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8章 阔别已久的江南
这样的目标确实难以实现。
朱允熥继续道:“虽然西北艰苦,但它也拥有一些独特优势,特别适合当棉花种植基地。如果能在那儿广泛种植棉花,则可为天下子民增加更多的保暖衣物。”
雨水稀少却阳光充足。
其实不仅仅是棉花,还能栽培其他种类作物。
只要海外及出关的人,带回各类奇异植物种子,在朱允熥看来,未来的西北地区将充满无限可能。
朱高炽依然显得顾虑重重。
他淡淡地说道。
“这个问题,等到我们返回京师后再做商讨。”
战斗延续了整整半年。
总算在一场磅礴的夏雨之后,这场纷争画上了句点。
大部分明军开始向长城方向移动,仅西路军留驻忽兰忽失温和和林地区,以及部分东路军和中路军组成的联合军队。
西路军将实施向西的军事行动。
与此同时,东路军跟中路军在燕王跟代王的指挥下,继续致力于实现草原地区的汉化进程。
朱尚炳终究未能盼到班师回朝的那一天。
军中火炮弹药,终于被那些粗犷的将士耗尽。
然而,他敬重的四叔,却将原先炮兵与步兵联合演练,转变为了火枪手的训练。
尽管火炮弹药已经用罄。
可库存中的火药数量,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回家之日遥遥无期啊……”
“不知何时能回去……”
大草原在一阵暴雨后更加郁郁葱葱,一些的草长高得几乎可以遮住半个人影。
站在草地上,看着逐渐南移离开的大队人马,朱尚炳眼中流露出几分哀伤,喃喃自语。
常继祖眉头紧锁。
在他的预想中,应当是跟随军队返回关内,并受到应天府百姓的热烈欢迎。
不过显然,现实并没有按照他的设想来。
“此番不同往常。”
身旁另一位功勋子弟跪在地上,仔细打量周围地势,轻声说道。
立即引起了朱尚炳跟常继祖的关注。
魏国公府长子徐钦对这二人微微一笑:“如果我没猜错,这一趟北征回来,回到京师领奖的老臣,可能会比预期少很多。”
“为什么?”
朱尚炳急切地想要立刻问到答案。
常继祖则皱着眉等着徐钦给出进一步解释。
作为未来的魏国公接班人。
徐钦所处的地位与二人相同。
他也参与了此次北征行动,随后根据燕王的命令,留在大漠上继续操练士兵。
徐钦缓缓开口:“眼下草原尽入我大明版图,这是自古以来,中原从未达成过的伟业。即便未来情况如何变化,目前这份成就,却是确确实实在这里。”
“封赏?燕王,代王,晋王,他们的亲王爵位已是最高级别了,至于征服草原的功绩……”
徐钦停顿了下来,目光望向南方。
常继祖顿时领悟了其中含义。
朱尚炳似乎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追问了一句:“那铁铉是否会先回应天?”
徐钦惊讶地看着朱尚炳。
一旁的常继祖,也不禁瞟了眼朱尚炳。
“你明天负责带领队伍全方面的练习吧。”
常继祖满脸真诚地对他说道。
朱尚炳迷茫地眨了眨眼睛,“那你俩干什么?”
“自然是拿火器给你们助威咯。”
徐钦冷笑着答道。
……
从直隶道滁州府至长江岸边的官道旁,庄稼蓬勃生长。
庞大的军队浩浩荡荡地由北向南行进。
这支自北方归来的大明王师。
将士们穿上铠甲,手持利刃。草原上曾经肆虐的元军余部已被彻底铲除。
长期压迫大明的劲敌,自此成为历史。
战斗已然告一段落。
此刻,在每个人的心中升起了一个共同想法。
和平时光即将开始。
皇上必定会嘉奖他们,并授予至高无上的荣誉与尊位。
家中耕田或许又能扩展几片。
据说现今应天府众多工厂正大量招工,报酬丰厚,远胜农耕收入。
据说知府已明确规定,禁止雇主剥夺工人回乡忙种的时间。
劳力在闲暇时可以做工挣钱,而到了农忙季,则可返乡助收作物。
这样的生活模式,只需持续几年时光,全家便不再为生计忧心忡忡。
即距离长江渡口不远的地方,将士们怀揣着形形色色的想法,继续踏上最后旅程。
“这带着甜味的气息,便是江南特有的么?”
朱高炽嘴角挂着淡笑。
他骑马尽情地呼吸从江边吹来的风。
朱彬端坐马上,好奇不已。
“这就是真江南吗?”
朱彬定坐在鞍前,双腿踩稳踏镫,用力挺胸昂首四处张望。
朱高炽颔首:“这便是江南。”
朱高炽转而将目光投向朱允熥。
“尽管我在北平住了这么久,但相比之下,还是觉得这里更宜人些。”
朱允熥颔了颔首。
前方官道尽头渐渐开阔,显现出排列整齐的船只。
朱允熥轻轻唤道:“顺安王。”
朱彬立刻扭头,“殿下。”
“今晚就能进城了,根据规定,你应当留宿会同馆。但孤觉得,不妨住在鸡鸣山上吉隆寺,不仅能够一览全城美景,更可俯视北部玄武湖区。”
朱允熥淡淡道。
尽管大军已经凯旋,但仍有许多繁琐礼节待完成。
之后才能进入封赏阶段。
大都督府跟兵部需审阅前线功绩奏章。
户部则负责安排阵亡士兵抚恤。
完成这些后,朝廷才能继续朝会表彰事宜。
朱允熥预计,大军胜利归来,还将包括阵亡将士的功臣陵安葬事宜。
拱卫于应天城南,守护京师。
由于事务堆积,顺安王府建设不得不延后。
朱彬对此变化没有异议。
此刻,他已在江南。
“那是远征军。”
“回来了。”
远处岸边码头,传来了一阵阵兴奋地叫喊。
紧接着。
一群身着各异服装的骑兵,自江边港口疾驰而来。
整个军队爆发出阵阵欢呼。
在将士们目光所及之处。
码头上巨帆高耸,遮挡了辽阔的海面。
天钟山在壮观的景象中若隐若现。
胜利消息传来后,朝廷每日都能获得最新行程奏章。
朝廷已准备好迎接载誉归来的军队。
多年隐患被消除,北方边界迎来安宁。
这成就,即便是汉代或唐代也未曾达成。
而今。
大明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