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郑氏:优势在我
夜色深沉,南京城陷入了沉静,东宫里的太子也已经进入了梦乡。本文搜:大神看书 免费阅读
春季将过,夏天将至,然而一直没下雨,搞的南京城里一片消沉。
咔嚓一声巨响,窗外闪过白光,轰隆隆的雷声滚滚而来。
太子倏地跳了起来,瞬间冲到了门外。
吧嗒,一滴雨砸在脸上。
“下雨啦~”朱慈烺高呼道。
两辈子加起来也没这么渴望过下雨。
是,南京就在长江边上,不缺水,但是距离江岸二三十里的田地就没法浇灌。
水车效率太低,哪怕人力日夜翻踩,也就灌溉附近二十里,再远的地方,水流抵不上自然损耗的速度。
在科技不能逆天改命的时代,确实要靠天吃饭。
如今甘霖降下,朱慈烺控制不住自己了。
“殿下,雨水寒凉,莫要风寒。”惊呼中,陈圆圆撑着伞跑了过来。
“打什么伞?”朱慈烺一把拖过陈圆圆搂进怀里,道:“这雨淋着不舒服吗?”
淋雨舒不舒服不知道,太子的怀里确实舒服。
沉迷了片刻,陈圆圆回过神来,抬头看着太子俊朗的脸庞,低声说道:“殿下,奴婢伺候你洗个热水澡吧,免得伤寒。”
“你去洗吧。”朱慈烺推开陈圆圆,道:“本宫出城看看,不要白高兴一场。”
陈圆圆如遭雷击。
世上果有木头人,服了。
说走就走。
不要斗笠,策马出了宫门,只见街道两侧门扉洞开,不少人出到街道上大喊大叫,而外城更是过年一般热闹,人群熙熙攘攘,如癫似狂。
这场雨,给整个长江两岸注入了活力。
到了城外,隐约可见有人在田里劳作。
此时夜色漆黑,大部分百姓目不视物,却依旧按耐不住激动跑到了田里。
抓紧时间翻地,天亮就能播种。
“发动诸军下田,帮助百姓耕种。”朱慈烺停顿片刻,道:“传诏,凡是降雨之地,当地诸军全部出动帮助百姓耕种,各地官府筹集粮种耕牛农具,全力保障百姓耕种所需。”
亲卫立刻返回城里传达诏令。
去年冬天极冷,秋天种麦豆基本都被冻死,如今即将入夏而天降甘霖,必须抢种。
穷尽一切手段。
冒黑转了一圈,魏六一说道:“殿下,这雨还是有些凉,回吧,不要伤寒了。”
“没事,暖和的很。”朱慈烺说道。
兴奋之中,根本不觉得冷。
此时,安南升龙府郑府,郑梉同样是睡意全无,满脸都是激动。
“北帝横征暴敛,激发广西山民叛乱,消息属实?”郑梉再次确认。
兵部尚书黎文晓说道:“大王,三路细作都是如此回复,消息属实。”
“北朝残暴,故内部生乱,大越当抓住机会,予北朝迎头痛击。”郑梉恶狠狠地说道。
“大王,或许可以主动出击,联络北朝广西乱民,说不得能吞并广西!”郑梉起身转了两圈,道:“阮氏已经答应暂时休战,大军本就要往北集结,正好派遣一支前锋杀进广西,即便失利,无足轻重,若是北朝自顾不暇,则大军跟进。”
“大王圣明。”诸人高呼。
激动。
历朝历代,凡是手头有点实力的大越君主无不图谋北上,尽管最终都是惨淡收场,却是大越实力的证明,领导者也被奉为英雄。
而本朝先是被北朝按着摩擦,好不容易驱逐明人获得了独立,却一直处于分裂之中,导致没人北进。
不甘心。
如今机会出现,哪怕只是率军去北边转一圈,那也是了不得的壮举,可以极大地鼓舞人心。
而且很可能吞下广西。
广西山民叛乱,大越军队杀到,必然是箪食壶浆以迎,而且北朝北方有流寇建虏威胁,难以全力反击,而且现在是夏天,大越将士习惯了酷暑而北朝军兵耐不得热。
天时地利人和齐备,就问怎么输?
于是,郑氏君臣摩拳擦掌地调兵遣将。
军队好派,统帅难定。
“我多次与阮逆交手,指挥大军得心应手,北伐统帅非我莫属。”黎文晓说道。
“一派胡言,但凡你有本事,也不至于让阮逆存活到今,还是我合适。”郑梉堂弟、御林军将军郑梼说道。
“都闭嘴!”世子郑柞说道:“父王坐镇中枢,做儿子自当为父分忧,北伐大元帅,本世子当仁不让。”
以身份压人,不讲武德!
奈何真没法反驳。
郑梉思考片刻说道:“世子为北伐大元帅,黎尚书为总赞画,郑将军韩将军为左右副将。”
“谢父王(大王)。”被点名的四个人兴奋地拜下。
其他人资历和地位低了点,争不得四巨头的位置
,但是没关系,还是有位置的,最受追捧的莫过于开路先锋大将。
这是第一个踏入北朝领土的职位,论荣耀,不比主帅来的小。
你争我抢,吵的郑梉头大如斗。
士气可用,只能说是个幸福的烦恼。
就在郑氏忙着调兵遣将时,北边的云南临安府里,一队轻骑疾奔进了大营。
还没停稳,领头的邝鸿叫道:“天子诏书至,杨御蕃龙在田张同敞接旨。”
此次征讨安南兵分三路,其中云南出兵五万,杨御蕃为主将,龙在田副将,张同敞为监军使兼军纪使。
三人联袂而至。
邝鸿跳下马,举着圣旨说道:“广西军兵溢出,粮草不济,陛下诏令即刻出兵,以解决粮草不足问题。”
“臣遵旨。”杨御蕃接过了圣旨。
云南这边不但不缺粮,还有余力支援北边各省,说起来还要感谢东吁人的慷慨。
总之,接到圣旨的云南军立刻动了起来。
东面,皇帝已经领着先锋到了凭祥府。
想当年成祖发兵南征,亦是兵分两路,其中东路军的张辅自广西凭祥进军,出镇南关,所至皆克。
总体来说,明军对地形还是比较熟悉的。
但是皇帝领着前锋军已经进驻镇南关,后路军还在果化州慢腾腾地行军呢。
没办法,山民拖家带口,又没有什么训练,实在是快不起来,而且其他地方的商民听到消息,纷纷跟进,希望在灭安南战役中分一杯羹。
以至于如今后军已经膨胀到了五十万人。
“抚台,粮食只够三天了,怎么办?”满头大汗的广西左布政使丁魁楚问道。
“让云南那边支援一些。”何腾蛟停顿了片刻,道:“陛下这招确实解决了土司之患,然而百姓蜂拥南下,实在难以支应。”
丁魁楚叹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尽力而为。”
“或许可以催一催陛下,尽快从安南打粮食回来。”参议邝露说道。
“也难。”何腾蛟说道:“五十万众,道路阻塞,有粮食也难运回来。”
“无论如何,不能让移民饿死,不然会影响大局的。”丁魁楚说道。
作为曾经的兵部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丁魁楚很清楚这波移民潮的意义。
首先是广西的民生会有大幅度改善。
广西山头林立,人口总数不详,但是布政司推算应该有六七百万,这是超出广西承受能力的数字,一次性移民五十万,后续再移五十万,剩下的百姓将获得更多的资源,生活会有极大的改善。
其次有助于占领安南并巩固统治。
别看安南分裂成南北两部分,郑阮时常掐架,还有莫氏与武氏割据一方,但是其依旧堪称中南小霸王。
因为相对于真腊东吁等国,安南人口足够多,具体数量不详,估计三四百万是有的。
广西移民百万,各省的游侠们再来百万,就没有安南土著挣扎的余地。
皇帝的号召,造反后的愧疚感,人从众心理,对当前生活的不满,各种因素交错在一起形成了如此规模的自发移民潮,等百姓冷静下来,可就不好动员了。
故土难离、道路难行、前途莫测、缺乏盘缠……任何一个理由都能打消百姓迁徙的念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波移民潮不能断,再难也要撑过去。
于是,何腾蛟派快马告诉皇帝后方的困难。
此时,镇南关里,皇帝见到了禄永命。
这个曾经的土司拉了沐天波一把,放弃了皇帝亲卫身份潜入东吁浪了一把并颇有收获,然后就彻底爱上了这种生活,如今,他已经是谅山关守将丁世忠的亲兵。
“臣奉令乔装入关潜伏,搜集情报并准备接应安南前锋突袭镇南关,臣看到陛下旗帜,急忙来奏。”禄永命说道。
“南蛮子要突袭镇南关?”马宝惊讶地问道。
陆周跟着问道:“脑子里灌满了水也不至于这样决断吧?须知陛下坐镇广西,怎么可能得手?”
禄永命回道:“安南人以为广西民乱未定,且国朝受制于虏贼,因此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俱在,很可能吞并广西。”
朱由检摸着下巴想了片刻,道:“安南前锋与中军相隔多远?”
“一天路程。”禄永命回道:“丁世忠将尽起琼山关守军随征镇南关。”
朱由检在地图上点了点,说道:“南蛮子因为情报滞后误判了局势,倒是给了轻取琼山关的机会。陆周,带两千兵前出设伏,击溃南蛮子后尾随追杀,趁机拿下琼山关,朕领主力与南蛮子野战,争取一举击溃南蛮主力。”
“陛下,海路那边?”陆周问道。
朱由检挥手说道:“能赶上就依旧突袭升龙,赶不上拉倒。”
兵分三路,陆上两路吸引安南军队到前方,海军趁虚而入跨海突袭升龙,然后前后夹击剿灭安南主力部队。
计划赶不上变化快,被广西百姓推动着南下,已经没法等海军,看他们行动够不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