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江湖无水

第411章 战神殿

“儿臣……”

没等朱慈烺行礼,朱由检已经跳下马,伸手把他提了起来。搜索: 今晚吃鸡 本文免费阅读

“让你多练武,你偏偏不愿意,难看你的手,就挖了几天土而已。”皇帝看着太子的掌心,不屑地说道。

朱慈烺不满地说道:“爹要是早点回来,孩儿也不至于吃这个苦。”

“你以为我不想啊?”朱由检反问一句,又道:“辽东至山西,万里边关,不走一遍不知道有多难搞。

还是你说得对处处设防,处处不防,想要一劳永逸,还得将塞外纳入治下。”

“慢慢来,不着急,最起码近几年高枕无忧。”朱慈烺说道。

女真被打爆,蒙古同样被打残了,没有十年八年,不要说恢复元气,连个话事人都选不出来。

一盘散沙是没有威胁的。

而且可以预见的未来,草原上也难以出现一个强力话事人。

整体上来说,自从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后,草原上便是一代不如一代,到大明后期,也就俺答汗算半个人物。

之所以说是半个,是因为俺答的成就都离不开三娘子的辅佐,真正没说明了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的重要性。

林丹汗则算不上人物,这货不但未能统一各部实现入关的梦,甚至面对女真时不敢一战,纯纯的林跑跑。

到了“大清”,就准噶尔掀起了一些风浪,然而被杀的绝种,其他再无值得一说的人物。

建虏能掌控草原,朱慈烺觉得自己没有道理不行。

太祖成祖不行,是因为小冰河时期降水线不断南移,塞外无法屯田驻兵,凭关内支持代价太大,最终不得不放弃塞外各卫。

“唐时能占领河中地区,便是因为北方气候温暖,雨水充沛,驻军能自给自足。

如今小冰河时期逐渐远去,降水线开始往北移,虽说不如唐时,然加上玉米土豆等耐寒作物的推广,重新出塞的天时已经具备。

除此之外,火器的成熟,可以让较少的人发挥出足够强的战斗力,可以减少物资的消耗。”朱慈烺说道。

“这些你看着安排,朕就想知道,什么时候收复甘肃?”朱由检问道。

朱慈烺回道:“后年吧,让陕西山西喘口气。”

“哎,要是有更便捷的运输方式就好了。”朱由检叹道。

去甘肃青海只能走陆路,粮草转运困难,大量粮食要浪费在路上。

在火车出现之前,这个难题无解,只能拼国力。

闲聊中,父子俩进了城。

大量俘虏在疏浚河道下水道,仔细看去,淤泥里有白骨。

“建虏不干人事!”朱由检恨恨地说道。

朱慈烺没说话。

建虏占据京师后固然没有好生经营,然而河道下水道淤塞由来已久,其中的尸骨也说不清来源,不过这些烂事扣到建虏头上绝对没问题。

失败者没有理由。

不一刻,到了皇宫外,朱由检的目光被东宫吸引了。

此时的东宫已经不是以前熟悉的模样,若非朱由检对各地极其熟悉,怕是难以相信眼前的建筑是东宫。

规模扩大了十多倍便也罢了,其中最高的大殿居然比皇极殿还要高一个头,这放在哪个时候都是僭越。

“豪格那厮拆了长陵的金丝楠木柱修的,大概是想压过康熙吧。”朱慈烺说道。

嘴角带笑。

想到虏清跳过顺治直接进入康熙,莫名想笑。

“你打算怎么处理?”朱由检问了一句,又道:“再拆下来太过劳民伤财,京畿重建,所需人力物力无数,没必要浪费。”

“先这样住着吧。”朱慈烺说道。

“不行,这是僭越!”朱由检严肃地说道:“东宫如此雄壮,天下人如何看你,又如何看朕?这里当为太上皇宫。”

“什么?”朱慈烺没反应过来。

朱由检话题跳的太快了。

“朕禅位后居于此处,天下人只会夸你孝顺,又避免了僭越,不是两全其美?”朱由检反问道。

朱慈烺说道:“我不是问这个,我问的是爹要禅位?”

“嗯。”朱由检点点头,说道:“早点禅位,免得别有用心者以此做文章,而且小三小四分量不够,守陵不显诚意。

朕以退位承担十二陵被毁之罪,天下人还有什么可说的?也算是给历史一个交代了。”

终究是皇帝扛下了所有。

朱慈烺想了想,说道:“爹决心已定,孩儿当仁不让。”

“嗯,好好干,你爹还指望着继续沾光呢。”朱由检拍了拍好大儿的肩膀。

这事就这么定了。

无需与大臣商议,也没必要征求民间意见。

“等京师打扫干净就把中枢迁回来,年底前把事情办了,在此之前朕去长陵守着,顺便练练小三小四,这几年确实疏于管

教了。”朱由检说道。

“确实要抓紧迁回来。”朱慈烺说道:“如今有不少奏章论及南京的优越性,若是拖的时间长了,怕是要闹两京之争。”

首都在哪里,哪里的经济就繁荣,这关系到一大片地区的利益,不是太子一言堂能够压制的。

当然,想把所有机构迁回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军械厂里的工匠大多数是南方人,以他们的手艺在哪都能混口饭吃,不把工作做好,工匠们不愿迁徙,只带回来设备也没用。

还有各衙门的档案数量惊人,没有三五个月根本运不完。

太子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转移,不过朝堂会首先回来。

就等京师打扫干净。

“北大营迁回,南大营是否保留?”朱由检问道。

“孩儿在考虑。”朱慈烺说道:“按说南京周边已无外患,为适应后续扩张的需要,在广西设置南大营比较合适,然而路途太远,巡幸不便,仅凭将官轮换怕是不足以保持战斗力。”

朱由检说道:“朕觉得你应该相信当前的教育与训练模式,若是李唐有此,纵使安禄山手段通天,也只能一直伏低做小。”

军兵到将军,每一次升职都要回北大营受训,朱由检觉得这方法万无一失。

太子却不这样想。

后世的军队整体战斗力无需多说,然而更加完善的制度和更先进的通讯下,局部上依旧有一堆狗屁倒灶的烂事。

但是南大营留在南京确实已经不合时宜。

外部威胁不到南京,军队放在那纯属于浪费,太子的计划其实是设置五个营区,分别是南交趾的南大营、云南的西南大营、甘肃的西大营、沈阳的北大营,应对四个方向的扩张需求,而北京的中大营就是军校+禁卫营的合成体。

总之,这事还有的烦神。

“你设置个框架,细节朕来办,争取明年把事情办妥。”朱由检大包大揽地说道:“政治上你说了算,军事上看朕的。”

“爹不是要守陵吗?”朱慈烺反问道。

“守陵是守陵,做事是做事,不影响。”朱由检无所谓地说道。

形式主义一下就行了,一直赢下去才是抬高历史评价的唯一方法,而军事机构的设置是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了,四藩灭倭,要不要朕去指导指导?”朱由检忽然问道。

跃跃欲试。

明年国内不打仗,可以出国打啊!

“我打算派魏六一去。”朱慈烺说道:“跟了我这么久,总要放出去捞点功劳的,正好四藩不在意功劳,他去正合适。”

朱由检点点头,说道:“让陆周做个副将吧,回来封个伯爵,马宝暂时负责你护卫之事。”

“不让马宝去倭国捞功劳?”朱慈烺问道。

朱由检没好气地说道:“但凡你练武,朕这不用考虑你的安全问题。”

父子俩对话忽然就偏了。

完全没把倭国放在眼里。

没必要。

不要说在太子的一系列操作下倭国已经成了一锅粥,就算其依旧完整,以大明如今的实力依旧可以击败,只不过征服的过程会拉的很长。

闲话间在皇宫里转了一圈,朱由检说道:“空荡荡的没个生气,朕还是去军营住吧。”

“不如去太上皇宫体验一下?”朱慈烺提议。

“得给太上宫起个响亮的名字。”朱由检摸着下巴想了片刻,问道:“战神宫怎么样?武神、武圣、军神、万胜,朕觉得都可以。”

朱慈烺无语地看着老爹。

这么不含蓄,真不怕老天爷打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