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章 西域对大明的重要性
海盗后代,真的可以创造出一个文明国度吗?
朱允熥补充指示道:“另外,告知蒋瓛做好充分准备,严密监视所有即将离开大明的物品。”
朱高炽提出建议:“是不是应该明确禁止一切文献资料带出大明?并且派遣锦衣卫,随行监控这些奉命出行的人们?”
“准。”
朱允熥淡淡回道。
三人陷入一阵沉寂。
背后的大青城方向,牧民与大明百姓日以继夜地忙碌着。
城外同样有着许多建筑需要完成。
一座大青城,显然无法容纳所有人。
作为将来草原上的政治军事心脏地带,大青城里会驻扎大量军队,并设立众多官府衙门以及相应的分支衙门。
眼下,人口近20万的大青城,无法容纳所有人共同生活。
街道呈直线布局,拐角处也设计为直角。
村落规划整齐,无弯曲。
河边的稻田呈规整方块状,大青山脚下的事物线条分明。
而在农田之外,是一望无际的牧场。
木质栅栏划分草原为小块,便于牧民管理牲畜,保证植被充足。
几人沿着郊外小路行进,偶尔遇见忙碌的牧民跟汉人。
他们通常会惊讶,然后在不远处鞠躬致意,之后继续日常劳动。
新家园逐渐建立,令人欣喜。
朱允熥淡淡道:“告知郑明旭,在京师招募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此考察。若可行,考虑在大青城建立造械所,或在大同府、宣化府设立,以构建北部基本架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应天城的所有事,对大青城似乎有些遥远跟滞后。
朱允熥跟朱高炽尚不知晓,他们提及的郑明旭,即将升任为直隶总督大臣。
朱高炽微微颔首,并记住了这个安排。
朱允熥转向朱彬:“告知牧民,朝廷将统一收购他们的牛羊。前提是得研究一种方法,长期保持肉类鲜度。这样才能把大青城及草原生产出的肉类,送达应天城。”
“尽管普通民众可能无法每天消费肉类,但士兵必须确保肉类供应。之前朝廷再次下达指示,要扩建学堂,供民众子女学习知识。这些场所都需要增加肉类供应。”
“唯有大明的下一代健康强壮,方能避免北宋时期的困境。大明强盛建立在百姓健康之上,而大明的真正富强,则体现在百姓掌握的文化知识上。”
朱彬显然早已有所预备。
他语气坚定:“臣下已与牧民讨论,计划制造一辆马车牵引的移动冷冻箱,解决保鲜问题,确保肉品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新鲜。”
“嗯?”
朱允熥脸上流露出一丝好奇。
朱彬微微一笑:“此计乃殿下所赐,我打算沿途使用硝石制冰,以此保持马车内冰室的低温。至于冰室,内外都填充棉花。我们发现,棉花不仅能够保温,也能保冷。”
“但现阶段仍处于试验阶段,运输范围仅限于百里左右,还需进一步优化。”
似乎是个不错的想法。
朱允熥颔了颔首,“如果行不通,那就把肉晒干或者腌起来。”
毕竟,从大青城到应天,有好几千里路要走。
他也并不指望朱彬等人能将新鲜的牛羊肉,运至应天。然而。
这时。
一旁的朱高炽,却像是瞧见了傻子般注视着二人。
“为何不直接驱赶活牛羊前往应天,在抵达后宰杀?”
一阵清风吹过。
朱允炆与朱彬互相看了一眼。
谁也不会承认,刚才他们在讨论如何维持牛羊肉新鲜时,表现得有多愚蠢。
“这天空真是蓝啊。”
朱彬抬头看向远方感叹道。
朱允熥在一旁颔首:“若皇爷爷跟父亲能看到这风景,该多好。”
朱高炽抽动鼻子,看了看眼前这两个笨蛋,“假如真要把牲畜运抵南方,还得考虑确保途中,不会因为缺少食物导致它们变瘦。”
“可出了关口往南方向草料稀少,所以尽管这种方式,可以保证食材新鲜,但从成本角度考虑,或许并非最佳方案。”
现在是时候展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了。
朱允熥挥挥手说:“只需命令沿路驿站士兵们,在路边适当地点种上饲料即可。挑选水资源丰富之处进行栽培,如此,便能让向南行进的牲口有足够的粮草。”
任何可以通过人力克服的问题,都不足以称为障碍。
仅呼伦湖之战,就有超过5000名因伤无法继续作战而退伍的老兵。
依据近年惯例,他们会被分派至各地官府或驻军处安置。
对于伤情较轻且未彻底丧失战斗能力的,则由税务机关甄别并重新录用为税官。
建设一条遍布草地的大路,对大明来说不过小意思。
面对这个几乎无懈可击的计划,朱高炽最终选择了沉默。
朱允熥却叹了一口气:“其实最理想的方案,还是修建一条直达应天的铁路,那样只需要装满草料,十多天就能把所有牲口安全送到了。”
朱彬微微一怔,眼神中透露出浓厚的好奇。
这还是头一次听闻,从大青城前往应天城竟然只需十多日。
按照紧急军令的速度,倒是可以达成。
但若要带领数不清的牲畜一同迁移,这种速度简直如同奇迹般存在。
朱高炽则侧着头,以疑惑的目光盯着朱允熥。
“你打算奏请皇上,支持解缙所提的建议?”
他紧紧盯着朱允熥。
朱允熥颔了颔首,没有立即作答。
“大明需辟新领土,了解世界真实面貌。但同时也不能忘记那些曾经属于我们,却被割让出去的地方。”
西域非常重要。
就好比……人不能不吃饭喝水一样。
看到朱高炽紧锁的眉头,朱允熥明白,他大概并不赞成,现阶段开始建设直接通向哈密卫的铁路。
于是淡笑道:“关于饮食,大明目前的情况稍有好转。百姓们的住宅问题,假以时日也能得以解决,至少不会再因暴雨来袭而导致房屋倒塌。至于交通,眼下已有长足的进步,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衣物……总不见得希望将来所有百姓,都能穿上绫罗绸缎吧。”
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