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爆炸的榴莲
第1011章班师献旗
这一刻,无人说话打扰这份宁静氛围,也未曾觉得这样的时刻漫长乏味。
时间悄然流逝,直至所有盒子被恭迎到陆地为止。
任亨泰再次出列。
“皇上有令,赐予归来将士,九炮鸣响,晋升至从六品勋功尉、武哀校尉之职,并将其安葬于功臣陵。其后代若从军,授总旗官之职。”
在任亨泰洪亮的声音下,码头上的那198门火炮齐声轰鸣九次。
朱允熥最后一个下船。
九炮连鸣,再加上之前的从六品武官封赏,葬入功臣陵,这无疑将会成为未来大明士兵阵亡后最高规格的抚恤待遇。
朱允熥接过由朱高炽递来的旗帜。
那是象征北伐大军精神的军旗。
上面书写着“北征”二字。
此刻,军旗表面已显得略显破旧。
他手握旗帜,缓缓穿过那些手里捧着小盒子的亲军。
终于,持旗走到面色庄严的朱标面前。
多年国力积攒,耗费一整年,倾全国之力征伐。
尽管整个征战期间,朱允熥一直忙于在大青山下建设大青城,未如他人预期亲自参战草原。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战争的真实面貌毫无概念。
战事消耗金钱和粮食,牺牲无数生命。
呼伦湖畔土地被鲜血浸染,草地上遗体散布,吸引雄鹰捕食。
每当眺望远处的大青山之时,朱允熥就能见到长城内,所有人都在为大明梦想而努力。
可以想象,许多边疆将士为国牺牲,长眠于荒野。
朱允熥带着北伐军旗经过小盒子,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哀伤。
即便早有心理准备,知道辉煌盛世需牺牲部分人。
可目睹生命瞬间化为沉默棺椁,即便是铁石心肠者也会动容。
“微臣领北征军,遵王命讨伐。任务完成,天佑我军,敌军全灭,将士返回。臣持节握旗,上交军旗。”
啪。
朱允熥神情庄重地说完后,用力把旗杆放置在地面上。
这根旗杆布满战斗痕迹,见证了残酷的战斗历程。
随着旗杆轻轻触地。
朱允熥单手持杆,另一手解开束缚着旗帜的绳索,折叠好战旗。
紧随其后的朱高炽,立刻接过了旗杆。
朱允熥随后托着沉重的旌旗走向朱标。
这般庄重之礼,从未曾出现过。
但此刻却在大明得以展现。
班师献旗。
一方面表示军队归京后,控制权交还给皇权,不再听命前线将领。
另一方面,单纯因为这旗帜背负着太多。
码头上,众位大人平静地注视着朱允熥手中的大旗。
即便是朱标,此刻也显得严肃。
缓缓前行数步并举起双手。
“接旗。”
朱允熥迈步,将卷好的旗帜稳稳交到朱标手上。
旗子传递完毕,朱标双臂微沉。
众人不由得心中一颤。
即便朱标准备充分,却仍对此感到惊诧不已。
于是面色更加凝重,转身捧旗走回去。
朱樉随后接管了军旗。
之后,朱标才低沉开口:“下令,北征军旗被供奉于太庙。”
在场每位官员,皆露出震惊。
显而易见,这个安排事先未曾向外公布过。
要知道,军旗能入驻太庙是何等荣耀?
意味着从统帅到普通官兵,都获得了极高的荣誉。
先前朝廷已给予牺牲将士家属,丰厚抚恤金。
现在更进一步,嘉奖这些活着凯旋的人士。
官员们感到意外,等待仪式结束的将士们却异常激动。
得知自己曾为之奋斗的荣耀,将被永久铭记。
待得整个过程完毕。
站在不远处等待指示的徐辉祖,马上挺身而出高呼。
“迎北征将士荣归。”
之前已有大批士兵进城。
只有未能归来的逝者,遗骨装于空盒中。
在徐辉祖跟任亨泰的引领下,群臣退至道路两侧,形成一条通往皇宫的主道。
朱标未发一言,仅轻瞥朱允熥一眼,双手交叠置于腹前,默默前行。
咚。
怀揣着一只只小盒的亲军军士,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前进。
新磨砺出的军靴踩在地上,传来低沉的声音。
步兵训练已经从军事学堂,扩展到了京师所有营地。
在四周观礼者注视下。
手持那盒子的亲军们,除了那两条修长的腿在移动之外,上半身却如雕塑般毫无波动。
一行行面带肃穆之色的亲军,正沿着码头走向城内。
由外金川门入城,穿过洪武门,抵达正在建造中的功臣陵。
让这些为大明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受到全城百姓的瞻仰,是他们额外的荣耀。
码头上的亲军一队接一队,开始迈步前行。
所有的脚步声如同出自一人,但随参与者的增多逐渐变大。
咚。
咚。
每一步都回响在城池中。
等到全部亲军军进入城墙,随后北伐的大军也开始整队跟上。
而由朱标率领的一众文武官员,反而落在最后。
入城后,他们的步伐变得更加从容,速度也相应加快了。
原先站在路边欢迎凯旋归来的北征大军的人群,这时也渐渐安静了下来。
人群中甚至出现了低泣之声,定是某些士兵家属悲从中来。
朱允熥则双臂交抱,紧随在父亲身后。
礼,自古以来便是大明大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承至今的各种仪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让人们的心灵深处接受一定的约束跟规范。
今天,以空前绝后的规模,展现这些舍命护国的将士们的贡献。
但这不是唯一一次。
“过了大中桥,军步转换为标准正步。离开洪武门前正阳门后再转齐步。”
进了城之后,朱标才低语了几句。
允熥略微加快了步伐,并颔首表示理解道:“父亲辛苦了。”
见到沿途两侧,虽然被官府和京师军队管控住,但仍挤满了人群。
朱标正色道:“战争与祭祀是大明大事,军人为了大明甘愿赴汤蹈火,无论成果如何,都应该被视为有功之士。对于大明来说,不能忘记,也不敢遗忘。”
“只有隆重的庆典,才能安抚人心,同时向民间传达,我们并没有对他们的付出视而不见。”
朱允熥轻轻颔首。
事实上,他对朝廷为迎接此次北伐军队归来,所作出的安排并不知情。
这一切,均是由朝中商议后,决定下来的礼仪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