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武器装备生产线

至于说钱的问题,在苏文看来完全是庸人自扰。

等s2全面开启,红军手里的青霉素很快便能化为成吨的黄金。

按照苏文的预想,到时候先掏空老常,再掏空苏联老大哥,最后是老美。

尤其是黄金最多的老美,整个二战期间,黄金流入最多的国家就是他。

只要红军放出消息,可以用黄金买青霉素。

并且品质和价格,远低于他们所生产的盘尼西林。

那些一心想发财的美国资本家,闻着味都能找过来..

想到这些的苏文,一脸轻松道:

“呵呵,非洲兄弟虽说胃口不大,但200万人的装备还是勉强吃得下。”

“至于说1000亿,我们暂时没有。”

“没有?”关国维刚刚还悬着的心,立马就死了。

他以为对方是想赊武器弹药,于是表情淡漠地委婉道:

“小苏啊,你可真能开玩笑。”

“虽说咱们关系不错,但是武器装备我可做不了主赊账给你哈。”

张少成也为了避免苏文找他赊武器弹药,同样一脸无奈道:

“是啊小苏,咱们人微言轻,武器装备可不敢赊给你,希望你能多理解理解咱们的难处。”

苏文忍不住扶额,两位老同志可真是抠门啊。

自己啥也还没说,就立马把自己的嘴给堵上了。

只是就这点钱还用赊账吗?这是瞧不起谁…

于是有些生气道:“我说两位首长,能不能听我把话讲完。”

“1000亿现金的确没有,但是我们有等价值的黄金。”

“如果你们不要黄金,只要现金的话,我可以换成元子,要是不喜欢,我还能换成美金和卢布嘛…”

“喜欢!谁说我们不喜欢黄金?”闻言关国维立即打断道:

“嘿嘿~,小苏,你可别开这种玩笑哦!只要你还有黄金,生产线包在我身上!”

又慢一步的张少成,对着关国维翻了翻白眼仁。

这家伙明显就是属狗的,翻脸比翻书还快,难道就只有你能搞定生产线吗?

咱大西南啥没有…

心里一阵腹诽,张少成当即道:

“小苏,我这边也没问题,只要你拿黄金帮咱们清库存,107毫米火箭炮生产线我也给你弄来!”

“此话当真?”苏文一脸激动。

张少成毫不犹豫的点头道:

“这是自然,你们要是真能吃得下这么多武器装备,就算是特事特办上级也能批准。”

真要是能把107毫米火箭炮生产线弄过去,红军还不得当场起飞?

这要是大首长知道的话,说不定还能亲自召见自己。

要是能跟对方求副字啥的,带回现代….

想到这些的苏文,如同低能儿一般,眼神呆滞,面带笑意。

而此时的关国维,脑子也越发活络起来。

貌似之前开会,军工单位的同僚便跟他抱怨过。

目前很多生产线要么过时,要么老旧。

即使改装起来用途也不大,所以是拆也拆不得,卖废铁又可惜。

如果自己能帮他们打开销路,加快军工单位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

岂不又是大功一件…

想到这些,关国维当即清了清嗓子,严肃道:

“小苏,生产线如果你确定想要,我这边真能帮你想想办法。”

“当然!”苏文擦了擦嘴角,毫不犹豫道:“要是不信,我能提前压5亿现金给军工单位。”

“呵呵,这倒不必。”关国维摆摆手:“咱们合作又不是一天两天,难道连这点信任都没有。”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道:

“只是我得提醒你,武器生产的标准可是非常高的。”

“非洲那边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要是因为这些因素而没办法生产,你可不能怪咱们。”

这就叫先礼后兵,历史上我国也卖出去过很多生产线。

但对方因为各种原因,生产出的武器装备不仅成本更高,而且质量也远不如咱们国家。

想要发展军工产业,到头来也只是一场空。

关国维的意思很明确,别因为生产线的事情,而影响了他们之间的军火贸易。

对此,苏文毫无异议。

陕北的红军啥都缺,就是不缺一腔热血的人。

只要有设备、图纸和原材料,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

苏文随即微笑着举杯道:“那我就替非洲乡亲们,提前感谢两位首长啦。”



另一边,陕北。

自从红军兵不血刃的拿下肤施之后,各方震动。

受此影响,面对老常的白色恐怖,

许多有识之士,都把肤施当成能够拯救华夏的圣地。

一时间,不少进步男女,纷纷涌入陕北。

即使国军沿途设下重重关卡,依然阻挠不了他们的报国热情。

进入陕北的一条土路上,头裹白巾的老汉赶着骡车,此时正驮着一女两男三名年轻人。

他们三人带着的行李不多,一路上风尘仆仆。

头上、脸上和身上,早就看不出这个时代天之骄子的模样。

没错,他们三人都是这个时代的大学生。

要知道此时的民国,全国的文盲率在80%以上。

但凡你能认几百个字,都可以自称文化人。

所以此时的大学生,已经不能用万里挑一来形容,说他们是百万挑一都不为过。

经过这段时间的长途跋涉,他们的脸上早已看不出一丝的白净。

但眼中的坚毅却是更胜从前。

做为这个时代少有的进步青年,他们在红军身上看到了救国的希望。

于是三人经过申请和筛选,最终得以辗转来到陕北。

江叙言望了望身旁嘴唇有些干裂的郑思怡,毫不犹豫把自己的水囊递给对方:

“喏~郑师妹,喝点水吧。”

郑思怡盯着水囊抿了抿嘴唇,把水推还给对方:

“谢谢你江师兄,我不渴,你留着喝。”

江叙言蹙了蹙眉,再次递给对方:

“郑同学,咱们是老乡,虽说不是一个学校,但你这声师兄我既然能答应,你也不必跟我客气。”

话说两人都是燕京人,江叙言是北平大学工学院,机械电机专业学生,今年21岁。

而郑思怡是国立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生,今年20岁。

两人就读的学校,从成立之初便是友好合作关系。

所以各自学校的学生要是出门碰上了,都会很自然的亲近。

一旁的顾怀庆看到这一幕,拿手指擦了擦鼻梁上的眼镜,忍不住调侃道:

“哎哟,你们能不能别这么肉麻,阿拉鸡皮疙瘩都快撒落一地。”

没错,他是松浦人,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岁数稍长,今年22岁。

顾怀庆虽说长相斯文,但却有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

因为在松浦见到过太多不公,让他明白民国政府根本就是软弱无力,只会欺压国民。

而恰巧在大学期间接触到了进步思潮的他,在得知陕北红军兵不血刃拿下肤施之后。

便毅然决然的跟组织申请来到陕北。

三人因为有共同的目标,所以在途中遇上之后,便结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