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治国如儿戏
圣朝二年,十月一日。
初一是每月上朝的时候,除了闭关和生病生孩子外,基本上都要上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嗯。”
“谢皇上!”
元年、一年、二年,如今贾蓉当家三年多了,大臣们也习惯了贾蓉的开场白。
心情好:众爱卿平身
还行:平身
不好:嗯
很差:不说话,其余人都跪着说话。
大部分时间这皇上的心情都处于不好和还行之间,很差和心情好的次数都很少,一年也就一两次。
心情好的时候处理事情特别快,工作效率最强,但也最容不得别人插话碍事发表意见。
心情很差的时候,处理事情耗时最长,大臣们上奏的事情往往都会被否决,也少不了挨骂。
所以大部分时候,宁愿拖着一两天,也不想在皇上心情很好或者很差的时候上奏。
今天贾蓉心情不好,但也属于常规天气,是可以处理事情的一般天气。
“启禀皇上!西疆王已经返回西疆,西疆异邦已经稳定,西疆将军正带领战俘和缴获牛羊牲畜,以及当地葡萄干、哈密瓜等特产前来献礼,估摸着月中就能到。”
贾蓉没什么心情管这种小事情。
不管是西疆还是蒙西,都是对外开拓,该赏赐也要赏赐。
“一个伯爵四个子爵,拿去给前线将士分吧。”贾蓉没什么精神的说道:“牛羊牲畜赏赐给京营士卒和文武百官的、工匠们加餐,吃完就算了,吃不完就做成罐头,再发给西疆士卒当军费。”
贾蓉又说道:“西疆全军将士,小兵每人赏银五两,上阵者再加五两,杀敌者再加十两,总兵和副将赏赐一千两、五百两。”
“死者抚恤百两给家乡父母妻儿。”
贾蓉想了想,“这钱谁要是贪的话,朕就把他宰了,把他女人孩子打入贱籍。”
贾蓉给的钱也不少了,平常贪污受贿也不怎么管,不是什么都管,但是真想管事的时候,是可以杀到血流成河的。
“臣遵旨!”
手下大臣老老实实的应下。
贾蓉明显对打仗的事情完全不上心,平时对那些人不管不顾,就连这次立功之人的名字估摸着都不知道。
左相提议说:“皇上,如今九边皆服,臣认为除了东海和南海的海军之外,其余地方应该休养一阵子,不可操之过急。”
兵部尚书站出来说:“臣认为左相之言不妥,如今蒙西战事未定,我军又气势如虹,理应趁此机会将那些异族尽数消灭!”
工部尚书站出来说:“臣附议!”
宗正也站出来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况且西疆之外更有无数广阔土地,盛产牛羊,又有无数美女可以进献给皇上!臣认为应该打!”
户部适时说道:“启禀皇上,今年上半年各地上缴的钱税商税远超去年,只是半年就比去年多了一倍,如今金库已经装不下了,请皇上定夺。”
左相的表情很不好,皇上也不说话。
朝廷上下都知道这个皇上对开疆拓土的事情没有那么大的兴致。
但是九边的士卒将士,以及各地那些功勋后裔都在摩拳擦掌,妄想着封王加爵。
以前还有文官集团掣肘,可现在朝廷不光是文武两个集团了,又多了一群功勋贵族和军工势力。
功勋贵族包括宗室年轻人,这些人都属于没有爵位继承的年轻人,都想着搏一搏。这些人虽然没有权力地位,但是他们的家长亲戚和代表们都在朝堂上有位置。
建功立业本就是正能量的价值观,长辈们自然是支持的,而且对自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军工集团就是工部那群制造军火的人,这些人吃了多年红利,如今又是开足了火力猛冲的时候,哪里肯停下来。
除了丞相和手下文官之外,其余人都想打仗刷功劳。
贾蓉随意说:“户部和内务府尽快把银子换成银票,以后金库只储备金子,各地的税银在当地银行里兑换成百元钞票。”
“打仗就继续打吧,反正银子和米粮也用不完,高丽不是还没打吗”
鸿胪寺卿站出来说道:“启禀皇上,高丽王自五年前开始,年年皆有朝贡,边疆也没有作乱。”
贾蓉随意说:“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这次给年轻人一个机会吧,三分之一西疆回来的老兵,三分之一京城子弟,三分之一辽兵。”
“统军大将从表现好的副将和上阵杀敌的将士里选,选好之后组成一万大军在辽东训练一年,学会如何使用火枪火炮,再训练体能熟悉地形,明年三月开打。”
看到贾蓉吩咐好了,众人只能齐声应道:“臣遵旨!皇上圣明!”
大学士起身说道:“皇上,各地番邦已经臣服还要打,倘若事情传出去,到时候周围又要多了事情。”
贾蓉不屑道:“一群语言不通的蛮夷,七嘴八舌的还能联合到一起过来打朕不成”
“打就是了,骂名朕来担!”
贾蓉根本不在意名声的事情,更不在意穷兵黩武把国家折腾坏了的事情。
又不是自家的江山,坏了就坏了吧。
虽然是皇上,可贾蓉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统治者不一样。
明明享受的家天下的福利待遇,却因为从小没有接受皇帝思维教育的关系,没把钱和江山土地都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
不管是开疆拓土还是被人占领了土地杀了王爷,对贾蓉来说都不痛不痒。
骂名就更加所谓了,贾蓉不光在权力上超越了几千年的封建帝王之和,更在思想上超越了传统帝王的限制。
坏名声也是名声。
思维被限制住的大臣们只有听到这句话后,才能理解贾蓉做的事情有多操蛋。
左相看贾蓉一意孤行,就换了一个提议。
“皇上,如今朝中事务颇多,各部门都上言希望多增人员相助,只是实在是无人可用了。”
贾蓉直接说:“以后科举不再三年一次,改为年年考,先将翰林院扩充到千人。”
“以后就别在皇宫附近办公了,这里人太多,责令户部在城郊建立燕京大学和帝国理工大学,距离紫禁城最少五十里。”
“六部也着手搬迁事宜,先修建车路方便通行,每个部门在城内办公人员不得超过五十人,以后学校在京郊外,作坊往冀州开,以便就地用人用材,农民往东北迁徙,留出城内土地修建楼房公路。”
贾蓉不喜欢一大群车辆把道路堵塞的水泄不通,很快就开始赶人了。
户部尚书迅速说:“皇上,将士子都迁往城外,可能有些不妥,如今那城外都是荒地,距离京城太远了。”
贾蓉不接受反驳意见,“提前疏散有助于缓解吃水压力,太多人聚集在城内,每天光是从地里用的水就是个麻烦。”
“而且那么多人整天胡吃海喝,制造了太多粪便,整天让车辆把他们的粪便运往农郊田地里施肥,不如直接把这些人安排去京郊苦读诗书,研究农业、工业,锻炼马术、武艺和枪炮技术。”
众人发现确实是这样,如今聚集在皇宫附近的人确实是太多了。
贾蓉将科举变成的年年高考,虽然把一群造粪机器都赶去了农郊,但大家没享福过自然不介意这些,都高兴去了郊区。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