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长工绝剑
第628章 愿君无恙!
血风未散。
剑意犹寒。
在那即将迎来第三剑的沉重天幕之下,整个观台,死一般的寂静。
许居正站在最前。
他目光沉沉地望着剑台之上那道满身是血的身影。
看着他身躯倾斜、靠剑而立。
看着他早已不成人形,却仍不退半步。
那一刻,许居正眼中——有泪。
他终究咬牙低声道:
“不能再看了……”
他转头。
与身侧两人,对视一眼。
郭仪面如死灰,唇角轻颤。
霍纲双手颤抖,眼神复杂无比。
三人皆知,若再让萧宁接下一剑,那就是在众目睽睽下,走向死亡。
而他们这群老臣,却眼睁睁地看着——什么都做不了。
他们是老了。
可他们不是无心。
下一息。
三人缓缓回首,齐齐看向一处。
那处,是观台之侧。
卫清挽静静地坐着,双手紧握衣襟,眼中泛红,唇角咬得发白。
她自然也看见了他们。
目光相触。
无言一瞬。
她缓缓点头。
不是无助。
不是求救。
只是,静静地点头。
那一刻,仿佛是皇后——下旨。
三位老臣心中再无犹豫。
许居正率先迈出一步。
他踏出栏后,直直朝前,步步如磐。
然后——
跪下!
“臣,许居正。”
“恳请陛下——收剑!”
郭仪紧随其后!
“臣,郭仪,愿以老骨相劝!”
“请陛下——切莫死战!!!”
霍纲沉声低喝!
“臣,霍纲,知陛下气魄通天,胆识绝伦!”
“可大尧未稳,江山方定!”
“此刻之命,非只属于陛下一人!”
“请陛下,收剑——以国为重!!!”
三人齐跪!
声震观台!
一瞬间!
朝臣哗然!
“许大人跪了?!”
“霍大人也——?”
“郭大人也跪下劝阻了?!”
“天啊!!”
“他们怎会如此行礼!?”
有人惊呼,有人错愕,有人更是泪流满面!
因为他们都明白!
这不是在劝退!
这是——在救命!
这三位老臣,或曾在朝堂争锋,或曾在御前跪谏,皆是傲骨不屈之人!
可此刻!
他们不惜跪下!
只为换陛下一命!
只为大尧不亡帝!
三人叩首之后,整座观台,仿佛被点燃!
“臣,许瑞山,愿共请陛下收剑!!”
“臣,王案游,恳请陛下以命为国,万不可死战!!!”
“臣,荀直——虽为武臣,亦知局势不可妄赌!”
“请陛下——退一步天阔!”
文臣、武将,纷纷跪地!
长孙川也低下头颅,娇躯一颤,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
“他若死……”
“我大尧将无魂。”
“请陛下——活下去!!!”
越来越多的身影涌至台前。
从文官到武将。
从少卿到巡御。
从内阁到外廷!
无一人退!
无一人慢!
他们一齐跪地!
声泪俱下!
呼声震天!
卫清挽缓缓起身,轻步向前。
她没有下跪。
她只是站着。
看着前方一排又一排熟悉的背影,眼中尽是微颤的光。
她是皇后。
她不能劝主退。
但她能——许臣代言。
就在此刻。
一道沉稳的脚步声自后方而来。
众臣一怔,纷纷转头。
只见人群尽头,一道黑袍身影缓缓走来。
神情平淡,步履从容。
那是——荀直。
内卫大统领。
大尧第一武人。
朝廷之中,唯一能与皇帝并肩而立、不拜之人!
“荀大人?”
“他怎也——”
有人惊呼。
但声音未落,众人已瞪大了双眼!
只见荀直走至三位老臣之后。
没有任何迟疑!
屈膝、俯身、伏地!
重重一拜!
“臣,荀直。”
“参见陛下。”
“请陛下,收剑。”
“此剑……不该再接。”
一语落地!
全场震惊!
哪怕是百战宿将、老成之臣,都在此刻露出骇然之色!
荀直——也跪了!
这个朝堂之上,唯一不曾伏首于人之下的男人!
今日,低头了!
“连……荀大人都跪了?”
“他不是天子并肩的存在吗?”
“他也……”
众人心头震荡,久久不能自已!
荀直神情如铁,声音如山,重复一遍:
“请陛下收剑。”
“以身为重。”
“以国为重。”
风过旌影动,天地皆肃穆。
这一刻,万臣齐跪!
朝堂震动!
只为——留得天子一命!
风静了。
剑台之上,天子仍立。
而台下,万臣跪地,伏首叩请。
“请陛下收剑!”
“请陛下以身为重!”
一声声,如海浪拍岸,重重不绝。
这声音,响彻十里长亭。
响在山峦之间。
也,响在萧宁耳边。
他沉默良久。
衣袍破碎,血迹未干。
伤口已然深可见骨,血水顺着剑柄一滴一滴滴落,落在地面,渗进那斑斑碎石之间。
他抬起头,缓缓扫视全场。
这一眼,望见万臣伏地,列如山林。
也望见他那些信任的老臣、同窗、挚友,一个个低首不起。
他没说话。
只是轻轻摇头。
“朕若退……”
他声音低沉,像从胸腔中碾压而出:
“那一州百姓,谁来护?”
这一句,落下如雷。
满堂,再无声。
许居正脸色微震,喉头轻颤。
良久,他低下头,从袖中取出一卷厚重丝缎,双手高举过顶。
“陛下。”
“此乃——万民书。”
他起身,一步步走上前,行至剑台下十丈之外,再次跪下。
身后郭仪、霍纲也随之而行,一左一右跪伏,神情肃然。
“臣等不敢妄议剑台之事。”
“也不敢违逆陛下之志。”
“唯是……在这万民之意面前,愿替百姓传声——”
“请陛下珍重自身。”
萧宁眉头轻皱。
他没有说话,只静静地看着那一卷卷丝缎,在风中轻轻晃动。
许居正展开首卷,将之高举于空。
上面笔迹或工整、或稚拙、或粗重、或秀润。
不一而足。
但最上方那一行,赫然写着:
——“愿君珍重。”
郭仪接过第二卷,展开。
“陛下。”
“此卷为九安县百姓所呈。”
“共四百六十七户。”
“年老者以血印为章,稚童由其亲人代笔。”
“文中未言战局、未论朝政,唯有一句话——”
“‘我等不愿陛下为我等而亡。’”
霍纲展开第三卷。
“此为石泉村十七村民。”
“其中六人曾因陛下大赦之恩免于流徙。”
“书中说:‘我等曾笑陛下为纨绔,今愿以十指还礼。’”
一卷一卷展开。
一页一页呈现。
没有激昂之词。
没有热血豪言。
只有百姓平日里写惯的朴素笔迹,一笔一划写下:
“陛下,活着。”
“陛下,回来。”
“陛下莫死。”
许居正嗓音哑了,颤声道:
“陛下曾言,剑指天下,为民而战。”
“可百姓之愿,并不全在一州之地,也不只在剑台之上。”
“他们更愿见到的,是朝堂有主,天子长安。”
“他们愿意忍一时,退一步,换一人平安归。”
“他们……愿您活着。”
“而非,葬身此地。”
郭仪伏地再拜,声音低沉而有力:
“此万民书,不为求胜,不为奏捷。”
“只为一人。”
“只为陛下——勿死。”
霍纲一字一句:
“臣三人,愿为中人。”
“将这‘万民书’献于剑台之下。”
“请陛下,知民意。”
“思身命。”
“勿执此剑。”
全场安静得可怕。
朝臣看着三人,一时间,竟不知该惊、该痛、该佩服、还是该落泪。
无人再说“谋退”。
无人再提“败走”。
只是用最温和的方式,最沉痛的语调,最隆重的跪拜——求陛下,活。
一页页丝缎,在风中鼓荡。
像是一面面旗帜。
不是求胜的战旗。
是——百姓之念的灯盏。
那其中有一张,只有一句话,歪歪扭扭,落款写着:“小六,八岁。”
“我娘说,天子若死了,天就塌了。”
“陛下别死,好不好?”
这句话,在许居正嘴边回响良久,最终再也念不出口。
他跪伏在地,眼泪滴在丝缎之上,墨痕微晕。
郭仪与霍纲也都低下头,不愿让人看见他们的神情。
他们也知。
这一刻,他们做不到动摇陛下的志。
但他们希望,用这千万民心的字句,让他心中那道铁一般的线,有那么一刻的轻颤。
三人齐声:
“请陛下收剑!”
“愿君珍重!”
风还在吹。
旌旗未动,剑气未平。
天光压城,云色沉沉。
长街上,百官跪地,三老伏首,万民书摊开如页卷波涛。
而那一道染血的身影,依旧孤傲挺立在碎裂剑台之上,未曾应答。
场面一度凝滞。
人群之中,有人低声抽泣。
有婴儿的啼哭声在远处响起,接着,是母亲慌忙的安抚,带着几分惊慌,又带几分不敢发出太大声响的顾虑。
直到,下一刻。
一名身穿粗布短衫的老者,颤颤巍巍地站出人群。
他看了良久。
听了良久。
终于,在剑台之下百丈之外,缓缓跪下。
双膝落地。
骨骼发出轻响。
“陛下。”
他的声音低哑,如风中碎叶般轻颤。
“别打了。”
“回去吧……”
周围数人皆是一怔。
随即,有人认出,那是南街的王老,早年间曾为县中教谕,如今种田度日,口碑极好。
有人惊道:“王老?”
“他也跪下了?”
王老抬头,看向那台上之人,布满老茧的手重重一叩地面:
“这世间,不止胜负。”
“还有命。”
“我们这些老骨头不值钱。”
“可陛下,值钱啊……”
寂静几息。
又一人跪下。
是街角卖馄饨的刘婶。
她声音沙哑,却坚定无比:
“陛下吃过我家的馄饨。”
“他当年带着香山学子来我们摊前,没要钱,还谢我。”
“我知道他是个好人。”
“我也知道,他为我们才站在那里。”
“可我不想他死。”
“他死了……我孩子以后吃什么?”
“谁还能替我们出头?”
她一边哭,一边跪。
肩膀一抖一抖。
泪水落在尘中。
接着,第三人跪下了。
是个卖灯的年轻人。
“陛下曾让我送灯入宫。”
“说是点给皇后娘娘看的。”
“那日我赚了一年的钱。”
“那盏灯,是我亲手做的。”
“可若他死了……”
“我这辈子,再也不点灯了。”
第四人。
第五人。
第十人。
第一百人。
“我也跪!”
“陛下不能再战了!”
“求他回来吧……”
“谁都可以输,但他不能死!!”
跪声如潮。
从街头到街尾。
从楼阁到屋檐。
从茶棚到市口。
一人接一人。
十人接百人。
人心,如浪!
有人捧着孩子跪下,有人扶着老母跪下,有人拄着拐杖跪下,也有人哭着喊着——“我不想他死啊!!”
哭声,从四面八方传来。
情绪,如压塌的堤岸,再也止不住。
“我儿子五岁。”
“是陛下减赋,他才能进学堂。”
“我不能为他做什么。”
“但我可以……跪一次。”
“求他活。”
“我妻子难产,是陛下设施局广开女医,才救回一命。”
“我没机会谢过。”
“今日,就谢这一跪吧。”
一个衣衫破旧的少年冲出人群,跪地大哭。
“我记得他!”
“我记得他!!!”
“他来我们村修桥的时候,是他亲自跳下河里救人!”
“他是皇帝啊!!!”
“皇帝为什么要站在那里让人砍啊!!!”
“陛下!!!”
“别打了行不行啊啊啊——”
他声嘶力竭,跪地不起。
身旁的母亲将他紧紧抱住,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越来越多的人跪下。
有的说不出理由。
有的只是在哭。
有的是心痛。
有的是悔恨。
也有的,只是单纯地、不愿那个人死。
因为他们看见了——
那台上的人,是他们的皇帝。
是他们曾笑过、议过、猜过、忽略过的人。
是他们从未真正看清过,却又一次次默默替他们扛起风雨的人。
今日,他们终于看清了。
也终于知道,他为他们流了多少血。
所以他们跪。
不是因礼。
不是因惧。
是因敬。
因悔。
因爱。
风更大了。
纸张翻飞,万民书的一页页卷起,在风中飘洒。
有字迹模糊。
有泪渍成印。
一页被风卷至剑台之下,缓缓落在血迹斑斑的石砖之间。
那一行字很小,却笔画笃定。
【愿君无恙。】
这场跪,整整延绵了一炷香。
从日中。
至日偏西。
日色微冷,天光渐暗。
可那一整条通往长亭的街道,仿佛从未如此温暖过。
因为这世间最冷的地方——今日,为一人,彻底温热了起来。
那一刻的天地,无人言语。
那一刻的万民,皆匍匐在地,只为一句:
【陛下,活着回去。】
剑意犹寒。
在那即将迎来第三剑的沉重天幕之下,整个观台,死一般的寂静。
许居正站在最前。
他目光沉沉地望着剑台之上那道满身是血的身影。
看着他身躯倾斜、靠剑而立。
看着他早已不成人形,却仍不退半步。
那一刻,许居正眼中——有泪。
他终究咬牙低声道:
“不能再看了……”
他转头。
与身侧两人,对视一眼。
郭仪面如死灰,唇角轻颤。
霍纲双手颤抖,眼神复杂无比。
三人皆知,若再让萧宁接下一剑,那就是在众目睽睽下,走向死亡。
而他们这群老臣,却眼睁睁地看着——什么都做不了。
他们是老了。
可他们不是无心。
下一息。
三人缓缓回首,齐齐看向一处。
那处,是观台之侧。
卫清挽静静地坐着,双手紧握衣襟,眼中泛红,唇角咬得发白。
她自然也看见了他们。
目光相触。
无言一瞬。
她缓缓点头。
不是无助。
不是求救。
只是,静静地点头。
那一刻,仿佛是皇后——下旨。
三位老臣心中再无犹豫。
许居正率先迈出一步。
他踏出栏后,直直朝前,步步如磐。
然后——
跪下!
“臣,许居正。”
“恳请陛下——收剑!”
郭仪紧随其后!
“臣,郭仪,愿以老骨相劝!”
“请陛下——切莫死战!!!”
霍纲沉声低喝!
“臣,霍纲,知陛下气魄通天,胆识绝伦!”
“可大尧未稳,江山方定!”
“此刻之命,非只属于陛下一人!”
“请陛下,收剑——以国为重!!!”
三人齐跪!
声震观台!
一瞬间!
朝臣哗然!
“许大人跪了?!”
“霍大人也——?”
“郭大人也跪下劝阻了?!”
“天啊!!”
“他们怎会如此行礼!?”
有人惊呼,有人错愕,有人更是泪流满面!
因为他们都明白!
这不是在劝退!
这是——在救命!
这三位老臣,或曾在朝堂争锋,或曾在御前跪谏,皆是傲骨不屈之人!
可此刻!
他们不惜跪下!
只为换陛下一命!
只为大尧不亡帝!
三人叩首之后,整座观台,仿佛被点燃!
“臣,许瑞山,愿共请陛下收剑!!”
“臣,王案游,恳请陛下以命为国,万不可死战!!!”
“臣,荀直——虽为武臣,亦知局势不可妄赌!”
“请陛下——退一步天阔!”
文臣、武将,纷纷跪地!
长孙川也低下头颅,娇躯一颤,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
“他若死……”
“我大尧将无魂。”
“请陛下——活下去!!!”
越来越多的身影涌至台前。
从文官到武将。
从少卿到巡御。
从内阁到外廷!
无一人退!
无一人慢!
他们一齐跪地!
声泪俱下!
呼声震天!
卫清挽缓缓起身,轻步向前。
她没有下跪。
她只是站着。
看着前方一排又一排熟悉的背影,眼中尽是微颤的光。
她是皇后。
她不能劝主退。
但她能——许臣代言。
就在此刻。
一道沉稳的脚步声自后方而来。
众臣一怔,纷纷转头。
只见人群尽头,一道黑袍身影缓缓走来。
神情平淡,步履从容。
那是——荀直。
内卫大统领。
大尧第一武人。
朝廷之中,唯一能与皇帝并肩而立、不拜之人!
“荀大人?”
“他怎也——”
有人惊呼。
但声音未落,众人已瞪大了双眼!
只见荀直走至三位老臣之后。
没有任何迟疑!
屈膝、俯身、伏地!
重重一拜!
“臣,荀直。”
“参见陛下。”
“请陛下,收剑。”
“此剑……不该再接。”
一语落地!
全场震惊!
哪怕是百战宿将、老成之臣,都在此刻露出骇然之色!
荀直——也跪了!
这个朝堂之上,唯一不曾伏首于人之下的男人!
今日,低头了!
“连……荀大人都跪了?”
“他不是天子并肩的存在吗?”
“他也……”
众人心头震荡,久久不能自已!
荀直神情如铁,声音如山,重复一遍:
“请陛下收剑。”
“以身为重。”
“以国为重。”
风过旌影动,天地皆肃穆。
这一刻,万臣齐跪!
朝堂震动!
只为——留得天子一命!
风静了。
剑台之上,天子仍立。
而台下,万臣跪地,伏首叩请。
“请陛下收剑!”
“请陛下以身为重!”
一声声,如海浪拍岸,重重不绝。
这声音,响彻十里长亭。
响在山峦之间。
也,响在萧宁耳边。
他沉默良久。
衣袍破碎,血迹未干。
伤口已然深可见骨,血水顺着剑柄一滴一滴滴落,落在地面,渗进那斑斑碎石之间。
他抬起头,缓缓扫视全场。
这一眼,望见万臣伏地,列如山林。
也望见他那些信任的老臣、同窗、挚友,一个个低首不起。
他没说话。
只是轻轻摇头。
“朕若退……”
他声音低沉,像从胸腔中碾压而出:
“那一州百姓,谁来护?”
这一句,落下如雷。
满堂,再无声。
许居正脸色微震,喉头轻颤。
良久,他低下头,从袖中取出一卷厚重丝缎,双手高举过顶。
“陛下。”
“此乃——万民书。”
他起身,一步步走上前,行至剑台下十丈之外,再次跪下。
身后郭仪、霍纲也随之而行,一左一右跪伏,神情肃然。
“臣等不敢妄议剑台之事。”
“也不敢违逆陛下之志。”
“唯是……在这万民之意面前,愿替百姓传声——”
“请陛下珍重自身。”
萧宁眉头轻皱。
他没有说话,只静静地看着那一卷卷丝缎,在风中轻轻晃动。
许居正展开首卷,将之高举于空。
上面笔迹或工整、或稚拙、或粗重、或秀润。
不一而足。
但最上方那一行,赫然写着:
——“愿君珍重。”
郭仪接过第二卷,展开。
“陛下。”
“此卷为九安县百姓所呈。”
“共四百六十七户。”
“年老者以血印为章,稚童由其亲人代笔。”
“文中未言战局、未论朝政,唯有一句话——”
“‘我等不愿陛下为我等而亡。’”
霍纲展开第三卷。
“此为石泉村十七村民。”
“其中六人曾因陛下大赦之恩免于流徙。”
“书中说:‘我等曾笑陛下为纨绔,今愿以十指还礼。’”
一卷一卷展开。
一页一页呈现。
没有激昂之词。
没有热血豪言。
只有百姓平日里写惯的朴素笔迹,一笔一划写下:
“陛下,活着。”
“陛下,回来。”
“陛下莫死。”
许居正嗓音哑了,颤声道:
“陛下曾言,剑指天下,为民而战。”
“可百姓之愿,并不全在一州之地,也不只在剑台之上。”
“他们更愿见到的,是朝堂有主,天子长安。”
“他们愿意忍一时,退一步,换一人平安归。”
“他们……愿您活着。”
“而非,葬身此地。”
郭仪伏地再拜,声音低沉而有力:
“此万民书,不为求胜,不为奏捷。”
“只为一人。”
“只为陛下——勿死。”
霍纲一字一句:
“臣三人,愿为中人。”
“将这‘万民书’献于剑台之下。”
“请陛下,知民意。”
“思身命。”
“勿执此剑。”
全场安静得可怕。
朝臣看着三人,一时间,竟不知该惊、该痛、该佩服、还是该落泪。
无人再说“谋退”。
无人再提“败走”。
只是用最温和的方式,最沉痛的语调,最隆重的跪拜——求陛下,活。
一页页丝缎,在风中鼓荡。
像是一面面旗帜。
不是求胜的战旗。
是——百姓之念的灯盏。
那其中有一张,只有一句话,歪歪扭扭,落款写着:“小六,八岁。”
“我娘说,天子若死了,天就塌了。”
“陛下别死,好不好?”
这句话,在许居正嘴边回响良久,最终再也念不出口。
他跪伏在地,眼泪滴在丝缎之上,墨痕微晕。
郭仪与霍纲也都低下头,不愿让人看见他们的神情。
他们也知。
这一刻,他们做不到动摇陛下的志。
但他们希望,用这千万民心的字句,让他心中那道铁一般的线,有那么一刻的轻颤。
三人齐声:
“请陛下收剑!”
“愿君珍重!”
风还在吹。
旌旗未动,剑气未平。
天光压城,云色沉沉。
长街上,百官跪地,三老伏首,万民书摊开如页卷波涛。
而那一道染血的身影,依旧孤傲挺立在碎裂剑台之上,未曾应答。
场面一度凝滞。
人群之中,有人低声抽泣。
有婴儿的啼哭声在远处响起,接着,是母亲慌忙的安抚,带着几分惊慌,又带几分不敢发出太大声响的顾虑。
直到,下一刻。
一名身穿粗布短衫的老者,颤颤巍巍地站出人群。
他看了良久。
听了良久。
终于,在剑台之下百丈之外,缓缓跪下。
双膝落地。
骨骼发出轻响。
“陛下。”
他的声音低哑,如风中碎叶般轻颤。
“别打了。”
“回去吧……”
周围数人皆是一怔。
随即,有人认出,那是南街的王老,早年间曾为县中教谕,如今种田度日,口碑极好。
有人惊道:“王老?”
“他也跪下了?”
王老抬头,看向那台上之人,布满老茧的手重重一叩地面:
“这世间,不止胜负。”
“还有命。”
“我们这些老骨头不值钱。”
“可陛下,值钱啊……”
寂静几息。
又一人跪下。
是街角卖馄饨的刘婶。
她声音沙哑,却坚定无比:
“陛下吃过我家的馄饨。”
“他当年带着香山学子来我们摊前,没要钱,还谢我。”
“我知道他是个好人。”
“我也知道,他为我们才站在那里。”
“可我不想他死。”
“他死了……我孩子以后吃什么?”
“谁还能替我们出头?”
她一边哭,一边跪。
肩膀一抖一抖。
泪水落在尘中。
接着,第三人跪下了。
是个卖灯的年轻人。
“陛下曾让我送灯入宫。”
“说是点给皇后娘娘看的。”
“那日我赚了一年的钱。”
“那盏灯,是我亲手做的。”
“可若他死了……”
“我这辈子,再也不点灯了。”
第四人。
第五人。
第十人。
第一百人。
“我也跪!”
“陛下不能再战了!”
“求他回来吧……”
“谁都可以输,但他不能死!!”
跪声如潮。
从街头到街尾。
从楼阁到屋檐。
从茶棚到市口。
一人接一人。
十人接百人。
人心,如浪!
有人捧着孩子跪下,有人扶着老母跪下,有人拄着拐杖跪下,也有人哭着喊着——“我不想他死啊!!”
哭声,从四面八方传来。
情绪,如压塌的堤岸,再也止不住。
“我儿子五岁。”
“是陛下减赋,他才能进学堂。”
“我不能为他做什么。”
“但我可以……跪一次。”
“求他活。”
“我妻子难产,是陛下设施局广开女医,才救回一命。”
“我没机会谢过。”
“今日,就谢这一跪吧。”
一个衣衫破旧的少年冲出人群,跪地大哭。
“我记得他!”
“我记得他!!!”
“他来我们村修桥的时候,是他亲自跳下河里救人!”
“他是皇帝啊!!!”
“皇帝为什么要站在那里让人砍啊!!!”
“陛下!!!”
“别打了行不行啊啊啊——”
他声嘶力竭,跪地不起。
身旁的母亲将他紧紧抱住,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越来越多的人跪下。
有的说不出理由。
有的只是在哭。
有的是心痛。
有的是悔恨。
也有的,只是单纯地、不愿那个人死。
因为他们看见了——
那台上的人,是他们的皇帝。
是他们曾笑过、议过、猜过、忽略过的人。
是他们从未真正看清过,却又一次次默默替他们扛起风雨的人。
今日,他们终于看清了。
也终于知道,他为他们流了多少血。
所以他们跪。
不是因礼。
不是因惧。
是因敬。
因悔。
因爱。
风更大了。
纸张翻飞,万民书的一页页卷起,在风中飘洒。
有字迹模糊。
有泪渍成印。
一页被风卷至剑台之下,缓缓落在血迹斑斑的石砖之间。
那一行字很小,却笔画笃定。
【愿君无恙。】
这场跪,整整延绵了一炷香。
从日中。
至日偏西。
日色微冷,天光渐暗。
可那一整条通往长亭的街道,仿佛从未如此温暖过。
因为这世间最冷的地方——今日,为一人,彻底温热了起来。
那一刻的天地,无人言语。
那一刻的万民,皆匍匐在地,只为一句:
【陛下,活着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