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风流狂炫折耳根

第172章 世上岂有天子赴臣乎?(求追订)

柴令武沉思之时,徐威也带着人,拿出测量田亩的绳子,开始丈量这片荒地的面积。

不多时,便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字。

“回县尊,这片坡地,合计九百六十八亩!”

王山微微颔首,脸上浮现一抹微笑,对着柴令武拱手问道:“公爷,九百六十八亩,下官给您抹个零,算九百亩如何?”

柴令武脸上也浮现由衷的笑意:“有劳县尊算算价格,这块地我要了。”

王山微微颔首转过头与徐威耳语几句,朝柴令武拱手道:“公爷,那就按一百六十贯算?”

“一百六十贯,县尊确定没算错?”柴令武挑了挑眉,笑吟吟地看着王山问道。

王山肯定地点点头:“就是一百六十贯,没算错。”

柴令武咧嘴一笑,也懒得和他纠结那几十贯钱,一锤定音:

“行,待会儿我让黄元与县尊去县衙办文书地契,县尊再派个人随黄元去一趟长安拿钱如何?”

“一切听从公爷安排!”王山自无不允。

以一片山林让价几十贯的代价,与柴令武这位大唐炙手可热的小公爷搭上线,很划算。

反正这山林留在这里,旁人也不会买,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这就叫用衙门的土地,走自己的关系!

柴令武三言两语搞定买地的事情,吩咐黄元将王山和徐威送回县衙,便也带人回到温汤监。

老太监被柴令武搞出心理阴影来了,一回到温汤监,便赶忙将温室大门锁上,像是防贼似的防着柴令武

柴令武脸皮一抽,翻身上马,随手朝他拱手一礼:“多谢了,告辞!”

言罢,带着麾下部曲与薅来的蔬菜呼啦啦下山。

直到柴令武的马蹄声都消失不见,老太监才算长舒口气,总算把这个小祖宗送走了.......

柴令武一路回到长安,并未第一时间躺平,而是带人开始了大采购的过程。

他要搞的温室大棚,肯定不是温汤监那种木头房子。

但这年头也没有塑料,所以他只能用未曾染色的丝绸代替塑料。

大唐的丝绸,质量是真好,贵也是真的贵,他买地才花了一百六十贯,买纯色丝绸就花了一千多贯,因为这玩意儿按尺卖。

就这,还是因为他要的数量多,商家给他打折后的价格。

订制好温室大棚需要的丝绸和棚杆。

柴令武又马不停蹄的唤来府中的匠人队伍,商议将荒地改大棚的改建方案。

这么一套流程下来,待柴令武将从各处移植而来的花卉种进大棚,时间也悄然来到了四月底。

贞观四年的春夏交替之际,大唐各处都很安静。

或许是大唐战胜突厥的战绩太过逆天,也或许是老天爷终于想起了李世民这个天子也算他的儿子,准备给他一个面子,让他过几天好日子。

总之,老天难得的垂怜了大唐一次。

除了山东河北之地的局部州县,如常报上了旱灾与蝗灾的消息之外,各道都已经呈现出即将丰收的景象。

难得的是,今年雨水也很充足,但又不至于泛滥成灾。

长安城外,淅淅沥沥的小雨之中,本该是遮天蔽日浩浩荡荡的旌旗,被雨水淋湿之后,就变成了一条条鱼干似的抹布。

一杆龙纛树立在渭河畔,龙纛之下,是一柄巨大的罗伞。

罗伞笼罩着李世民的步辇,李世民眸子半阖,静静地盯着渭河对岸的。

罗伞之后,满朝文武静默而立,任由淅淅沥沥的雨滴飘散在脸上。

渭河两岸,亦是早已人山人海。

今日,是北征突厥的大军班师回朝的日子。

半年征伐,一战功成,这场举世瞩目的大战,将在今日彻底落下帷幕。

“报~代公大军距离长安,还有二十里。”

“报~代公大军距离长安,仅剩十五里。”

“报~代公大军距离长安,只剩下十里。”

一声声探报,牵动了渭水两岸这满朝文武与千万百姓的心弦。

当大军的距离越来越近,百姓的呼吸声也逐渐粗重起来。

龙椅上的李世民,表情看似平淡,实则一双眸子已有万千思绪。

大军班师回朝了,还带来了他的老对手颉利.

作为渭水之盟的缔造者与亲历者,没有人比李世民更加期待颉利的到来。

他甚至已经开始畅想颉利跪在他跟前忏悔的模样。

他......到底要怎样折辱这位老对手,才能将当日在渭水之上之上所受的耻辱讨回?

李世民憧憬之时,人群之中的柴令武,也在期待着颉利的到来。

今日是大军班师回朝的日子,也是他幸福日子的开端。

因为,老爹要回来了。

此外,他心里也很好奇,这位能让李世民心心念念的颉利,究竟长什么样子?

他是以怎样的心路历程,在几年前带兵南下的大唐,狠狠的将李世民的脸面踩在地下摩擦?

如今攻守异形,他又是否曾为他的莽撞行为感到后悔?亦或者,为他能成为七世纪最强碳基生物的最强对手感到骄傲?

这一切,都是谜!

“报~代公大军,距离长安仅剩三里!”

终于,一番漫长的等待过后,众人心心念念的大军,到了!

李世民倏然起身,仰天长笑几声,豪迈道:“诸卿,随朕出迎。”

一语毕,数百名玄甲军将士上前开道。

李世民缓缓走下步辇,任由小雨拍打在脸上,阔步走上了曾与颉利斩白马歃血为盟的便桥。

“呜~”

远方,有沉重的号角声响起。

“咚咚咚~”

渭水畔,禁军将士以战鼓声相和。

雨幕之下,突兀地传来整齐的脚步声,大地为之颤抖,江河为之倾倒,百姓们乱了心弦。

众人翘首以盼,天际线尽头,陡然出现一道钢铁洪流。

一杆唐字大旗打头,紧随其后的,是李靖的帅纛。

刹那间,肃杀之气萦绕,使得无数的百姓一刻心脏扑通扑通狂跳。

李靖所率大军,行至长安,剩下的人已经不多。

大多数军卒在路上的时候,便已经在各层将官的率领下,回归了各自所在的折冲府。

因此,还能跟着李靖回到长安的将士,基本都是长安十二卫禁军所出。

可即便如此,那浩浩荡荡的数万人潮,仍是令人心神激荡,心驰神往,恨不能上前与其并肩,共担荣耀与险阻。

“列阵~”

传令声石破天惊,透过雨幕,使所有人驻足,因为大军已经行至北教场,即将归营。

李世民神色激动,小跑着下了便桥,直奔那数万大军奔去。

“陛下!”

李世民突如其来的动作,引得满朝文武惊呼出声。

世上岂有天子赴臣乎?

满朝文武想追,但又觉得不合规矩。

万幸的是,数百玄甲将士,早在李世民奔下便桥时,便已经有了动作。

雨中,李靖下达完列阵的命令,正欲带着诸将上前见驾,依稀看见雨中一道人影不顾泥泞朝他奔来,不由大惊失色。

“陛下,是陛下!”

程咬金的大嗓门传进诸将耳朵里,让所有人都变了脸色。

众人赶忙下马,朝李世民小跑过去。

“陛下,您......”

李世民顿住脚步,诸将也顿住脚步。

李靖皱起眉头,饱经风霜的脸上浮现一抹不赞同:“陛下万金之躯,岂可为臣下所累。”

李世民畅快的大笑着没有说话,身上全然没有帝王的架子。

他饱含温情的目光在一群将领身上扫过,似是在确认是否所有人都全须全尾的回来了。

确认他去年在此地送走的将领都安然回归之后,他再也忍不住心中的喜悦,快步上前,伸手触摸着一群将领的甲胄。

他握拳,轻轻在李靖的甲胄上敲打几下,又拍拍柴绍的肩膀,路过程咬金时,程咬金龇着个大牙傻乐。

这一刻,什么颉利,什么义成公主,什么萧皇后,什么突厥俘虏,都已经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老兄弟们全须全尾的回来,比什么都重要。

最终,他的目光停留在一身长衫,与身着甲胄杀气腾腾的诸将格格不入的唐俭身上。

唐俭面露微笑,对着李世民微微欠身。

李世民重重点头,有些哽咽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雨中这温情一幕,深深震撼了前来围观接应大军的百姓。

“大唐,万胜!”人群之中,突兀地传出一道万胜。

还不待众人寻觅来处,越来越多的大唐万胜之音逐渐盖过了奔腾的水流声与垂落的雨滴声。

柴令武混迹在人群之中,双手握拳,激动的大吼:“大唐,万胜!”

此刻,柴令武认为,他就是唐人,他必须是唐人,大唐的金戈铁马,大唐的波澜壮阔,必须有他一份。

“大唐,万胜!”

呐喊声逐渐整齐起来。

数万将士抬手敲击甲胄,厉声暴喝:“大唐,万胜!”

李世民与诸将被声声万胜吸引。

目光横扫人群,脸上的肃穆之色逐渐被笑意取代。

李靖也难得不再绷着脸,一张不苟言笑的老脸笑起了褶子,难看极了。

柴绍的目光准确的落在人群之中,一道像是猴子一样不断上蹿下跳的身影之上。

“耶耶,耶耶,这里,这里!”

见柴绍看过来,柴令武使劲挥舞手臂,放声呐喊。

这一刻,他就是这群名将的迷弟,而这群名将,就是他要追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