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纸币与债券
“这就是国债券吗?”
白二虎翻来覆去看着手里的小纸片。本文搜:狐恋文学 免费阅读
面值十文,五年限期,期满兑钱十五文。
“二哥,到时候朝廷真收这玩意?”李四也在看手里的债券。
白二虎毫不在意地说道:“区区十文钱值当什么?就算朝廷失言也无妨,完全损失得起。”
“也是,确实不值什么。”李四将债券揣进怀里,跟着白二虎出了承兑局。
承兑局只有大府城才有,负责兑换银元,如今又负责出售债券。
门口贴着告示,告示上写着债券的利率、回兑以及使用。
回兑必须满五年,否则没有利息,可以用于缴税和购盐,按照年限算利息,正是有这两条,百姓们才尝试着购买。
白二虎还没走,就看到十多个人簇拥着一辆马车缓缓而来。
车子上放着十个箱子,如此阵仗,里面必然是银子。
“是襄阳田家,或许是来兑换国债的。”白二虎说道。
李四带着羡慕说道:“高门大户就是不一样,一出手就是万把两银子,真是豪奢啊。”
“你懂个屁。”旁边一书生模样的人说道:“你以为田家是图这点利息?错了,人是为了方便贸易。
田家从松江贩布而富,每年银钱来往不计其数,如今把银子兑换成债券,一个人揣怀里就带走了,到了松江府换成银子,不知道有多方便。”
“咦,是啊,我怎么没想到?”白二虎一拍脑门,转身又往承兑局走去。
“二哥作甚?”李四问道。
“去把进盐的银子换成债券。”白二虎说道。
如今他已经是本地小有名气的盐商了,一次进盐三百两,银子不多却很沉,装在身上很不方便。
既然朝廷说可以用债券购盐,不如带着债券去。
三百两银子,三张债券,轻飘飘的,揣怀里都看不出来,要安全不少。
李四一把拉住白二虎,说道:“二哥,要是朝廷诓人,我们可就血本无归了。”
“也不想想太子什么时候骗过人!”书生冷笑道:“抢不比骗容易?看看盐改的时候,杀了一大群扬州盐商,银子抢了无数,但是徽州盐商没犯法,太子可是把盐引都给兑了。再往前,太子替别人运钱财回来,只留了运费,剩下的可都是还了。再看看田家,人不比你们聪明?”
“确实如此。”白二虎坚定一点信心,走进了承兑局。
要排队。
大部分人都是来凑个热闹的,百八十文确实不算个事,就当考验朝廷了。
旁边,田家人进了贵宾室。
透过窗户,看到那白花花的银元,大部人都心动了。
不是说抢银子,门口站着的军兵可都是拿着刀枪与弓弩的,而是说他们在考虑是不是多兑换一些债券。
田家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一次性兑换一万两,肯定是有把握的。
相同或者相似的一幕,在各个承兑局不断上演。
有些是当地主事安排的,有些则是自发的。
此时,太子正在听取银部的汇报。
“二月,兑换五十五万两,三月,兑二百八十九万两,四月,四十三个承兑局,总计兑换债券一千五百六十一万两又八十文。
各盐场收回一百四十三万两,各税关海关收回六百六十一万两。
根据调查,大宗交易已经有了用债券取代银元的趋势,臣估计到年底,能兑出去一万万两的债券。”银部尚书黄鸣俊说道。
“陛下,债券之策,成矣!”孙传庭兴奋不已。
朱慈烺笑道:“如此看来,民间对纸币确实有很大的需求。”
“陛下,或许可以直接发行纸钞,如此也免了偿付利息。”黄鸣俊说道。
纸钞一本万利,户部银部早就蠢蠢欲动。
债券最小面值十文,便是有做纸钞试行的目的,不然也不会允许用以购盐。
如今见债券有成为纸钞的意思,哪能按捺的住?
只要印钞机开动,朝廷就不会缺钱。
“时机尚未成熟。”朱慈烺摆摆手,说道:“宝钞废弃,让百姓心怀警惕,若是现在发行纸钞,怕是把债券也搞坏了。”
“那臣请加印一万万两债券。”黄鸣俊说道。
朱慈烺想了片刻,道:“可以,然而保证金必须足够挤兑。”
黄鸣俊回道:“殿下放心,在纸钞推行前,五成保证金绝不会动摇,若是明年再发一万万两,则臣会预留同等额保证金与利息金。再之后的每年一万万全是可用资金。”
孙传庭说道:“明年的一万万降利息,降到三成,要告诉百姓,朝廷不缺钱,爱买不买。”
“首辅此计大妙。”朱慈烺赞道:“求着百姓,百姓则会疑神疑鬼,满不在乎,百姓则会贴上来。”
“殿下。”一直没吭声的
钱谦益忽然说道:“臣刚刚算了一下,如此循环发行,朝廷要偿付数万万两的利益,怕是会入不敷出啊。”
“阁老应该考虑经济发展带来的税收增长,以及以后纸钞发行的利润。”黄鸣俊说道:“朝廷拿到一万万两,若是五年时间赚不到五千万,则证明朝政出现了大问题。”
钱谦益没搭理黄鸣俊,对着太子说道:“说实话,臣只看到大笔银子花出去,真没看出来朝廷怎么挣钱的。”
朱慈烺笑道:“辅臣不必忧虑,专业的事由专业生负责。”
“殿下,臣确实不太懂经济,然而量入为出的道理是懂的,如今发行债券一万万,明年再发一万万,形同寅吃卯粮,不可不慎。”
寅吃卯粮是崇祯前十年的户部尚书毕自严在《蠲钱粮疏》提出的典故。
因为政府不断加重钱粮之赋,百姓无力承担,不得不在寅年就动支了卯年之粮,等到卯年,又缴不出税来,如此恶性循环,越欠越多,以至于逃离家乡,因此自严上奏建议免除老百姓过去的欠账,以彻底解决此种困境。
因为当时财政极端困难,崇祯未采纳其言,但是把寅吃卯粮用在债券之事上也是合适的。
不能说老钱在跟太子唱反调,只能说他真不太懂经济之道。
看似朝廷花的钱都没什么收益,但是带动的经济发展却是实实在在的,而老钱显然没认识到两者的关系。
也正常。
若是老钱有这个本事,不说取代孙传庭,挤掉郑芝龙肯定绰绰有余。
所以太子没跟他解释太多,又召王应熊和赵继鼎来问商税的事。
王赵没来,杨御蕃来了。
“京营刚刚完成改制,正当抓紧时间熟悉,卿何故进了宫?”朱慈烺问道。
要是旁人以为太子不待见他,杨御蕃却没这个误会,毕竟太子每天巡视军队,要是看他不爽,早把他踢走了。
“殿下,臣等商议后请殿下以债券折算俸禄,无论兵将,折算一半。”杨御蕃说道。
朱慈烺严肃起来,看着杨御蕃等他解释。
“臣等知朝廷财用不足,因此集体商议以国债则俸禄。”杨御蕃说道。
看他真诚的模样,朱慈烺稍微放下了心,道:“本宫明日训营时详细调查,若是全军皆同意,便给一半国债。”
“殿下,臣会动员文官以国债折算俸禄。”孙传庭说道。
不是要跟杨御蕃抢风头,而是不能让武将专美于前。
武将如此替太子分忧而文官不跟上,丢脸是小事,被人上纲上线就是不晓忠义。
“此事要绝对的自愿,绝不能有一点强迫,否则官员心怀怨念,必然动摇百姓的信心,大好局面将毁于一旦。”朱慈烺说道。
“殿下圣明,军中肯定是没有怨言的。”杨御蕃说道。
“未必。”孙传庭说道:“单身汉们倒好说,就当存钱了,反正他们俸禄都拿出去吃喝嫖糟蹋了,拖家带口的可不行,之所以无人反对,可能是抹不开面子。”
“以国债折算俸禄或许会让人以为朝廷没钱支兑,与其如此,不如动员兵将与朝臣去兑换国债。
百姓见了只会增加信心,而不会有副作用,实在无法兑换的也免得被逼无奈。”黄鸣俊说道。
“卿此言有理。”朱慈烺说道:“以国债折算俸禄就此作罢。”
“殿下圣明。”几人送上马屁。
王应熊与赵继鼎联袂而来。
今年的工作重点就是商税,成效很明显的,从各税关海关收回国债六百六十一万两便能看到端倪。
这才五月,可以说商业活动刚热完身,下半年才是活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