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番外)克拉苏寻秦记(二)

享用完了美味的伙食后,他们继续赶路。

走出西陇郡,就到了两河平原。

克拉苏他们要从这里渡河过去,不然的话,绕路会花费很多的时间。

好在这段时间,正值水热平和之时,宽广的大河之上无风无浪,只要船夫划得快,轻易就能够到达对岸。

“这里的风景真好。”

“我从未感受过这样的朴实和厚重。”

站在渡口上,正在挑选合适船只的克拉苏突然诗兴大发,用罗马语叽里咕噜的说起一串诗歌来。

对这个生长于罗马,从小跟随父亲行走于海上的权贵子弟来说,

像秦国这样拥有广阔土地,东南西北都需要骑乘快马,花费许多时日才能赶到的庞大帝国,是他从未见识过的。

毕竟就算去伊比利亚和阿非利亚,他们也都是乘船渡海而去的。

而罗马国中虽然有河流,

但像西泾、西渭这样宽广流长,全流域为秦土所包裹的,却是未曾见过。

何况此时此刻,

克拉苏还能见到许多役夫正在河边,对堤坝、两岸所种植的用来巩固水土的树木,以及开辟出来灌溉农田的水渠进行修缮整顿。

雨季快要到来了,

每到这个时候,朝廷都要组织人手,来做好这方面的防备工作。

克拉苏见了,就忍不住询问他扣扣搜搜,廉价请来的翻译,“这些人是奴隶吗?”

“不是,他们是大秦的百姓。”翻译用自己符合薪资待遇的罗马语告诉克拉苏。

于是克拉苏倒吸一口冷气,“聘请这么多公民做这样的事?”

“这得花多少钱?”

“公民竟然也愿意做这样辛苦的工作?”

“不用钱的。”翻译说,“这是朝廷颁布的徭役,如果不想做的话,他们还需要给朝廷缴纳钱币,来抵消这些劳动。”

克拉苏更惊讶了,“还有这种从公民身上捞钱的办法?”

他眼睛眨了两下,心里琢磨起有没有机会把这制度复刻回罗马——

如果他能当上执政官,

他就三天两头的要求公民们替自己做事,

公民不愿意,就要派出自己的奴隶,或者上交足够的钱财!

这样的未来何其光明啊!

不过一想到罗马那遍地的刁民,克拉苏觉得还是想办法压榨奴隶比较好。

他在心里默默的把这件事情记下,目光又流连于两岸的风景上去了。

他的奴仆跟着翻译去寻找船只。

他们找到了一条船体宽大,可以承载不少人的乌篷船,询问正在上面跟朋友谈话的船夫说:

“过来!”

“我要为你介绍一门大生意!”

于是对方把船靠过来,瞪着眼睛等这明显不是秦人的异族把话说完。

“是多大的生意?”

“这得看你到达对岸的速度有多快了!”

船夫骄傲的挺起胸膛,“放心,我开船是出了名的快!”

他朋友听到这话,似乎想起了什么,便开口对他说,“开的快,沉的也快?”

“不至于!”

“这次我保证把你送到河对岸,让你能去安都城参加大集议!”

年轻的船夫对自己那看上去有些刻薄冷漠的朋友说道,然后便跟罗马来客谈起了报酬。

克拉苏是不愿意多花钱的,便跟他拉扯了好一会。

船夫最后说不过他,无奈同意了他提出的价格。

克拉苏于是得意洋洋的登上船,继续吟诵他那没有创造完的诗歌。

旁边的友人指着他对船夫说,“你看这小子的形容举止!”

“这便是我支持重农抑商的原因!”

商人泛滥,

对国家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船夫“嗯嗯”了两句,“可秦国太大了,往来交通、土地的肥沃,都比不上中原那边。”

“如果不开放通商的话,国家该如何繁荣?位于边疆荒野的民众,该如何度日?”

“所以我并不阻止眼下放开。”友人闭上自己的眼睛,嘴里说道,“我只是在担心,以后该怎么把放出来的东西收回去。”

“要相信后人的智慧嘛……若世态不好,大不了从夏国请邹衍他们过来,给秦国腐朽的权贵刺激一下!”

挨一顿毒打以后,总会吸取点教训的。

“你们在说什么?”

克拉苏注意到船夫这边的对话,于是好奇的用干巴的雅言,强行插了进来。

船夫说,“我们在讨论你刚刚写的诗歌!”

翻译看了他一眼,然后用符合薪资待遇的工作态度,转述给了克拉苏。

就那么点钱,

有些话,他才懒得替克拉苏这个小气的罗马人翻译。

“如何?”

这下,轮到克拉苏骄傲的挺起胸膛了。

他认为自己先前思如泉涌,超常发挥了一把文学水平,写的诗歌足以在罗马被无数人传扬吟诵。

面前的秦国船夫都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然后跟人讨论起来,难道还不能证明这是一篇佳作吗?

结果船夫摇了摇头,突然说起了流畅的罗马语,“不是很行哦。”

“在吟诗做赋这方面,还是诸夏更加擅长呢!”

克拉苏跟他的奴仆都被这样的变化,惊得瞪大了眼睛。

然后,

他们就见那摇桨的船夫,敲了敲木船的边缘,听着他用罗马语,唱起了一首来自于遥远东方的古老歌谣: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舠。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他的歌声有些飘渺,曲调很是高亢。

虽然语言换成了域外异族的话,却将其中的韵味和深意,完整的表达了出来。

克拉苏听了,都能通过这首歌谣,感受到其中厚重的思念。

而船夫唱完,他也不理会仍旧惊讶着的客人们,只笑嘻嘻的跟自己的友人说,“怎么样,思念老家了吗?”

“这可是《诗经·卫风》啊!”

友人翻了个白眼给他,“这是旅居在卫国的宋人做的诗,关我什么事?”

“你还不如唱《蒹葭》呢!”

于是船夫从善如流的唱起了这首。

虽然有点不合时节,

但他可是个关爱朋友的,哪里会拒绝对方的请求呢?

而当克拉苏他们下船的时候,

这位一向珍爱钱财的罗马使者突然大方了一把,希望可以聘请船夫作为自己的私人翻译。

可对方拒绝了他的请求。

“为什么?”

“难道在烈日下摇动船桨,会让你更加快乐吗?”

“你能够那么流畅的说起罗马的语言,一定是一位博学的人!”

“怎么可以从事这样低贱的行业呢?”

克拉苏很是不解。

船夫摆出一副老实的模样告诉他,“我哪里算什么博学者?”

“我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船夫罢了!”

“你要是不信,可以询问这位。”他指着翻译说,“我刚刚唱的两首诗,是秦国广为流传的诗集中的内容。”

“如果孩子在学校里认真一点,就能学会那样的歌谣!”

“唉,我跟那些能够学于学宫的学者对比起智慧来,就像萤火对比太阳,是远远不能并列的!”

“是这样吗?”

克拉苏有点不敢相信秦国繁荣地带的教育,竟然到达了一个随机刷新出来的船夫,都能拥有跟罗马学者一般的文学水平。

翻译顿了顿,然后脸色一正,理直气壮的说,“没错!”

“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