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职业航天员与商业航天员的差距,记

第239章职业航天员与商业航天员的差距,记者们准备搞一个大新闻

蓝星航天现在有三个基地、两个发射中心、一个发动机综合试车中心和一座太空机场。

三个基地中的京城基地是总部和设计中心。

张港市基地是智能制造中心,“万户”火箭和“木鸢号”太空穿梭机都在那制造。

发动机的试车中心也算是智能制造基地的一部分,发动机生产出来直接拉到试车中心就试车了。

所以张港市的智能制造基地也是三个基地里最大的。

第三个基地就是正在建造中的“星舰”基地,它综合了“星舰”超级火箭的制造与测试功能。

发射与回收也是在基地里进行,所以不算在两个发射中心之内。

两个发射中心说的是“万户”火箭的发射中心,分别位于东风航天城和滨海航天城,两个航天城里都各有一座“万户”火箭专用的发射塔架。

至于要不要在另外两个航天城里建设“万户”火箭的专用发射塔架还在讨论中。

一是“万户”火箭的发射频率还没有提上来,现在两个发射中心就绰绰有余了。

二是国内其他的商业航天公司也在大力发展中,要给它们留一口饭。

毕竟国内另外两个航天城都在山里,相对于“巨大”的“万户”火箭,小一些的火箭更适合在那里周转。

或许后期那两个不太方便的航天城会慢慢停用,毕竟在大山里确实不方便,但肯定不是十年内的事,足够其他航天公司吃一段时间了。

蓝星航天的那座太空机场就不用说了,是目前各方关注度最高的地方,还没建成就成了众多游客的打卡地,天天有大量的游客去附近拍照留念。

火箭终究还是距离普通人太远了,而从机场跑道上起飞,又从机场跑道上降落的飞行器,那不就是飞机吗

甭管是什么太空穿梭机还是太空飞机,你就说它的形式是不是跟飞机很像吧!

要说民航飞机,全国、全世界肯定还有大量的人没坐过,但坐过的比例也不会太低,普通人也不会觉得坐飞机和坐火箭一样遥远。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太空穿梭机是很贴近生活的东西,偏偏它又可以载人去太空,反正就……很神奇,总想过来看看。

同时这座太空机场将成为国内第二个航天员训练中心。

当然,因为是商业航天员,所以他们的训练范畴和强度没有职业航天员那么广、那么强,以至于用的设备都是简化的,甚至没有。

像路云之前试过的超重耐力与适应性训练,也就是那个臂长8米的载人离心机,太空机场的训练中心就没有对应版,而是简版的小离心机。

因为从跑道上起飞和从跑道上返回的太空穿梭机主打的就是舒适性,职业航天员们乘坐载人飞船可能遇到的8倍重力加速度根本不会出现在太空穿梭机上,所以只做简化版的训练。

负责前庭功能训练的电动转椅保留了,毕竟它占地真的很小,造价和训练成本跟载人离心机不是一个级别。

另外的职业航天员的着陆冲击训练科目直接取消。

这个科目需要用到一座四层楼高的冲击塔,这个设备基本上可以看做是航天员专用的“跳楼机”。

冲击塔的作用是模拟飞船返回地球的冲击环境,从而加强航天员的抗冲击耐力,研究各种方式的防护措施。

毕竟载人飞船是直接打开降落伞落下来的,它的下落速度比一般的跳伞下落速度快得多,最终快落地的时候要启动反推火箭再极致的减一下速,然后才会落地。

最后那一下说是反推火箭减速,其实可以当做“爆炸减速”,因为真的就是在离地几米的地方减速一秒。

而全过程的航天员是在一个密闭空间里的,看不到外边,只能看到屏幕上的数据变化,这对航天员的生理和心理的冲击都非常大。

冲击塔的训练就是让航天员先适应这个情况,他们训练的时候会在冲击塔训练室里躺着直落而下,最后触地的时候还要震动一下,以此来训练航天员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

要乘坐太空穿梭机的商业航天员们就不用了,毕竟太空穿梭机不是直接落下的,而是会像飞机一样滑翔降落,过程非常平滑顺利。

并且他们是坐着的,全程能看到外边的环境变化,而不是像载人飞船航天员那样躺着一直落下去,直到剧烈震动那一下才知道落地了。

所以太空机场的训练中心规模比较小,设备也比较简单,商业航天员学员们基本上训练一年就能出师,而那些只是去太空旅游几个小时或几天的游客,他们训练一周就行了。

相对于还没有选出来的学员们,他们的老师,也就是退役的职业航天员就好说了,路云直接从国家队那边签约了三位,分别是陈泉、赵川东和潘展春。

他们都是国内的第一批航天员,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成太空就退役了,他们现在都50多岁,正是航天员这个职业“年富力强”的时候。

因为他们的之前接受的训练跟太空穿梭机的训练不一样,所以也要接受几个月的适应性训练。

他们有之前的职业底子,太空穿梭机的训练科目对他们来说都是小儿科,所以他们会一边适应、一边学,然后一边给之后的学员们当老师。

偶尔也会有上过太空的职业航天员过来上几节课,给他们讲一讲真正在太空里需要注意的事项。

路云现在的计划是年中首飞“木鸢”号,然后再做三次无人试飞,如果顺利的话秋天就能载人。

到时候这三位就可以上岗飞天了。

不顺利的话另说。

也因为这个,所以相关事件的关注度就非常高,比如蓝星航天商业航天员选拔的事,那些过了复试的人来国内面试还上了热搜。

因为蓝星航天官网有公布名单,名单里有照片,所以当记者在张港市智能制造基地门口蹲守的时候很顺利的就拍到了他们。

“来了来了来了!”

“是他们吧”

“应该是,这一车下来的全是外国人,快找名单照片对一对!”

“直接国内过来面试的人一看一个准,我对外国人有点脸盲,还得一个一个的对照。”

“找到了,哈,这个有特点,那个一脸傻乐的就是史蒂夫阿姆斯特朗,跟几十年前的‘登月第一人’姓一样!”

“虽然知道他们没有亲戚关系,但一想到‘阿姆斯特朗’从老美那边来国内应聘商业航天员就好笑!”

“咦,这个想法有意思,我的新闻标题有了,我现在就发!”

“卧槽,这个想法是我先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