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皇帝回京
唏哩呼噜,皇帝喝点汤汁,叫道:“店家,再来两碗。本文搜:我的书城 免费阅读”
伙计看着皇帝桌子上摞起的十多个碗,为难地说道:“客官,真不能再吃了,万一撑坏了,小店可赔不起。”
“就这点粉,一口就嗦没了,剩下的全是汤汤水水,一泡尿就没了。”
叭嗒,皇帝拍下两枚银元,道:“休得啰嗦,快快送来。”
有钱的是大爷,小二只能点头哈腰地去准备。
不一刻,两碗粉送上来,皇帝唏哩呼噜地吃完,满足的打了个饱嗝,道:“肉都没有,看来还要努力啊。”
没有肉你还吃这么多?
陆周看着十几个空碗,颇为无语。
“爷,得快点回去了,否则赶不上过年了。”陆周劝道。
“行,不逛了。”皇帝说道。
兵力北交趾进广西,再到贵州,不但选择了陆路,凡是经过的城池都要进去看看,确实耽误了不少时间。
民情体察了不少,也看到了百姓的日子依旧不好过,却没有办法解决。
生产力限制,只能指望太子。
刚出贵州,信使飞奔而至,带来了朝廷最新的通报。
皇帝看了,把通报拍给了陆周,道:“你好兄弟带着海军降服了倭国,还搞到了一座银矿,你回去可得瑟不起来了。”
陆周打开一看,正是魏六一带兵镇压倭国的经过。
“这家伙太残暴了。”陆周不屑地说道:“都像他这般打仗,朝廷不得亏死?”
意思是魏六一一把火烧了江户城,损失了好多战利品。
“无妨,金银铜铁又烧不掉,再说了不是还有金银和矿山嘛。”皇帝说道。
“粮食和人口才是最大的财富啊,高杰在南交趾杀的人头滚滚,正需要人口填补,倭人也是可以凑一部分的,魏六一一把火可都烧没了。”
陆周上了眼药后,亮出了匕首,道:“到时候这征倭大将军可不能让他做。”
“你也别惦记了,朕亲征。”皇帝无情地说道。
陆周想抢征倭大将军,皇帝还想抢呢。
正儿八经的灭国之战,皇帝不会错过的。
吹牛打屁中穿过江西进入福建,随即进入浙江湖州。
先去看看粮价,再问问赋税。
皇帝还惦记着正月寒潮的事呢。
结果让皇帝比较满意。
朝廷赈灾得力,不仅没有出现饥荒,反而因为红薯玉米的推广而让百姓多了不少口粮,这属于意外之喜。
“还是要加大红薯玉米的推广,尤其是玉米,确实高产。”皇帝感慨到。
“怕是不容易,江南自古富庶,百姓还是更愿意种水稻。”陆周说到。
“咦,那田里在种什么?”
疑惑中,皇帝走到了田边,问起了正在种菜的老农。
“这是官府让种的油菜,说是菜籽收获后可以榨油。”老农回道。
“真的假的?”皇帝很是怀疑。
这年头当然有榨油技术,而且颇为成熟,但是动物油脂依旧昂贵,百姓依旧很难吃上油脂,为何?
田地需要轮休,一年一季以种植粮食为主,效率低下导致榨油成本高。
“官府已经付了定钱,明年统一收购,官府还说了,油菜收了以后种黄豆,不影响肥力还能养田呢。”老农说道。
定钱是关键,
看不到真金白银,任凭你说的天花乱坠也是无用。
“看来朝廷的榨油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陆周说道。
“回去问问就知道了。”
皇帝忽然就加快了速度,只是到了溧水,不禁放慢了速度。
数百水车立在水里,看着颇为壮观,而水车的旁边就是工坊。
舂米、磨面、榨油、纺织、锻造、木工等,大大小小三十多间。
“记得年初的时候还是空荡荡的,这不到一年的功夫就建了这么多啊。”皇帝感慨道。
旁边路过一个百姓说道:“年初朝廷以工代赈,修了河道,这些水车和工坊也是那个时候建起来的。”
“你们觉得这些工坊怎么样?”皇帝问道。
“确实省力,就是舂米要收糠,有些贵,那纺织厂也砸了不少饭碗。”那百姓吧啦吧啦个不停。
先进的生产方式对旧有手工业的冲击,而且新工坊吸收不了原来的从业者,让失业者颇有怨言。
还是怨言,继续下去就是怨愤,再发展就是造反了。
“这里活不下去,怎么不移民呢?”陆周忽然说道:“北交趾刚刚收复,去了就有五十亩地,足够衣食无忧了。”
“万里之遥,谁知道会不会沉海里去?”那百姓带着怨念说道。
得,这是个喷子,跟他说话纯属于浪费时间。
“咦,好大儿不会是通过水力逼迫百姓迁移吧?”皇帝忽然想到。
越想越觉得合理。
南交趾太远,百姓怕死在路上不愿去,那就让他们没了生计不得不去。
皇帝猜测属实。
沿途凡是有河流的地方,皆有水力工坊。
仔细打听后得知,朝廷已经公开了水力机械技术,任何人都可以以此建造工坊。
“这可比强迫隐蔽太多了,若是当初有这个觉悟,直接带着流贼打交趾,局势哪会演变这般模样?”
自怨自艾中,到了南京城外,皇帝忽然抬头看向城头。
密密麻麻的人头已经成了南京奇观,但是装在玻璃匣子可是罕见。
皇帝抽出望远镜仔细看,那冲天辫一般得发型,除了倭人不做它想,再看下面的木牌上写着身份和罪名。
“德川家光,倭国伪天皇,派兵入侵琉球,悬首示众。”
“柳生十兵卫,倭国伪臣,带兵入侵琉球,杀楚王,悬首示众。”
“岛津光久,带兵入侵琉球,杀楚王,悬首示众。”
皇帝放下望远镜,懊恼地说道:“早知道就该把阮逆的首级带回来了。”
“以后再抓不迟。”孙传庭跳下马行礼。
礼毕,孙传庭埋怨道:“陛下悄无声息回朝,臣等不知陛下行踪无法迎驾,实乃失礼。”
“没必要。”皇帝表示不在意后,又问道:“太子何在?”
“殿下前往崇明岛视察灯塔了。”孙传庭说道:“历时两年,高达十一丈的灯塔方才建成,以后从朝鲜至南交趾,将遍布灯塔。”
“灯塔于海船确实有指路功效,当建。”皇帝感慨道:“花费大是大了些,不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倒也值得。”
孙传庭诧异地问道:“陛下在南交趾未曾动武,改看书了?”
“你这老倌。”皇帝给了他一巴掌,道:“想当年朕也是勤学好问的,奈何所学非道,所问无答啊。”
看提起了皇帝的伤心事,孙传庭讪笑一声,道:“陛下要是不急着回宫的话,臣带陛下去看个新奇玩意。”
皇帝没好气地问道:“你要是离家近一年,眼看到了家门口又转身走了,回去还能上得了床?”
“臣疏忽了。”孙传庭连忙认错。
要是被皇后知道他阻碍皇帝回宫,枕头风怕是要刮得他魂飞魄散。
如狼似虎的女人招惹不得。
回到宫中,周氏各种指法伺候,让皇帝叫疼不迭。
“咦,太孙何在?”皇帝问道。
不是为了转移注意力,是真心想看乖孙子。
“上学了。”周氏没好气地说道:“那孽子弄了个幼儿园,让大孙子跟官宦功臣之后一起上学了,说什么孩子要从小培养,禁止探视,不但要自己吃饭穿衣,甚至还要自己布菜洗碗,对了,他还让大孙子学骑马……”
“孽子,安敢如此苛待朕的大孙!”皇帝怒发冲冠,道:“走,带大孙回家。”
幼儿园就在东宫旁边,倒是不远,皇帝却吃了个闭门羹。
“陛下恕罪,殿下说了,非放学时间禁止入内,学生除非生病不能离开。”陈圆圆低着头说道。
语气很弱,却没有开门的意思。
皇帝不好跟个女子计较,也不能不顾身份强闯,不由看向了皇后。
劝学是政治正确,皇家更应该以身作则。
周氏要是有办法早就把太孙带出来了,何至于向皇帝抱怨?
“算了,等他下学吧。”
皇帝悻悻地打道回宫,刚到寝宫,被一间小房吸引了目光。
石柱框架,周围贴着玻璃,里面花红草绿,在这寒冬时节弄出了春意盎然的意思。
“这是暖室。”周氏说道:“宫里起了一间种些花草,城外可是有一大片的,尤其是上林苑那边,能种植各种蔬果。”
皇帝冷哼道:“这竖子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倒也下了心思。”
“竖子还不是为了你我?况且你怎么知道不赚钱的呢?”周氏不满地说道。
不是,刚刚不是挺生气的吗,怎么忽然就炸毛了?
皇帝是真搞不懂海底针的动向。
心思无所谓,体力足够就行。
君王连日,不上班?
咦,皇帝回来啦?
哦,知道了。
朝堂对皇帝回朝的反应就是这么平淡。
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宁可快马奏报太子也不把奏章往宫里送。
不知不觉,圣诞将至,在外头浪了一圈的太子终于回到了南京。
虽说连日劳累,但是各种新奇玩意抚平了皇帝的心灵,所以太子没被考校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