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正本清源
柴福拉着柴令武来到国公府大门之后站定,两名青衫门僮缓缓拉开了国公府陈旧的木门。
国公府的门第很高很高,高到寻常百姓路过国公府的门前,都需要绕行,生怕冲撞到星君下凡的国公爷。
而有资格踏上国公府门槛的人里,绝大多数,也只配从侧门进入。
整个大唐,唯有那么站在最顶峰的一小撮人,有资格让国公府大开中门迎接。
而今日,这样的人,一下就来了两个。
“吱呀~”
中门大开,发出令人牙酸的声音。
同时,四道儒雅的人影也映入柴令武的眼帘。
为首之人是一个约莫天命之年的老者。
老者长须花白,身着一身玄色宽袍,腰系青玉,脚踩木屐,端的是好一副名士风流气质出尘。
老者身旁,则是一位稍微年轻一点的中年文士。
文士的打扮与老者一般无二,神色一丝不苟,像极了柴令武心目中想象出来的名师大儒。
此二人,正是国子监博士孔颖达,与无官一身轻的颜师古。
柴令武上下打量了一下站在门外的二人,目光移向两人身后,却是不由得一愣。
只因站在二人身后之人,正是国公府上的教学夫子,王夫子与郭夫子。
两人一身青衫道袍,头发胡须打整得一丝不苟,怀中各自怀抱着一本书籍,站在孔颖达与颜师古身后,以弟子礼执之。
老生少师的组合,此刻竟显得尤其的和谐。
柴令武愣神片刻,心里便大概知道孔颖达和颜师古这样的清流名士,为何会主动登上柴氏这武夫之门了。
显然,与府中的两位老夫子脱不开关系。
而柴福与孔颖达,颜师古照面,却是罕见的有些拘谨起来。
大门一打开,便忙拉着柴令武朝两人迎去。
没办法,大唐虽然不是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
但这个时代对于学问的尊崇,却是要远超历朝历代。
以这两人的学识和声望,哪怕是李世民见了,也得以礼相待,恭敬的唤上一声孔师与颜师。
柴福一个管家,自然不敢怠慢两人。
“见过孔夫子,颜夫子。”行至门前,柴福恭恭敬敬拱手行礼。
柴令武虽有些不情愿,但考虑到两人名声在外,还是朝两人敷衍一拱手,行礼道:“见过孔师,颜师。”
看着朝他们见礼的柴氏主仆,孔颖达与颜师古也不敢托大,拱手回礼:“见过小郎君,柴执事。”
四人互相行完礼,柴福主动出言邀请:“还请二位夫子随我进内厅说话。”
“有劳柴执事领路!”孔颖达客气应声,一行人缓步踏进国公府之中。
柴令武作为主人,有客远来,自当作陪。
只是这种场面,让他非常不自在。
孔颖达,颜师古,包括柴福在内,所有人都太客套了,就好像是从教科书里生搬硬套出来的客套。
作为一个习惯了自由的人,他实在不喜欢这种一言一行都被套在框里的感觉。
一行人进了国公府客厅,依照主次各自落座。
柴福是下人,自然没有作陪的份,再加上客人本来就是来找柴令武的,他也就没在主厅之内多留。
柴令武心里挂念着做香水买卖的事情,更不喜欢这种说话做事都一板一眼的感觉。
为了早点开始赚钱,也为了结束这场会面,他干脆直接省略了客套话,朝两人直言询问道:“不知孔师,颜师今日驾临,有何指教?”
孔颖达与颜师古对视一眼,两人敏锐的察觉到柴令武藏在眼底深处的不耐之色。
不过,两人也没有点破柴令武的心思。
孔颖达对着恭敬侍立在身后的郭夫子招招手,郭夫子上前,将一本书籍放到了孔颖达的手中。
“小郎君,此为老夫与颜兄勘定自汉以来,五十四家关于《论语》一书的注释之后,按照小郎君提出的断句之法,重新编撰而成的《论语》,还请小郎君过目!”
孔颖达说着,起身将书籍呈到了柴令武跟前。
柴令武先是一愣,反应过来孔颖达口中的五十四家是什么意思之后,整个人倏地瞪大了眼睛。
“五......五十四家?”
“孔师的意思是,光是一本《论语》,大唐便有五十四种解读方法?”
柴令武目瞪口呆,脑瓜子都在嗡嗡作响。
在他的印象中,《论语》不就是一本启蒙读物吗?
结果你现在告诉我,《论语》有五十四种翻译?
不是......大唐这些读书人,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的时候是把他们给落下了吗?
看着柴令武目瞪口呆的样子,孔颖达老脸之上也是浮现一抹苦笑。
他摇摇头,语气低沉道:“五十四种,还只是老夫与颜兄这两日能寻到的注释,大唐各大家族族学之中的释义,乃至于历代朝廷编修的释义,老夫还未来得及去寻呢。”
柴令武脑袋上冒出了三个大大的问号。
啥玩意儿?
五十四种翻译,还只是一部份?
其他地方还有更多的翻译,只是没寻到?
“孔师莫不是来寻小子开心?”他冷不丁抬头与孔颖达对视,眼中充满了狐疑之色。
孔颖达一怔,随即缓缓摇头解释道:“老夫今日此来,正是为我大唐读书人正本清源而来。”
“正本清源?”
柴令武一脸懵逼,愣愣地看着屋内四个老夫子:“您二位要给大唐读书人正本清源,这跟小子有啥关系?”
“有关系,此事,与小郎君有大关系!”孔颖达正手捋须,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柴令武询问的目光下意识投向郭夫子与王夫子。
但两人目不斜视的样子,像极了在玩一个叫做一二三木头人的游戏。
这时,一旁的颜师古主动开口替柴令武解惑:“好叫小郎君知晓,自汉以来,我中原诸夏历代典籍,皆是以句读之法作为断句,但句读的应用,其根由乃是语气的抑扬顿挫,以有语气停顿之处为“句”,无语气停顿之处为“读”。”
听完颜师古的解释,柴令武眨巴眨巴眼睛,眼中懵逼之色更浓:“句读咋啦?”
颜师古叹口气,摇头晃脑道:“以句读为断句方式,固然能使读书人习书明典,可由于我大唐各地口音上的差异巨大,再加上历朝历代的口音变化,便极易让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读书人,对同一本典籍的释义,出现巨大的认知差异。”
柴令武一愣,这句话,他倒是听懂了。
翻译一下,便是古人以语气断句,但由于各地的口音不同,抑扬顿挫的字句也不同,再加上历代王朝的官话发音也有所变化,所以这样的断句方式,就会使得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人在看同一本书时,出现不同的理解。
这就好比后世那句著名的“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要如何断句。
好像怎么理解都是对的,又好像怎么都是错的。
搞明白了两人要表达的意思之后,柴令武心里便有底了。
沉吟一瞬,他看向孔颖达询问道:“所以,二位夫子今日,其实是为了小子前些日子弄出来的断句符号而来?”
“正是!”
孔颖达微微颔首,退回次席落座,一本正经地开口道:“小郎君弄出来的断句符号,于老夫和颜兄为大唐的读书人正本清源有大用,只是老夫和颜兄研究了两日时间,对于这不同的符号要如何使用,依旧有许多不明之处,是以这才冒昧来访,欲要向小郎君讨教一番。”
一听两人这是有求于自己,柴令武脑子里那个随时准备给他捞好处的小人,一拳就把要他无私奉献的小人干死了。
“原来如此!”
柴令武微微颔首,脸上恰到好处的浮现一抹为难之色:“二位夫子的来意,小子已经明白了。照理说呢,二位夫子打算重新编撰我大唐诸多典籍,为我大唐的读书人明释义,定标准,这是天大的好事,小子也理应鼎力支持......”
听得柴令武口中这句鼎力支持,孔颖达与颜师古脸上顿时浮现由衷的笑意。
孔颖达正手捋须,笑吟吟地开口:“如此,还请小郎君......”
“但是吧.......”孔颖达话音未落,便被柴令武一脸为难地打断。
两人一愣,神色有些诧异,“但是什么?”
柴令武斟酌着开口:“但是吧,小子琢磨这断句符号的时候,其实也是耗费了很大的心力的,二位夫子也知道,创意这种东西具有主观性,在不同的人眼里,这断句符号的价值也不同......”
孔颖达满脸愕然,转头与颜师古对视一眼,却发现颜师古也是一副见鬼的神情。
这小子,这是,在问他们要好处?
柴令武继续唠叨:“我也不瞒二位夫子,小子琢磨这个点子的时候,是真的琢磨得很费劲,嗯,这个功劳苦劳就不说了,小子也知道二位夫子都是敞亮人,反正吧,就是折算成钱的话......”
柴令武期期艾艾的声音,听得孔颖达与颜师古一头黑线。
破案了,这小子,就是在问他们要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