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中场休息
“直娘贼,朕虚心纳谏,贼子倒以为朕怕了!”
怒骂中,朱由检一拉缰绳,转了方向。本文搜:大神看书 免费阅读
“陛下不可。”
诸将大惊失色,连忙劝阻。
朱由检不理,挂锤取弓,瞬间连发三箭,直取面门、脖子与心口三处要害。
尼禄斯旺见皇帝取弓便抬手挡住面门与脖子,脚下不停,任凭三支箭扎在铠甲上。
见尼禄斯旺安然无恙,多尔衮松了口气,笑道:“明帝自诩天下无敌,今日却遇到了对手。”
“全因王爷慧眼识人,若非王爷抬举,尼禄斯旺还在替人牵马坠镫。”额尔德尼栋岱青送上马屁。
一唱一和的功夫,尼禄斯旺已经成了刺猬,即便如此,他依旧对皇帝穷追不舍,奈何两条腿比不得四条腿,只被皇帝溜的团团转。
“来几个人,去配合尼禄斯旺。”多尔衮沉声说道。
十余骑齐齐抢出。
明帝不敢直面尼禄斯旺,只在远处射箭,他们只要纠缠片刻,就能给尼禄斯旺创造近身的机会。
“蛮子休的张狂。”
“欺我大明无人乎?”
“安敢以多欺少?”
怒吼中,诸亲卫将齐齐抢出。
皇帝见状,手中弓连发,将抢出来的蛮将坐骑全部射翻在地,马宝等人赶上去,将倒地的蛮子击杀当场。
多尔衮气的七窍冒烟,怒吼道:“大军上前,围杀明帝!”
号角响起,虏军步兵缓缓向前,马军齐齐奔出,从左右围向皇帝。
“风紧,扯呼。”皇帝招呼一声,勒马便走。
诸亲卫松了口气,跟着皇帝往城下而去。
就怕皇帝上头,非要与建虏大军刚正面。
见大明皇帝落荒而逃,建虏军中发出一阵欢呼,似乎地上的十余具尸体是明军的一般。
多尔衮面沉似水。
尼禄斯旺确实是厉害,然而不能骑马是个短板,迟早得被人风筝死。
“王爷,朱由检终于遭遇了不可力敌的存在,可喜可贺啊。”额尔德尼栋岱青说道。
多尔衮想了一下,露出笑容,道:“鸣金收兵,去给尼禄斯旺烤一头牛。”
立刻有亲兵飞奔而回。
第一次面对明帝没落下风,虽然折损了十余骑,但是场面没落下风,确实是可喜可贺的事。
双方各自收兵,皇帝感觉很不爽。
马宝安慰道:“陛下,下次对阵,以火铳阵齐射杀之即可。”
“不,那厮有弱点。”朱由检说道:“其体长力强,但是转身缓慢,只要近身,有的是手段对付他。”
随便你怎么说,反正已经回城了。
大军回城,斥候们依旧飞驰在外打探情报。
建虏分兵各处,与明军防线针锋相对。
“看来这仗是打不起来了。”皇帝做出了判断。
“其实也正常,毕竟建虏在山东损兵折将,此时正当休养生息。”邝鸿附和了一句,又道:“陛下,战略计划已经达成,该转入恢复地方经济民生了。”
“也罢,再看看,若是果真打不起来,朕回南京去。”皇帝转身看向南方,继续道:“东吁记吃不记打,南掌不知天威,竟然敢欺负大明商旅,朕必须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天威。”
“陛下,太子只打算惩戒一下,可没打算灭国。”马宝提醒道。
皇帝不悦地问道:“怎么,朕不能自主?”
“陛下用兵无双,但是粮草由殿下筹措……”
皇帝冷哼一声,道:“东吁或者没有余粮,南掌未遭战乱,岂能无粮?”
你是皇帝,我们不跟你磨牙,看太子怎么说。
此时,南京的太子接到了汉中的奏报。
闯贼一边与建虏激战,一边在与朱识鋐谈判结盟之事。
情报不关键,关键的是情报线的搭建成功,不说可以掌握闯贼的一举一动,能够了解闯贼的动向即可。
就在太子构思着怎么完善闯贼内的情报网络时,矿部尚书黄景昉求觐。
尚书求觐,无有不准。
黄景昉进来行礼后说道:“殿下,马鞍山矿工罢工,臣请前往处置。”
朱慈烺神色一正,道:“官军武备所需钢铁大多出自马鞍山铁矿,矿工待遇优厚,为何会罢工?”
“矿工要求每七天休一天做礼拜。”黄景昉犹豫了一下,继续说道:“当初太子以汤若望为主事开采马鞍山铁矿,其多用教徒,并在矿工中广泛传教,如今马鞍山矿工十之七八为天主教徒,其以教义为名要求休沐。
殿下,马鞍山矿场乃是十五天休沐一天,已经格外优容,而今其得寸进尺,臣以为其实。极其不妥。且臣揣测,或许其中有极端的天主教徒蛊惑,臣打算协调锦衣卫彻查。”
朱慈烺想了片刻,道:“本宫亲自去。”
黄景昉说道:“殿下日理万机,无需为此烦神,臣定能妥当处置此事。”
“本宫知道朝野之中对天主教的传播很有意见,但是目前国朝确实需要吸收西夷的科技,而渠道便是传教士。
天方教当灭,却不是现在,更不能影响国朝秩序,卿可明白?”朱慈烺意味深长地问道。
黄景昉不动声色地回道:“臣明白。”
“不,你还没明白。”朱慈烺摇头说道:“想当初建虏入关,京城里的天方徒欲为内应,本宫发兵尽数剿除,并决定清除国朝天方教,然而南下后一直未曾行动,你知道为什么吗?”
“臣知道。”黄景昉额头隐现汗水。
能做到尚书的,任何时候都是喜怒不形于色,但是太子提出的问题让他有些绷不住了。
他知道太子怀疑这次罢工是反天主教的人蛊惑,而这确实是反天主教的人的谋划。
那么问题来了,太子深恨天方教尚且隐而不发,他们只是厌恶天主教,如何就敢在北方大战时搞事情?
时机。
做事讲究个时机,很显然,太子对他们选择此时动手很不满。
“殿下,臣真的明白了,臣一定妥善处置,绝不会发生变乱。”黄景昉补救道。
若是发生变乱,他是第一责任人,按照许都之乱形成的惯例,轻则降为矿监,重则革除功名,相关人等一个跑不了。
朱慈烺深深地看了他一眼,道:“卿正值壮年,前途远大,当谋长久,而非一时。”
黄景昉拜道:“臣谢殿下教诲,臣定铭记在心,时时提醒自己。”
“去吧,好生处置罢工之事。”朱慈烺说道。
给黄景昉一个机会,也是表明自己对天主教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