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赚钱亦是治国之道!
朱雄英微微前倾身子,喉结动了动,终于还是忍不住问道:“你不需要钱吗?”
刘铁柱直起佝偻的脊背,粗糙的手掌蹭了蹭衣角的泥渍,憨厚地笑了笑。
“当然需求钱,谁都需要钱,不过多少钱才能够让人满足呢?人的欲望是无穷的,钱也不是万能的。”
他顿了顿,干裂的嘴唇抿了抿,接着又说道:“小人家境贫寒,确实是需要钱,但小人也是知道,这钱只有自己双手挣来的才花的踏实,花的安心。”
“现在在这里干活,每个月有三两银子,还有包一日三餐,又能够替国家做事,这就足够了。”
刘铁柱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骄傲,黝黑的脸上泛起一抹红晕。
朱雄英静静地听着,浓黑的眉毛拧成了一个结,目光落在刘铁柱补丁摞补丁的裤脚上,陷入了沉思。
一个月三两的银子外加一日三餐就能够让他满足,这就说明如果有这个条件给其他的普通老百姓,他们也能够满足。
“英儿,其实普通老百姓的要求很简单,”李祺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目光扫过远处忙碌的工地,“他们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老小就可以了。”
“所以这治国之道,并不光是在朝廷之上喊一喊为黎民百姓谋福祉,为苍生做主就可以的,而是应该要清楚的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又如何尽可能的多让更多的人获得这种需求。”
“我和你爹虽然谈的是如何赚钱,这确实是没有错,大明也从中赚到了很多银子,但我和你爹在赚银子的同时,也是让更多人也一起跟着赚了银子,同时也让更多和刘铁柱这样的普通老百姓获得了一份有尊严的工作。”
李祺随后指了指青龙山方向。
“青龙山煤业它现在的用工人数有将近一万人,他们的收入基本上也都能够达到三两银子一个月,这也就意味着有一万个和刘铁柱一样的家庭能够过的不错。”
“此外,天津港口、天津造船厂、天津水泥厂、天津制衣厂,还有遵化铁厂、长芦盐场等到,每一个产业少则招工上万人,多则招工数万人,每一个工人的收入至少也能够达到三两银子的月钱。”
朱雄英微微张开嘴,想要说些什么,却又闭上了。他眉头紧锁,努力在脑海中计算着这些庞大的数字,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你可以算一算,因为我和你爹办的这些产业,单单是招工这方面至少也是有十万人能够和这个刘铁柱一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养家糊口,能够过的有尊严。”
“如果算是关联的行业和作坊等等,至少也是还能够带动几十万人的就业,能够让几十个万和刘铁柱这样的普通老百姓获得工作,而这每一个刘铁柱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
李祺看向朱雄英,笑道:“你可以算一算,这背后又会有多少人因此收益?”
“现在沿海地区需要的劳力非常庞大,无数以前穷苦不堪的人都能够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一家老小。”
“因为我和你爹,如此多的人收益,这难道不是为大明做贡献?”
“这难道不是为君治国之道?”
李祺这番话说得铿锵有力,朱雄英怔怔地看着他,陷入了沉思。教父这话说的……并非没有道理。
朱雄英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他张了张嘴,喉咙却像是被什么东西哽住了。
教父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他的认知。
朝廷既充盈了国库,又让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过上了好日子,这难道不是实实在在的治国之道?
让更多的黎民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是治国之道!
不过朱雄英,脑袋还是有些嗡嗡的,没能彻底醒悟过来。
他总觉得李祺哪里说的不对,可是却始终找不出任何反驳的话来。
以数据来说话,多少个工厂、作坊,有多少的工人,每个月有多少的月钱,让多少的家庭跟着收益,这说服力杠杠的,比那些文臣儒生高喊的仁义道德之类的空话有说服力多了。
隐隐之间,朱雄英有觉得李祺的话没有错,为君治国之道确实是不应该仅仅只是在庙堂之上喊喊口号,更多的应该是深入到底层,了解清楚老百姓的需求,然后让更多的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样的一种说法,非常的简单,虽然没有像他们儒家传统总结凝练出来的语言那样漂亮,但却话糙理不糙,暗含深刻的道理。
如果朱雄英是传统的读书人,书呆子,肯定会立即反驳李祺,但是朱雄英偏偏自幼就跟随在李祺身旁,经受了李祺的培养与教育,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又善于发现和探索的人,任何的东西,他都会深入的研究,所以他又觉得李祺说的没错。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见他疑惑不解,李祺又开口说话了。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最关心的并不是谁当皇帝,也不是谁来治国,他最关心的是自己和家人能不能填饱肚子,能不能有足够的衣服来御寒。”
“我们家境优越,从小都不用会衣食的事情烦恼,自然是无法理解普通老百姓的苦难。”
朱雄英垂着头,静静地听着,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
那些文臣儒生口中的仁义道德,此刻在他心中渐渐变得模糊,而李祺描述的这幅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图景,却愈发清晰起来。
“但我这么多年来,走南闯北见到了太多,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他最需要的是什么。”
“其实简单通俗的来说,为君治国之道都是在于如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些百姓不仅仅是读书人口中的士大夫,也不仅仅是地主,而是那些最底层的人,是农民、是工匠、是军户,他们才是水,水能够载舟,亦可覆舟。”
“治国也是可以从多个方面去治的,读书人讲究大义,什么对老百姓要仁,要德,这当然没有错,但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去思考,从经济的角度去思考该如何治国,如何才能让百姓吃饱穿暖!”
朱雄英猛地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李祺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中一扇从未开启的门。
治国,原来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去思考,去让百姓吃饱穿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