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江湖无水

第254章 师出无需有名

清化城,前黎朝的首都,位于沿海平原上,在郑氏的经营下,繁华依旧。搜索: 一路小说 本文免费阅读

当皇帝到来时,看到的人来人往却大多数是女人,只有极少数老人和儿童。

也不奇怪,毕竟全城人口都被替换了一遍,土著女人也都成了移民的女人。

平替。

也就大明的体量才能完成这个壮举。

“这样不合适。”朱由检摇头说道:“把青壮都派出去,这些女人什么时候才能学会汉话?”

“等剿灭郑逆,各清剿队就可以回城了。”瞿式耜解释了一句,又道:“交趾妇人勤快不逊色中原,秋收秋种并未耽误。”

“行,朕不久留,你忙去吧。”朱由检挥挥手打发了瞿式耜。

大军往西。

郑梉正潜藏在西部的长山山脉里,位于原安南与南掌(老挝)边境处,拥众二十万,其中有原来的残兵败将,也有逃窜来的难民,只要剿灭了这些人,北交趾的土著算是清剿干净了。

“南掌包庇隐匿叛逆,朕要不要顺势打过去?”朱由检忽然问道。

“臣以为可以直接打到天竺去!”马宝瞬间来了精神,伸手在空中画了个圈,继续说道:“反正这些地方距离广西、云南、四川不远,移民比较方便。”

“那就顺势打一场。”朱由检摸着下巴考虑起来。

“陛下,最起码等北交趾整顿好,现在进兵太急躁了。”陆周赶忙劝道:“臣以为,让南掌赔一笔钱粮就行了。”

“师出有名啊。”朱由检说道:“等过了这个风口,恐怕没什么好借口。”

“陛下多虑了。”陆周笑着说道:“师出有名是为了减轻内部阻碍,如今中原吃着交趾的米,难道就不馋南掌的粮?胃口养出来了,只怕陛下不打,属实没必要找借口。”

朱由检撇着嘴说道:“这话说的,好像朕是贪得无厌之辈。”

“陛下爱惜羽毛,奈何臣民苦苦哀求,陛下心系万民,又能如何呢?”陆周反问道。

朱由检露出了笑容,道:“也是,朕为天下之主,当为天下做主。”

闲聊中,大军到了杀虎口。

这是清化往西连通南掌的山口,在山口中间有一条小道拐向南,约莫一百余里便是郑逆所在。

此时,郑梉已经收到了明军压境的消息。

“数万大军,北帝亲至,如何应对?”郑梉问道。

声音里带着惶恐。

拥众二十万是没错,但基本是一盘散沙,兵器铠甲也是奇缺。

一路奔逃,所有东西都丢的干干净净。

士气倒是尚可,毕竟明军所作所为确实拉仇恨,这也是郑梉能勉强维持的原因。

“父王,不行就退入南掌境内,唇亡齿寒,南掌人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郑柞说道。

“大王,世子。”禄永命开口说道:“人心已经涣散,只因北人残暴不得已聚集,若是不战而退,臣民再无指望,说不得会认南掌为主,到时候南掌人可不会对大王客气。

置之死地而后生,如今各部人马皆满怀仇恨,正该死战,而且我等占据地势之利,北军大军难以展开,有死战的条件。”

“大王,确实该死战。”御林军统制阮卓志咬牙切齿地说道:“将士们亲族被杀,妻女受辱,房舍家财被抢掠一空,国仇家恨,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求战之心甚切。”

想到丧家之犬的悲惨,郑梉下定决心,道:“传令各部,与北军死战。”

“臣遵旨。”诸将应下。

他们什么都没了,就剩下一腔仇恨,听到郑梉决定迎战,都是精神一振。

报仇的时候到了。

郑逆会选择负隅顽抗,全在预料之中,毕竟对于掌权者来说,失去权势还不如死了算了。

八月二十一,皇帝带队到了郑逆藏身的山谷外。

两侧山高林密,可见人影绰绰,山道狭窄,宽阔处能行车,狭窄处只容一人通行。

“陛下,外围包围圈已经设置完毕,只待发动进攻。”龙在田说道。

“全军休息,明早发动进攻。”皇帝说道。

路途倒是不远,但是山道艰难,军兵颇有些困乏,休整一下再说。

南京城里依旧是一派轻松。

此时,李淏已经聚集了一百多个旅居南京的朝鲜移民,说了前几天朝觐的状况。

“宋时烈,枉你为朝鲜大儒,你就是这样对待旧国的?”金振曦拍案而起。

他在遗民中颇有威望,甚至有些领头人的意思。

宋时烈冷漠地说道:“上国收朝鲜之意甚坚,若是不同意,只能等待虏夷出兵解救,到时候说不得全体剃发易服,尔等愿为蛮夷?虏夷不出兵,只能坐视倭寇占据朝鲜。

既如此,不如投入大明,尔等也能摆脱遗民身份,成为大明人开始新的生活。”

“总要争一争,

假如朝廷改了主意呢?”金振曦依旧不满。

宋时烈说道:“或许你可上表陈情。”

上个屁,金振曦要是有这个想法,早就做了,怎么可能等到现在?甚至就留在朝鲜组织义军与倭寇干仗了。

况且,做大明人很好。

他之所以与宋时烈争论,不过是为了争夺话语权罢了。

名望=权势=富贵。

“即便决定内附,亦该争取让大王留居国内,为何要迁居北京?”金振曦继续诘问,而且在暗戳戳的挑拨李淏和宋时烈的关系。

这也是李淏曾经问过的问题。

留在朝鲜,就算没有实际权力,做个小霸王还是可以的,迁居大明境内,就要老实做人。

宋时烈解释道:“你我真心归附,但是多有不识时务者,到时候他们聚众作乱,免不得连累大王。为保李氏传承不绝,还是迁居中原为好。且如此表明忠义之心,朝廷岂不优待?”

见金振曦不再说话,李淏抽出奏疏说道:“小王心意已决,代表朝鲜上表请求内附,诸位若是愿意附和,在陈情表上签名画押。”

“愿追随大王。”金振曦首先附和。

“即日起,没有李氏王,只有大明臣。”李淏纠正了一下,把奏疏递了过去。

诸人签名画押,李淏收回,前往理藩部。

求归附表上交,意味着朝鲜内附再不可逆。

这就是师出有名。

此时,北京城里,一匹快马飞奔进了摄政王府。

豪格接到了奏折,立刻聚集群臣议事。

“诸卿,罗刹人进犯宁古塔,焚毁村庄两座,杀一百二十余人。”豪格把奏折递给了李稼陈。

待诸人挨个传阅一遍后,豪格问道:“诸卿以为,当如何应对?”

祖大寿开口说道:“大王,如今大军正在甘肃激战,甚至无力顾及朝鲜,宁古塔苦寒之地,怕是难以派兵驻守。”

为了加强对吴三桂的控制,豪格一直在采取措施,调祖大寿出任兵部侍郎只是其中之一。

由总兵出任侍郎,祖大寿感觉很荣幸,对豪格也就死心塌地。

“大王,罗刹兵少却残暴,又贪心不足,若是不予重击,只怕其侵入腹地,到时候辽东不稳,怕是成为心腹大患。”李稼陈说道。

“先生以为如何应对?”豪格问道。

“礼亲王麾下尚有万余大军,不妨请其调拨一部人马迎击罗刹人。”李稼陈停顿片刻,继续说道:“若是此战顺利,不妨请礼亲王主持鸭绿江防线,并征召兵马收复朝鲜。

李倧无能,当去其王爵,立其世子瀇为朝鲜国王,而世子瀇年幼无知,当由礼亲王摄朝鲜国政。”

果真是你,我的好先生。

豪格恨不得抱着李稼陈亲两口。

罗刹人犯境属于外敌入侵,一个应对不当,会严重打击他的威望,毕竟他是大清话事人嘛。

派代善回去,代善打的好是他指挥有方,代善打不好就是代善无能。

若是代善打败了罗刹人,说明大阿哥老当益壮,统兵收复朝鲜不是应有之意?到时候驱逐了倭寇,让代善当朝鲜摄政王,而他在朝堂上的对手就剩下多铎和阿济格这对死对头,小日子不要太舒坦。

环环相扣,完美。

代善那个老狐狸不同意?

国家大义要不要?世祖太宗的寝陵管不管?此时不建功立业,你还想你的子孙承袭王爵?

豪格觉得自己有一箩筐理由把代善装进去。

屏退诸臣,豪格与李稼陈商议了一下细节,起身去找代善。

远在哈密的多尔衮并不知道自己的老家正被罗刹人侵扰,即便知道了也不在乎,毕竟中枢掌控在豪格手中。

此时,他正在与准噶尔部台吉巴图尔浑商议联合攻打甘肃的事。

本来他不愿意出兵攻打甘肃,毕竟中间隔着个李自成,就算拿下甘肃也难直接统治,所以在凉州外打了一场后就收兵了。

然而到了西域发现这里人强马壮,多尔衮心思活络了起来。

吞并准噶尔各部,他的领土可就太大了,即便脱离大清,也可为一方雄主,不过作为各部联盟,准噶尔实力强劲,多尔衮没敢用强,不得不耐心地递软刀子。

朱识鋐很恼火。

孙可望依附李自成后盘踞临洮,一直觊觎着甘肃,李自成也在努力冲击河西走廊,想突进甘肃,而建虏绕道而来,甘肃北方各关时常警戒。

三面受敌,一刻不得安宁,虽说勉强抵御了各部侵犯,却失去了向青海扩张的能力。

遥远的南方的阮氏尚未直面兵锋,但是压力同样巨大。

这年头,面对明军的威胁,就没人敢没压力。

为了抵御明军,阮氏决定先发制人,派出海军偷袭明军控制的港口与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