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江湖无水

第252章 爸爸救命

河口城,交趾新修建的城池,位于红河入海口北岸,因为地利之便,建好不久就成了繁华之地。本文搜:卡卡小说网 免费阅读

一支船队从上游行来,缓缓靠在了码头上。

云卓英跳下船,吆喝道:“看紧了,别让这些南蛮子跳水里逃走。”

“大当家放心,最后一哆嗦了,坏不了事。”

哈哈大笑中,一串串南蛮被赶上码头。

一串二十个,一共五十串。

都是黑狐社的好汉们抓来的,当然如今的黑狐社已经不叫黑狐社,而是叫黑狐清剿营,麾下千余人马,有朝廷给的兵器甲胄,可谓是兵强马壮。

押着南蛮到了城外的集市,一队官军迎了过来。

到了近前,领头的副把总说道:“卓老大,幸会。”

“是你?”

云卓英脸色一变,身后的小弟下意识地握住了刀柄。

来人名咸大飞,原来漕帮的二当家,也是龙潭的福来客栈争斗的对头,当初那仗黑狐社战败,漕帮也死伤十余个,咸大飞都被开了瓢,差点就没了。

云卓英自认为双方是有仇的,此时见对方套了官皮,自然无比忌惮。

只是忌惮,没有恐惧。

官军的军纪非常严格,咸大飞要是敢为难他,除非弄死他云卓英,不然肯定是两败俱伤。

“卓老大不必紧张。”咸大飞说道:“都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咱以前替人卖命,对上也是迫不得已,讨生活嘛。如今到了交趾,别惦记以前,往前看,好日子长着呢。”

“咸二哥所言有理,小弟着相了。”云卓英拱手道。

“卓老大,小弟有桩买卖跟你谈。”咸大飞开门见山地说道:“我部一百多号兄弟,五十多个还单着,都是大小伙子,手上都磨出了老茧,不是个事儿。等朝廷分配要排队,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去,我看你一次抓了千把号牛马,女人肯定不少,卖给兄弟六十个,怎么样?”

“这简单。”云卓英点头道:“回头挑好的给你送来七十个,依旧算三百两。”

“卓老大仗义,兄弟记下这份情谊了,来日必有厚报。”咸大飞拱手道。

前嫌尽去,交易达成,两人愉快的押解南蛮去矿上。

鸿基煤矿,明军登陆第一时间就开始勘探开采的露天大矿,如今有五万多苦力在开采。

因为开采太急,塌方冒水频发,所以对苦力需求颇多,云卓英这一趟能赚两千五百两,正好够他们出动的开销。

干粮、药物、兵器、甲胄、火药,都要钱,人员工资和抚恤则由女人出。

一千青壮的背后是两千女人,约莫一万两银子,杀掉了四千多人按人头算钱也就三千多两赏金,前后忙活三个月,死伤二十多,最终的利润也就千把两。

“运气不好,打的都是穷村寨,没捞到缴获。”云卓英哀叹道。

咸大飞说道:“好打的地方都被清了,狼多肉少,肥的地方可不好找,不过你卓老大第一批来的,该发的财也发了,不想着置办些产业过安稳日子?”

“我就会打打杀杀,哪安稳得下来?”云卓英摇头说道。

咸大飞没有多说。

交趾机会很多,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一户五十亩地足够温饱有余,对云卓英这样的,温饱显然是不够的。

此时已经八月,中秋将近。

朝鲜江华岛上,郑鸿奎朝保科正之拱了拱手,说道:“大将军,后会有期。”

保科正之挤出一丝笑容,道:“后续贸易无需总兵亲自来了吧?”

“大将军这么有诚意,我怎么能不来?”郑鸿奎笑呵呵地说道,一副热忱的模样。

“我自然是欢迎将军的,但是海面上船来船往,一不小心就会有冲撞,若是引发冲突,只怕坏了贵我两国关系。”说着,保科正之看向海面上游弋的明军战船。

福船便也罢了,两艘西船可是刚刚展露了锋芒。

二十艘朝鲜建虏战船未曾近身便被全部击沉,让目睹了全过程的保科正之心神大震。

倭国的船比朝鲜强一些却有限,若是对上明军,定然是同一个下场,于是,他的态度一变,开始与明国接洽。

成果是有的。

不远处的码头上,一队队女人正往船上去。

大明以货易人,倭国负责保证大明商人的安全,其实保科正之也清楚,所谓商人都是情报人员,但是形势比人强,不同意又能如何?

撕破脸之前,表面兄弟也是兄弟,暗地里怎么做再说。

虚与委蛇一阵,郑鸿奎上船启航。

当海岸线逐渐消失时,一艘打着朝鲜王旗的海船直直驶来。

甲一号战船迎了过去。

朝鲜船上没有炮,而且有人打出旗语说朝鲜王子李淏在船上,要去南京朝觐。

“李淏?”郑鸿奎惊讶地反问了一句。

参将马得功说道:“应该

就是李淏,毕竟认识他的人不少,假冒不得。”

“不跟李倧去舔建虏,跑海上做什么?”郑鸿奎冷冷一笑,道:“带他过来,问问他要做什么。”

不一刻,李淏摆渡上船。

还没站稳,李淏叫道:“将军救命。”

“你是朝鲜王子,自去找建虏求救,找本官却是找错了人。”郑鸿奎夹枪带棒地说道。

臣服建虏也就罢了,毕竟实力不如人,不得不服,但是先出水师攻打东江,又提供兵将粮草入侵关内,当初给大明当儿子的时候可没这么卖力。

“将军,朝鲜也是被逼不过啊。”李淏叫屈道:“父国无力支援,朝鲜不得已投了虏夷,虏夷残暴,横征暴敛,朝鲜但有不从,立刻纵兵行凶。

王父左右多有虏夷耳目,王兄更是被胁迫往沈阳做人质,下官亦是趁倭寇入侵国内大乱时逃脱掌控。朝鲜虽不得已臣服虏夷,然忠义不改,下官代表朝鲜朝觐,求父国出兵拯救朝鲜。”

听听,都用上了“父国”这么阿谀的词,尽显情真意切,听者不落泪好意思吗?

老油条郑鸿奎可不吃这一套,问道:“你怎么证明你的身份?”

李淏是有备而来,印章文书一应俱全,很容易就能证明身份。

“倒是周全。”郑鸿奎阴阳怪气一句,调拨了一条快船送李淏南下。

快船体型小,桨帆双动力,速度很快,赶在中秋节前夕到了南京城。

李淏虽是李倧次子,但是备受宠爱,素来养尊处优,在快船上颠簸了十多天,整个人都是瘫的。

依旧强撑着起来,在随从宋时烈的搀扶下下了船。

“本官理藩部郎中马绍愉,奉太子诏令迎接朝鲜王子入城。”马绍愉主动介绍了自己。

朝廷预计花费五十万两,马绍愉谈到了四十五万,替朝廷省了五万,所以升官了,当然,也没耽误发财,他自己含泪小赚五万。

升官发财,意气风发。

李淏主动行礼,道:“有劳上官,下官感激不尽。”

“进城吧。”马绍愉不知可否。

李淏上了车,还没坐稳,又把脑袋伸出了车窗。

不远处,一队军兵列队而来。

昂首挺胸,左手扶着兵器,右手随着口号甩动,脚步整齐,一千余人宛若一人。

“那可是天子禁卫?”李淏问道。

马绍愉看了一眼,回道:“东宫卫一部分,应该是去打靶回来的吧。”

“如此精锐,难怪能打的虏夷丢盔弃甲。”李淏感慨道。

旁边的宋时烈忍不住问道:“国朝有此强军,正该奋发进取驱逐虏夷,何以依旧放任其盘踞神京?”

“刚练出来得精锐。”马绍愉说道:“当初若是有此精锐,必不能令建虏南下。”

总不能说朝廷没钱没粮,供应不了北方据守。

目送军队远去,李淏又看向街道上的百姓。

人来人往,虽说大多面有饥色衣服破烂,但是脸上带着笑容,显然是过的不错。

一些商铺已经挂出了彩灯,显然是在迎接中秋节,其中一些玻璃灯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宋时烈忍不住说道:“北方失守,南方依旧如此奢侈,如何能够剿灭建虏?”

在他的观念里玻璃是奢侈品,但不是他没见识,而是确实如此。

天启年间,有民间献玻璃灯于宫内,天启帝皆赐予客氏,可见其贵。

马绍愉说道:“此乃内监所造,一盏灯不过六两银子,虽说不便宜,却非奢侈品。”

“六两很不便宜!”宋时烈兀自忿忿不平,说道:“国事艰难,当修兵甲,蓄钱粮,以恢复为大计,不该以此无用之物消磨意志。”

听到这么愤青的话,马绍愉不由侧目。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位是大明人呢。

将两人安顿下来后,马绍愉开始打听宋时烈的来路。

这段时间有朝鲜人渡海来南京避难,打听呢才发现宋时烈不可小觑。

崇祯六年,宋时烈参加朝鲜科举,中状元,授敬陵参奉,九年授王傅教导李淏,七个月后,清军二次入侵朝鲜,宋时烈追随李倧入南汉山城,翌年二月,李淏等在江华岛被俘,李倧亦出城向清帝皇太极三跪九叩,宋时烈认为是奇耻大辱,于是隐居于忠清道黄涧冷泉里,拒不奉诏。

这是仕途和气节,学问上,朝鲜人都认为其有可能成为朝鲜的朱熹。

当马绍愉整理了情报送到太子案前时,李淏也恢复了过来,上表求觐见。

核心只有一个:求大明爸爸救命,儿子愿意孝顺终身,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