禀都督,直沽口守备阎应元有

重要军情上报。”

“什么?”

张煌言大惊,举起望远镜又看了一下,确认是阎应元,立刻下城迎接。

从直沽口到枣强县七百多里,快马奔驰也就三四天,但是途径区域都是建虏核心区,风险相当大。

刚见面,张煌言呵斥道:“你不守在直沽口,何以冒险南下?”

“紧急军情。”阎应元说道:“多尔衮领兵二十万东进,不日抵达北京。”

“二十万?”

诸兵将大惊失色。

“我等发现直沽外围空虚,便主动出击抓了一些俘虏,经审讯,确认多尔衮从西域筹集了二十万人马,豪格为避锋芒,已经离开北京。因为事态紧急,走海路怕是要耽误时间,因此冒险走陆路。一路行来,只遇见几波建虏斥候,且一击即溃,可以佐证豪格逃离的消息。”阎应元说道。

“来人,速速将消息驰奏陛下与太子殿下。”张煌言下了命令,又道:“传令各部收拢,准备撤退。”

阎应元的情报还要证实,但是该通报就要通报,撤退的准备也要做,免得多尔衮的二十万大军席卷而来后措手不及。

信使飞奔而去。

两天后在东平府把消息递给了皇帝。

济南恢复,东昌府里的建虏果断提桶跑路,留守的二鞑子果断选择了开城投降。

大部分的降人是正常心态,并不奢求贞节牌坊,只求活命。

这些人没有大的恶行,剪了辫子放归乡野,并不为难。

接到张煌言奏报,朱由检不惊反喜,道:“西域万里之遥,征讨困难重重,然而多尔衮将其精壮送来,西域可就好打太多了。”

难道这就是皇帝的格局吗?

诸将尽皆无语。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如何应对二十万大军才是当务之急啊。

“诏令唐王兵进平原,做出进攻武城姿态。

诏令张煌言兵进故城,速度要快,即便不能截断运河,也要让阿济格感受到威胁。

诏令周遇吉收拢大军,运火炮往临清,做好强攻的准备。

诸亲卫集结,随朕前往清平。”皇帝下了一串命令。

阿济格跑到了临清,与德州的尚可喜通过运河连接,皇帝的操作是打算将阿济格逼出来,然后在清平打个埋伏或者阻击,全歼其部,如果阿济格不出城也无妨,火炮会教他重新做人的。

计划很好。

邝鸿刚将圣旨拟好,一起飞奔而来。

信使沈云鹏到了近前,拜道:“启奏陛下,阿济格弃临清,正快速往德州退去。”

“这厮反应倒是快。”朱由检冷笑一声,问道:“那厮在运河哪边?”

“在运河东岸,水陆并进,速度很快。”沈云鹏回道。

“诸亲卫集结,一刻钟后开拔。”皇帝下完命令,又道:“各部行动不变,诏令陆周坐镇东昌。”

信使飞奔而去,诸亲卫迅速集结。

虽然在济南城外损失了几百,却依旧是三千人马。

南北大营都是统一的训练模式,军兵调入别部后稍微适应便可形成战斗力,而选入禁卫营的都是精锐,各个素质出众,可以无缝连接。

带上干粮,皇帝领兵出城而去。

东昌府距离临清三百多里,赶过去至少要两天时间,不一定能堵住阿济,但是该做的事还是要做的。

临清与德州以及两者之间的武城故城等都是运河边上的城池,只有把这些城池全部拿下,才能保证运河的畅通。

最主要的是,可以以运河为依托建立防线抵御多尔衮,不管能不能打掉多尔衮,最起码要保证山东腹地不受侵扰。

当然,目前运河山东段的大部分水闸皆被建虏损毁,不少河道的堤坝都被扒了,想要恢复通航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

但是塌场口以南的运河畅通无阻,不但粮草可以沿河北上,移民同样借助水道抵达山东。

此时,大军拔营后变作空荡荡的峄县大营迎来了新住客。

选择跟阿三一样姓氏的土大耳扔下脏兮兮的包裹,兴奋地说道:“我还以为会睡窝棚里呢。”

“这一路走来,你还不相信官府?”阿三说道。

大耳说道:“不是不相信官府,实在是跟做梦一样,像我们这样的贱人还能有房有田,真的想都不敢想。”

“行了,赶快休息,明天我们可要开田修房的。”阿三说道。

“我不累,我觉得现在就可以出去开田修房。”大耳说道。

作为第一批抵达山东的移民,他们还是有一些便宜的,毕竟峄城一直有大军驻扎,城池周围还是开了不少良田的。

虽说这些田只会分配给有功将士的亲族,但民间物资相对其他地方比较充足,采买种子工具比较方便。

当然,最重要的是已经抵达地方,不用再继续走路了。

“已经四月份了,睡地上也无所谓,房子可以等一等再弄,

先把田开出来种上,然后再修房子。等到秋天收获了,日子就好过了。”大耳带着憧憬说道。

“有吃有住还不够!”

新上任的峄县知县计凌川走了进来,道:“本官给上面打了报告,此次移民中开垦田地最多的三十个人,给分配媳妇。”

“真的假的?”

诸移民以为自己幻听。

大家已经知道朝廷确实给分媳妇,但都是紧着军兵来的,没想到他们泥腿子也有机会。

“如假包换。”计凌川拍着胸口说道:“本官给户部上书数十次才捞到的机会,你们可要抓住机会。”

大耳看向旁边人,敏锐地感觉到了一丝敌意。

即日起,没有兄弟,只有情敌。

是的,计凌川的一个小计策再次把移民的干劲提升了一倍。

计凌川并不知道他的提议是太子通过的,并且每一千个移民给三十个女人的指标,也就是说二十万移民,需要准备六千个女人。

虽说郑鸿奎还没收到诏令,但是他不会感觉到任何压力,随着宫廷秘药的扩散,不要说区区朝鲜妇人,哪怕让那些倭国权贵们以本国女人交换,他们也会忙不迭地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