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经略辽东!大战略家朱元璋!

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掠过琼州海峡,海军学院在惊涛拍岸声中拔地而起。飞檐斗拱间,新漆的朱红还泛着光泽,檐角铜铃随风轻晃,似在诉说着大明海防的新篇。

李祺站在学院最高处,望着白帆点点的海面,心中满是对未来海权的憧憬。

待一切事宜妥善安置,他便策马扬鞭,踏上了返回京师的漫漫长路。

此时的京师,国公府内梧桐叶渐黄。

近些年来,李善长的身子骨愈发衰弱,佝偻的脊背像一张拉满却再无力气的弓。

李祺回到家中后,只要无事缠身,便会静静地坐在父亲身旁。有时陪着父亲在庭院中晒晒太阳,看老管家缓缓修剪花枝;有时听父亲用沙哑的嗓音,回忆往昔与太祖并肩征战的峥嵘岁月,那浑浊的眼中偶尔也会泛起一丝光亮。

这日,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案几上,李祺随手翻看着新到的报纸,一行加粗的文字突然跳入眼帘——“海西木里吉寨人武云率其子满哥秃孙、可你、武云慕义来归,帝嘉其一门敬顺天道,尊事朝廷也,赐姓武氏,授田宅,给饩廪,恩养甚厚”。

看到这里,李祺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报纸上的字迹,目光逐渐变得深邃而锐利,脑海中已然勾勒出一幅经略辽东的宏伟蓝图。

思绪不由得回溯到洪武三年,彼时徐达与李文忠率领的明军如猛虎下山,一举攻克元大都。当残阳将蒙古骑兵的背影拉得长长的,他们仓皇逃出中原大地。

朱元璋凭借着北伐的赫赫军威,派人携诏谕前往北元辽阳行省。诏谕被工整地誊写在明黄的绸缎上,墨香四溢。上面一方面引经据典,宣扬着“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的天命论,字字铿锵;另一方面恩威并济,措辞严厉地要求包括纳哈出在内的旧元官军投降,字里行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彰显着大明欲不费一兵一卒和平收复辽东的决心。

不得不说,朱元璋不愧是雄才大略的战略家。这一决策并非因北伐的胜利而盲目自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彼时的辽东,虽北元势力残存,看似强大,实则如一盘散沙。元丞相也速率领残部遁往大宁,那片广袤的草原深处,不知藏匿着多少不安定的因素;辽阳行省丞相也先不花驻兵开原,城墙之上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洪保保据守辽阳,城中百姓在战火的阴影下战战兢兢;王哈喇不花占据复州,复州城的护城河倒映着阴沉的天空;刘益屯兵得利赢城,营寨中不时传出练兵的呼喊声;高家奴聚于平顶山,山头上营帐林立。

各部人数多则上万,少也有数千,他们虽名义上“互为声援”,但实际上为了地盘、粮草,时常兵戎相见,冲突不断。倘若明军贸然强攻,反而会促使这些势力摒弃前嫌,团结起来对抗,那将陷入一场旷日持久且伤亡惨重的战争。因此,以军事力量为后盾,招抚分化,无疑是当下最明智的选择。

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局势渐渐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洪武四年,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手持辽东州郡地图,详细记录着兵马钱粮之数,派右丞董遵、佥院杨贤恭敬地捧着表章前来归降。

朱元璋闻讯,龙颜大悦,即刻派吴立前往辽东,在得利赢城设立辽东卫。

那一刻,大明的旗帜第一次在辽东的土地上高高飘扬,猎猎作响。

刘益的投降,对朱元璋而言,宛如久旱后的甘霖。这不仅验证了他战略的正确性,更因为刘益控制的辽南地区与山东隔海相望,距离较近。渤海宛如内海,风平浪静时,船只往来如织,明军从登莱跨海登陆,相较于从中原沿山海关、走辽西一线的陆路,海上后勤运输要便捷得多,大大降低了粮草和兵力输送的难度。

同年七月,大明正式设立定辽都卫指挥使,任命马云、叶旺为指挥使。马云、叶旺率领明军从山东登莱两地出发,战船浩浩荡荡地驶向辽南。当战船在金州登陆时,海浪拍打着将士们的战靴,他们如同天降神兵,正式将军事力量延伸至辽东大地。

马云出身自猛将谢再兴的长枪军,他为人“持身廉洁,驭众宽简,纲纪肃政”,在军中威望极高。他与叶旺合力镇守辽东,凭借着卓越的功绩,最终升任中军都督府都督,成为明代辽东第一任最高军事将领,直至洪武十一年才调离此地。

明军以得利赢城等辽南地区为北进基地,开始修筑金州卫城。工地上,百姓与士兵们挥汗如雨,一筐筐泥土被运上城墙,一块块砖石被垒起。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州卫城渐渐成型,明军在此屯兵驻守,不断扩大控制范围,一步步向辽沈地区推进。那段时间,山东的海运船只频繁往来,满载着关内的粮草和兵力,为辽东的明军提供着坚实的后勤保障。

直到洪武十一年,辽沈之地基本收复平定。明军终于在辽东站稳脚跟,建立起了稳固的统治。辽东都司及其各卫所也逐渐设立完善,这标志着明朝开始全面替代元朝对东北进行统治。然而,新的挑战随之而来,占据金山、开元等地区的元将纳哈出,成为了明军在辽东最大的敌人。后来,一场大战突然爆发,在胡惟庸的策应下,常茂等人凭借着智慧和勇气,成功逼降纳哈出,还顺势铲除了胡惟庸与陈宁,大明自此彻底掌控了辽东。

但好景不长,这些年辽东并不太平,罪魁祸首便是女真一族。

李祺想到这里,眼神瞬间变得冰冷如霜,仿佛能结出冰碴。

呵,女真,这就是日后满清建奴的前身。

李祺拳头不自觉地握紧,既然身处大明,就绝不能让这大好河山落入建奴之手!

带着坚定的信念,李祺来到文华殿。

此时,太子标正端坐在案前,专注地批阅奏章。阳光透过窗纱,洒在他略显疲惫的面庞上。

朱元璋已有禅位之心,如今的朝政大多由太子标处理。这位“大明常务副皇帝”,虽无皇帝之名,却行皇帝之实。

太子标揉了揉因长时间书写而发酸的胳膊,抬起头,含笑看向李祺,温和地问道:“怎么了?有要事吗?”

李祺毫不客气,大步上前,一屁股坐下,动作干脆利落地从袖中取出报纸,语气坚定地说道:“现在也是时候经略辽东了!”

“辽东?”太子标眉头微皱,眼中满是疑惑,“这可是苦寒之地,不值得朝廷投入大量钱粮吧?”

李祺轻轻摇头,脸上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这就是偏见了。”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大东北那肥沃的黑土地,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大粮仓,“辽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控制蒙古草原的重要一环。以辽东钳制蒙古左翼,可是我大明朝防边的重大国策。而且,辽东还有拱卫北方重镇北平、大宁的战略意义,高丽朝贡也必走辽东。所以,无论从军事、边防,还是外交上来看,辽东都是边疆重镇。一旦辽东地区不太平,我大明朝的统治也将受到威胁,所以经略辽东势在必行!”

太子标听后,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摸着下巴,认真思考了一番,缓缓点头:“这么说起来,辽东比之交趾,还要重要一些。”

“没错,朝廷必须将此地牢牢掌控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