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这就叫杀人还要诛心!(5000字章节
“他不会来了?”
台上的阿尔诺神情错愕,一时间大脑宕机,有点不太理解乔治·赛飞利斯的话。
台下的名流们则有的神情自若,有的同样面带疑惑,整个音乐厅都陷入了一片嘈杂声中。
近百年来,诺奖其实出过很多意外情况。
譬如1931年,被授与了文学奖的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意外去世,成了第一位死后被追授文学奖的获奖者。
1935年,获得和平奖的卡尔·冯·奥西茨基被德国政府拒绝发放护照,而无法出席领奖。
1964年,让·保罗·萨特拒绝接受文学奖,因为他一生拒绝接受任何奖项。
1973年,越南政治家黎德寿拒绝接受和平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拒绝该奖的人。
所以诺奖官方也有不少应对这种突发情况的措施。
但这次不同。
若泽·萨拉马戈之前是同意出席并领奖的。
且在昨晚,诺奖的官方工作人员还声称看到过若泽出现在斯德哥尔摩大酒店。
没想到今天的正式颁奖典礼,他却突然失踪,人间蒸发了一般!
更要命的是,大家都清楚这次的文学奖实际上是为了给台下的北川秀一记下马威,好让他彻底分清楚,在世界文坛,谁才是大小王。
而此刻,没有获奖,没有入围,甚至连参选资格都没的北川秀却堂而皇之的坐在第一排,丝毫没有慌张与不安。
“什么叫他不会来了?”阿尔诺压低声音,不解地看向同在第一排的乔治·赛飞利斯。
“就是字面意思上的不会来了。”
乔治·赛飞利斯可不会惯着阿尔诺。
他是希腊文坛的瑰宝,活着的活化石,要钱有钱,要名气有名气,要社会地位有社会地位。
他也无需仰仗瑞典文学院和西方文学界的鼻息而活。
这个爱跑车,爱新花样,新科技的酷炫老头还在1963年就拿过诺贝尔文学奖了。
于他而言,人生中最后仅剩下的便是自己在世界文学殿堂里的盖棺定论。
但这玩意儿,是后来者们的活儿,台上的阿尔诺,台下的所有人,都没有资格给他定论。
因此他丝毫不惧阿尔诺,也从不和阿尔诺俱乐部的人沆瀣一气。
“哦。如果飞机速度够快的话,若泽先生也许现在已经抵达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了。”
乔治·赛飞利斯戏谑一笑,不忘补上一刀。
这下整个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都沸腾了。
原本官方是想用一些理由来解释掩饰若泽的缺席。
反正今天挨过去就行了。
可乔治·赛飞利斯这么一说,就摆明了告诉所有人,若泽·萨拉马戈不仅知道自己缺席了诺奖颁奖典礼,而且还是故意为之!
在诺奖成立以来的百年内,都没发生过这么离谱的事!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滋味。”
北川秀笑着对一旁的斋藤玲奈说道。
“好奇妙的比喻。你是从哪里听来的?”斋藤玲奈眼前一亮,觉得这句话非常适合台上台下的所有人。
即便提前从昂山素季女士她们那里得知了这些事,此刻亲眼所见,她依旧体会到了北川秀说的这句话的感觉。
这颗意外的“巧克力”,比她想象中的还要甜美!
“啊是我随口说的。”北川秀尴尬一笑,这才想起来原本在1995年上映的《阿甘正传》也因为蝴蝶效应而消失不见了。
“不愧是北川老师,随口都能说出一个金句来。”坐在他另一侧的英国新闻集团董事长鲁伯特·默多克凑过来恭维道。
别看这小老头神色谄媚,看起来像是什么八卦杂志的色老头。
但这只是他展现出来的职业特征而已。
鲁伯特·默多克实际上是当下世界传媒界当之无愧的传奇人物。
1981年,他就以1200万英镑的价格收购了《泰晤士报》,并逐步成为澳大利亚的著名报业主。
到现在,他已经掌握了澳大利亚三分之二的报纸,是澳大利亚舆论界的实际掌控者。
除此以外,他还收购了大量广播电视台和影视公司,个人总资产更是超过了100亿美元!
现在1美元还能兑换150日元,折算成日元的话,鲁伯特的个人总资产要以兆为单位计算了!
和他一比,北川家族的2000亿总资产就不怎么够看了。
就算把河出静子的河出家族一起算上,也达不到人家总资产的二分之一。
这就是世界级财阀的恐怖财力。
英国新闻集团还不是最顶尖的传媒公司呢,根本没法和美国的摩根财团、罗德柴尔德家族抗衡。
而身为超级财团领袖的鲁伯特之所以那么亲近北川秀,是因为他是北川秀的铁杆书粉。
早在英国布
克奖准备设立国际奖时,他便一力推荐北川秀拿奖。
当初为了让自己的偶像能拿奖,他还公器私用,在《泰晤士报》上声称北川秀是“继歌德、雨果之后,世界文坛最伟大的新人文学家!”
就这舔劲儿,丝毫不比那时在文学论坛上为北川秀疯狂站台的河出静子差。
有了这些事情做铺垫,北川秀他们和鲁伯特很快就混熟了。
在北川秀两人和鲁伯特随意聊着文学以及后续合作可能时,台上的阿尔诺终于按捺不住,准备强行结束这一场“闹剧”。
就在此时,一名官方的工作人员急匆匆上台,将一封若泽·萨拉马戈留在酒店房间的亲笔信递给了他。
看见这一幕,原本还喧嚣不止的音乐厅又恢复了一片死寂。
大家都想知道若泽留下的亲笔信写了什么,吃瓜的情绪在高涨,一双双眼睛死死盯着台上的阿尔诺,让他根本下不来台。
阿尔诺被他们看得头皮发麻,只觉得自己是在被公开处刑,他想下台,可又下不来台。
因为就在刚刚,他还拿着麦克风兴高采烈的说着什么“这是我参加的第八次诺奖颁奖典礼,但站在这个舞台上时,我依旧感觉很兴奋”、“文学奖一直是我最喜欢,最憧憬的奖项,没有之一”之类的屁话。
现在急匆匆下台,不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么?
“阿尔诺先生不是说会格外珍惜每一次因为这个奖项而给予你的登台机会么?”
台下的乔治·赛飞利斯不忘再补一刀。
他声音不大,但处于第一排,又是全场寂静的时刻,这句话便一字不落的钻进了所有人的耳朵里。
这下阿尔诺是不读都不行了。
他瞥了眼乔治·赛飞利斯,不明白这个昔日的诺奖得主为什么要如此针对自己?
论利益论立场,乔治·赛飞利斯不都应该是站在自己这边的盟友么?
要知道诺贝尔文学奖捅出的篓子越大,他们这些曾经的获奖者含金量就会越低。
尤其是乔治·赛飞利斯这种早期的获奖者,必然是受影响最大的一批人。
阿尔诺见过很多获奖者终其一生都在不遗余力地鼓吹诺奖的伟大,恨不得在自己的墓志铭上都提一提这事。
他还是第一次见有获奖者在颁奖典礼上,不停地给奖项使绊子。
是他疯了,还是自己疯了?
这个蠢货是老年痴呆了吧!
阿尔诺心里这么想道。
但面对无数双好奇的眼睛,他没法装作视而不见,只能硬着头皮在众目睽睽之下拆开了信封,将信纸取了出来。
“致诺奖理事会与评委会,以及瑞典文学院和阿尔诺俱乐部的各位:
我是若泽·萨拉马戈,相信知道我的人也不需要我再多做什么自我介绍了。
当这封信被念出来时,我想应该是在隆重的诺奖颁奖典礼上吧。
我不知道谁会念起我留下的这封信,但我想在此对他说一句抱歉——
没来参加颁奖典礼,还没头没脑的留下一封书信,还要让你在公开场合念出来,请宽恕我的任性。
我知道这么做不对,也知道这样可能会让许多人认为我是在哗众取宠。
但昨晚考虑了一整夜,我还是决定写下它,然后独自乘坐飞机返回里斯本。
促使我做出这个决定的不是任何人,也不是任何组织,请不要过多的猜测和臆想。
实际上,在昨晚9点以前,我还在兴高采烈地准备着获奖感言,憧憬着明天的一切。
无论这个奖项有多少争议,但任何一个文字工作者能有得到它的机会时,我想谁都无法拒绝它。
可9点以后,一本被放在我房间门口的小说,彻底改变了我的所有想法。
这本小说叫《海边的卡夫卡》。
《海边的卡夫卡》?”
平缓语气念着书信的阿尔诺忽然一顿,下意识地反问了一句。
这书他怎么完全没听说过?
倒是底下的一部分名流,在听到这句话后,一个个露出了恍然和理解的表情。
这让台上的阿尔诺愈发感觉自己像是个小丑。
他很想问《海边的卡夫卡》是谁写的,是什么书,可现在显然不是最好的询问时机。
阿尔诺只能压下心底的疑惑,继续念道:“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本小说了。
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没法在很多西方国家看到它,但这不影响它的传播和伟大。
一本优秀的,足以载入世界文坛史册的小说,不会因为这些事情而被蒙尘。在这里,我不想过多的谈论这本小说,想要了解它的话,去看一看就清楚了。
我想说的是,它带给我的震撼,带给我的启示,足以让我深刻的意识到——
如果非要在1998年的世界文坛里挑选出一个能够匹配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我觉得只有这本《海边的卡夫卡》。
反正绝
不该是我的任何作品。
与之相比,我的作品就像是在和皓月争辉的群星,根本不值一提。
因此我决定放弃已经颁发给我的诺贝尔文学奖。
我不配,也永远不配。
看完《海边的卡夫卡》后,我甚至不敢来颁奖现场,不敢自己说出这些话来。
我心底产生的深深羞愧感让我只想不顾一切的逃离斯德哥尔摩。
抱歉,在此我得再说一次抱歉。
抱歉让前来观礼的各位看了笑话。
抱歉让诺奖官方承受了这本不该承受的罪责。
抱歉让读出了这封信的你遭逢了尴尬境地。
我很抱歉。
但我实在难以启齿,难以赴会,难以在大舞台上面对面和那么多人说这些心里话。”
阿尔诺念的深情并茂,倒不是他想这么念,而是七八年来的职业素养让他没法将自身的习惯抽离而出。
而且他确实被若泽·萨拉马戈的这封信给感染到了。
难以想象这本《海边的卡夫卡》有多惊人,竟然会让若泽在领奖前夜做出这种选择。
话说回来,如果世界文坛还有这样的文学家和作品,自己为什么一点都不知情?
难道是下半年才横空出世的新人?
不不不,不可能。
迄今为止,也就那个该死的北川秀曾达成过这种骇人的成就——
以刚出道的新人姿态便折服了一大群成名已久的老派文学家。
难道真的又出了一个“北川秀”?
台上的阿尔诺满脑子问号,但此刻不容他过多思考,因为这封信还有最后一部分没有念完。
“.在最后,我想用《海边的卡夫卡》序言里的那番话来做结尾。
相信看过它的人,应该都对那些话深有感触吧!
——人之一生,最尖锐、最不愿妥协的时期便是青少年阶段。
虽然我已二十六岁,在逐渐向着笔下最多的那类主角靠近。
但我的内心,还在坚定的野蛮生长着。
我不愿意向这个世界,向宿命,向强权服输。
一直在诋毁我的”
读到这里,阿尔诺的瞳孔瞬间放大,陡然意识到自己好像是在干一件天大的蠢事!
他连忙住口,没有把最后的几段文字给念出来。
这真的太蠢了!
此时此刻,他终于知道谁是《海边的卡夫卡》的作者了。
他也终于明白,女仆嘴里的坏消息究竟是什么了!
开什么玩笑!
阿尔诺拿着信纸的手微微颤抖着。
大舞台下一片死寂。
他的妻子塔琳娜,还有阿尔诺俱乐部的众人都沉默了。
《海边的卡夫卡》在西方世界爆火的事,不少人都知道。
他们以为阿尔诺也知道。
没想到他们夫妇竟然不知道!
台下的名流们也都是聪明人,瞬间明白发生了一个怎样的大乌龙。
吃瓜吃瓜,没想到这口瓜比想象的还要大,还要甜!
这下连乔治·赛飞利斯都目瞪口呆了。
听到最后几句话时,很熟悉《海边的卡夫卡》序言的他觉得阿尔诺应该不会真的把那些东西读出来吧。
他还真就读了!
而且差点没断章住!
这乐子,好像有点大了啊。
台上的阿尔诺再也保持不住所谓的绅士风度,直接愤怒地把手里的信纸揉成了团。
音乐厅里一阵低声哗然后,有真的不明就里的名流们开始询问起后续。
“怎么不念下去了?”
“这个序言听起来很有意思啊,有少年人的热血沸腾感。”
“是啊是啊,后续应该还有吧,怎么不念了呢?”
“你们是真不知道后续么?”
“什么?”
“《少年的卡夫卡》是那位北川老师写的啊!”
“啊?可是我从来没听说过他有这么一本小说啊。”
“没听说过很正常。因为这部小说是他仅仅用了四天的时间就写完了的神作。
好像昨天才正式在许多知名文学杂志上连载。
哦对了,你是挪威人啊”
“挪威人怎么了?”
“你不知道么?挪威、瑞典还有一些和阿尔诺俱乐部比较亲近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全面封锁了北川秀的小说。
尤其是这部《海边的卡夫卡》。因为序言里的那番话,它被你们政府和文坛直接列为了永不解封的禁书。”
“原来如此.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些事。”
“所以后面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啊!为什么这部小说能让若泽先生直接放弃诺贝尔文学奖?好想看好想看,好想现在就看一看啊。”
“序言的后续么”
就在这时,宛如小公主般的奥
利维亚忽然站了起来。
她手里捧着一本法文译版的《海边的卡夫卡》,这是河出书房为她特别定制的私人典藏版。
因为所有人都坐着,所以即便是身材娇小的奥利维亚,在站起来后,也很快就吸引了众人的视线。
包括台上已经恼羞成怒的阿尔诺。
大家都疑惑看她,不知道她要做什么。
奥利维亚清了清嗓子,打开了手里的《海边的卡夫卡》。
虽然序言她早已倒背如流,但她还是捧着书,一字一句照着原话,用甜美如风铃般的声音念了起来。
“.一直在诋毁我的诺奖评委们、阿尔诺俱乐部的各位,此书便是我的心情写照,我的价值观体现”
读到这里时,她特意停顿了下,然后扭头,很精准的在第一排人堆里找到了北川秀。
“嘶——”
后续的这几句话如重磅炸弹般,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里被引爆。
听过的,没听过的,知道的,不知道的.
此时此刻,所有人都真正切实感受到了北川秀在序言里展现出的那份少年意气!
那份他所说的锐气!
然后。
奥利维亚继续念着。
和她一起念的,还有乔治·赛飞利斯、马悦然、克努特、昂山素季等等曾不断力挺过北川秀的世界名流们。
他们的声音宛如惊雷,在刚寂静不久的音乐厅内再次响彻!
“我不服输。
愿意享受我写的小说的读者们,也是如此。
希望此刻看着这些文字的你们,亦是如此。”
北川秀的身侧。
斋藤玲奈悦耳动听的嗓音也同时响起。
她一边念着,一边转头看北川秀的表情,眼神里满是崇拜和敬意。(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