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番外)克拉苏寻秦记(终)

大集议的日子很快就要到来。

安都城里聚集起了更多的人,将这座宏伟的巨大城邑挤得满满当当。

所有人都做好了辩论的准备,

所有人也都做好了倾听他人观点的准备。

毕竟知己知彼,才能把人吵死。

当然,

克拉苏除外,

因为他是一个听不懂诸夏雅言的罗马人,

在那场盛大的辩论过程中,他即便强行挤进去,也仍然是个局外人。

所以,

克拉苏只能忍痛拿出巨资,聘请精通罗马语的秦人,去帮自己收集各方的观点,以及秦国君臣对这些观点的看法。

至于他自己,

则是努力追求着,那两位于酒馆中偶遇的智者。

那天的交谈虽然被人打断,

但之后克拉苏仍旧同他们有过几次相遇。

通过几次短暂的交谈,在意识到对方在经商一事上拥有无与伦比的智慧后,克拉苏便拿出自己在罗马时骚扰神庙圣女的热情,狠狠纠缠了上去。

他十分诚恳的邀请对方跟自己回到罗马,成为克拉苏家族的座上宾。

“这里并不适合您们,两位先生!”

“罗马才是经商者的天堂!”

“以您们的能力,可以很轻松的在罗马城中,获得无数人的拥戴!”

但对方一直拒绝他。

那姓吕的说,“我已经做过很大的生意了,你们那里我并不感兴趣。”

他这个商人,本性喜欢冒险,难度越高,越能让他感到刺激。

至于罗马?

还是先跟克拉苏这个小年轻坐一桌吧。

“而且我要把精力放在跟人辩论上,不能跟你多做闲谈!”

提到这个,

对方眼中闪过一道精光,原本消瘦的脸上,也露出坚毅的神色来。

他那位圆润苍老的朋友也开口说,“卫、孟这两位长者,可不是好相与的。”

“他们的口舌很锋利,我们当真没空答应你的请求。”

于是,

克拉苏只能遗憾的回到了自己的住所。

在大集议的当天,

他自觉已经花钱聘请了人去旁听,便没有再去。

不然的话,

他既花了钱,人还受了累,岂不是浪费了财富吗?

克拉苏只窝在房间里,默默的书写着自己在秦国的各种经历和感受。

“秦人的生活很奇怪,他们竟然喜欢坐在地上!”

“秦国人推崇的房屋,是用木制的,据说这是他们祖先在东方时所养成的习惯……不过秦国能够生长出许多树木的地方并不多,只有他们北边的阿房城、北地郡、还有西边的西陇郡拥有足够资源。”

“所以,如果能拥有一座使用大量巨木修建的房屋,这是可以彰显自己高贵身份的。”

“……说到木头,那就必须提那该死的筷子!”

“为什么他们会使用这么艰难的工具来吃饭呢?”

“用两根细长的木棍夹取各种食物,这对我来说实在折磨。”

“幸好秦国丰富的食物种类弥补了这一点!”

“羊肉泡馍的滋味真不错啊,肉夹馍也好吃。”

“秦人还会使用一种名为竹子的植物,编制成各种器皿……说到这里,我又忍不住想起了蒸制的、那名为馒头的食物。”

“不过竹子多种植在黑海那边,我还没有见过它清翠的样子。”

“秦人在饮食上的天赋,仿佛被众神赐福过一样!”

“他们对种地的执着,也是我前所未见的……听说东方的土地要更加富饶,食物也更加丰富……我无法想象那会是个什么地方。”

“我想要购买几个擅长制作秦国食物的奴隶回去,因为罗马的传统食物已经无法满足我的胃口了……结果秦国的奴隶的底价却是五张羊皮,听说是皇帝为了纪念过去的人而定下的价格……”

“真该死!五张羊皮,我都可以买好几个奴隶了,真不知道那个奴隶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竟然拥有这么高的价值!”

“难道秦人不知道奴隶有多好用吗?他们规定这么高昂的价格,公民家里哪里还能拥有自己的奴隶呢?”

“另外,秦人很喜欢修建道路……他们通过四通八达的驰道将全国各地连接起来,造船的事业也逐渐兴盛。”

“我认为这是罗马需要警惕的,因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跟秦人作战,想要获得陆地上的胜利,是一件非常艰难,乃至于需要众神显露神迹的事情。”

“罗马战胜秦人的可能,只会存于海上!”

“最后!”

在絮絮叨叨的写下许多东西后,克拉苏在手札的末尾,写下这样一段话:

“秦国和罗马,一定会成为敌人!”

“这个自称诸夏分支的民族,拥有远超罗马的团结和力量。”

“他们的繁衍,以及通过祖先建立起来的认同,让我感到恐惧。”

“秦人对战争和掠夺土地的热爱,并不比罗马少!”

“我想,我需要建议家族,安排一些血脉来到这里了。”

“毕竟我在安都城结识的智者告诉我:只有广泛的抛洒渔网,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而对一个世代经商的家族来说,

有什么比长久繁衍、获得财富更重要的呢?

罗马的光辉?

如果可以,克拉苏当然希望它能永远存在!

“唯一不好的是,秦人对商贸存在莫名的警惕,我需要等待他们这场公民大会的结果。”

“愿众神保佑克拉苏家族!”

……

当克拉苏在安静书写自己日记,并抓紧机会大吃特吃秦国美食的时候,

位于王宫大广场之前的数千人集议,也随着日落,慢慢走入尾声。

皇帝安排的侍卫在周边持起了明亮的火把,以代替暗淡下去的太阳,继续照亮正在进行最后辩论的四个人。

其余人等,

口舌并不如他们锋快,才智并不如他们充足,眼界并不如他们广大,所以当这四位不知道从哪里探头出来的隐士登场后,便已经退下,将舞台留给对方。

“真像啊……”

一直端坐在台上,以示自己对这场集议重视的皇帝看着争吵得面红耳赤,几乎要打起来的四人,忽然发出一声轻叹。

旁边的丞相好奇的侧过头。

只听皇帝说,“这场上的四位,分别姓卫、孟、吕、黑吧?”

“是的。”

“知道他们具体的姓名吗?”

“并没有,这几位隐士并不愿透露自己的来历,就连那位黑氏的长者也摆手不言。”

“真是可惜。”皇帝又叹息起来,“朕听他们的辩论,总忍不住想起史书中记载的,商君当年舌战群臣之事。”

“而那位孟氏长者在儒学上的研究,也足以为秦国儒家的执牛耳者。”

即便秦国仍旧重视法度,但随着国家安定,儒家学说自然而然的流行起来。

只是相对于中原的那一支,

秦国这边,由于身处域外,人口对于周边蛮夷来说,还没有呈现压倒性的优势,所以秦儒更加关注礼法、教化这方面的事情。

可以说,

兜兜转转数百年,一下子就回归到了孔夫子的年代。

“至于吕氏……”

“黑”是与国同休的庞大家族,

而“吕”虽然也在秦国显赫过,但那是百年以前的事了。

那个时候,

老秦人还在老家虐待六国呢。

等到始皇帝掌权亲政,当时的丞相吕不韦很快自尽,吕氏族人被尽数迁往岭南……

是以当年太祖西迁,并没有吕氏跟随。

这个姓氏在西秦国中,是极为罕见的。

当然,

“刘”氏在西秦,也是非常罕见的。

要知道,

皇帝当初下令赐予某位善于耕种的刘氏长者鸠仗时,心里其实是经过了一番纠结挣扎的。

“可能是南越国的遗民,乘着船只渡海而来的吧。”丞相如此说道。

吕氏被流放岭南后,便在那里扎根下来,并于南越国中发展壮大,找回了往日的荣光。

只是,

当安国少季全力以赴,通过替南越太后努力疏通水道,实现了当年嫪毐都没能完成的伟业后,吕氏的荣光又消退了。

因为他们反对归附汉朝,被汉朝派来的将士进行了无情的镇压和清理。

为谋生路,参考前辈经历,渡海跑路到秦国,也是有可能的。

虽然海路遥远,但依靠水流推动,贴着海岸线行船,倒不至于遇见太大的波折。

“也许吧。”

皇帝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太久。

他只是听着场上四人的话语,对着丞相说,“这些都是杰出的人才。”

“想到他们的姓氏……让朕颇有商君孟子复生在眼前的恍惚之感。”

丞相笑笑,“先贤早已逝去,这不过是巧合罢了。”

“当务之急,还是听取他们的观点,做出适当的决策,好解决国内的忧患。”

“爱卿言之有理。”皇帝点了点头。

火光从明到暗,

直到夜半,

这场争论才逐渐平息下去。

但秦国的君臣还不能休息。

当参与集议的人群散去后,他们仍旧要聚集在宫中,针对日间那些抄录下的内容进行朝议。

行商的好与坏,

支持和反对的理由,

被皇帝下令,用两张巨大的白纸,一一书写出来,于群臣面前摊开。

当晨光熹微时,

紧闭的宫门重新打开,一夜未睡的皇帝带着臣子走了出来,向全国颁布了新的命令。

“朕听从诸夏先贤的教导,知道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不可以被疏忽轻视。”

“何况《管子》里说:‘仓禀足而知礼节’!嬴秦身在域外,负有教化万方的使命,朕不敢在这点上有所放纵。”

“但是治理国家,就像照顾禾苗一样,要顺应天时地利,这样才可以实现人和。”

“秦国如今的情况,若要阻止商业的兴盛,那就像在冬天种植麦苗,期待它能在春天收获一样,是很难做到的。”

“朕不敢违背这样的天理,所以对国政进行了一定的修改——”

首先,

效仿中原汉朝,进行盐铁官营,民间可以通过向边境戍卒输送粮食的方式,获得朝廷发放的凭证,从而贩卖食盐到各处;

其次,

兴修更多的道路和驿站,以促进商贸的兴盛,并放松对城中集市的管理,取消了不少有碍于交易的规则;

再者,

考虑到边疆苦寒,朝廷允许驻守边疆的将士,向往来的商队征收关税,截留部分以自用;

以及,

若行商财富到达一定程度,占有的土地超过一定数量,就要缴纳高额赋税。

……

总而言之,

秦朝君臣选择用“中庸”的方式,来调和本末的问题。

朝廷把持着最基础的东西,将枝条交给他人进行灌溉修建。

“这些举措没什么问题。”

“就是允许将士自征自留关税这一点,让我有些不好的预感。”

宽广的西渭水之上,

有渡船顺着水波轻轻摇摆,

那操桨弄舟的船夫对自己的朋友们说道。

那几个参与了集议,又在尘埃落定后事了拂衣去,根本不给皇帝征辟召见机会的贤人隐士,正整整齐齐的坐在这条船上,从容的饮用着美酒。

没有一点激烈争吵过的样子。

“什么预感?”

因秃发严重,所以每时每刻都要戴帽子的黑氏长者询问他。

船夫摇着头,只露出高深莫测的笑容说,“哼,才不告诉你们!”

“除非你们求我!”

于是黑氏长者果断放弃,转头看向旁边的友人。

商鞅就说,“无非是将军做大,不听号令罢了!”

军权在握,又加之以财权,

配合上秦国如今因四方来敌,从而导致的外重内轻局面,很难不让人回想起春秋之时,某些士大夫的例子。

“但凡事皆有利弊,其结果也会随着时间而出现变化。”

“只要眼下有利于国家,那它就可以得到推行。”

至于以后?

还是期待后人的智慧吧!

吕不韦在旁边眉飞色舞的说道,“有了这样的政令,我还真忍不住,想做些什么!”

“忍不住也得忍!”

商鞅瞪了他一眼,想起来到秦国之后,这死鬼一直在私底下向人鼓吹各种经商秘诀,一副“成功学导师”的模样,就莫名来气。

“不然送你一根绳子,配两杯毒酒!”

这是当初吕不韦自尽的专属套装。

这家伙喝了两杯毒酒,都没能成功毒死自己,肚子痛得满地打滚,最后还是靠自挂东南枝,才解决了肠胃问题。

“无妨!”

对于商君的胁迫,吕不韦只是淡淡一笑。

他伸出手说,“我可以回敬你五匹马!”

“那可是鬼神亲手接生的马啊!”

为了全方位探索“生与死”的奥秘,

何博这些年来,在夏国替百姓接生,在秦国替牛马接生,并在两地留下了足以让刘信闻之落泪的偌大名声。

好在,

刘信作为汉朝宗室,并没有像其祖父那样,无私的跑到域外,为秦国奉献自己死后的力量。

他还不知道,“自己”在域外做了什么。

商鞅气的就要扑过去,好在被孟轲和黑户及时拉住了。

“不要把船给弄翻了!”

死鬼虽然不用担心溺亡的问题,可他们也是不想掉水里看鱼嘬田螺的。

而且掉下去后,

那正在划船的鬼神,也不一定愿意捞他们呢!

……

与此同时,

克拉苏结束了自己的出使,踏上了返回罗马的道路。

他没有买通秦国的官员,实现自己走私东方商品的梦想,

也没舍得用五张羊皮的高价,去购买精通厨艺的奴隶,好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但他自觉还是有收获的。

秦国放松了对商业的管制,那便意味着铁壁铜墙产生了缝隙。

他可以慢慢的钻营。

现在,

他需要回到罗马,想办法帮助父亲,解决马略这些人造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