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5章 生产力的进步
崇祯这次,是要真的封王了。
但是周建安此时却并不知情。
新年一过,他便继续投入到了每日的忙碌之中。
这些日子,他的时间可以说是排的十分的紧凑,光是去检查巡视一些新建的厂坊都需要占用他至少半天的时间,而剩下的半天时间里面,他不仅仅需要处理公务,还需要三天两次的巡视松江水师。
有些时候忙起来甚至连回国公府的时间都没有。
不过在这样的忙碌之下,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
匠作坊,火炮厂,火药厂,水泥厂等等全部兴建了起来,刚过完年的时候更是已经正式开始忙碌了起来。
这些新建的厂坊,无一例外全是按照最高规格建造的,它们的占地也是十分的庞大,基本上在未来几十年内都不会再有任何的问题了。
除了厂坊,周建安还将讲武堂和大明火器御造总院的总部给搬到了松江府,从此以后洋河堡的很多厂坊都将成为下辖的分部而已。
听起来有点抛弃洋河堡的感觉,但周建安绝对不是这样想的。
大明要发展,威武军要发展,若一直守在洋河堡的话,那发展的速度将变得奇慢无比。
这一点,周建安无论是作为一个后世之人还是就按照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都看得出来。
洋河堡的潜力,已经如此了。
而松江府以及所有沿海地带的潜力,这才刚刚开始挖掘。
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洋河堡的百姓去田地里干活,辛苦挖了半天才种下一亩的土地,但是在松江府,一锄头下去,挖出来恐怕不是泥土,而是黄金。
他非常有把握,将松江府打造成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
另外,周建安这些天最关心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织布厂的事。
因为就在不久之前,松江织布厂的女工徐伯姊给他带来了一个超级大惊喜。
一个连他都没有想到的惊喜。
这个名不见经传,自己从汉阳带回来的女工,居然将纺纱机进行了改良,由原本的三锭纺纱直接改良成了八锭同时纺纱,并且很快便又改良到了十二锭,二十四锭。
而如此一来带来的后果便是纺纱效率猛增,从原本的三锭到二十四锭,那可是八倍的增长,也就是说原本八个人做的活,一个人便可以应付了。
同时,她还在周建安的指导下对织布机也开始进行了改良,不过想要改动织布机可和纺纱机不一样,就连周建安都有些搞不明白,不过这也难不倒他,直接找来麾下最有名的木匠,经过周建安和徐伯姊的一番解说之后,木匠终于明白其用意。
之后又用了数月的时间不断的制造改进,改进以后得织布机也终于是开始应用了起来,改进后的飞梭机也直接将效率提升了数倍,原本一日只能织布大约一到两米,现在却直接提升到了六至八米。
速度极大的得到了提升的同时使得操作也变得简单了起来,原本的织布机需要一名极其熟练的女工才能操作,而现在的飞梭机只需要一名即便不是很熟练的女工也可以应对自如。
这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绝对是大功一件。
现在的大明,百姓们最缺的就是吃穿住行。
可是由于胜场能力的低下,这几样想要解决起来都不是那么的容易。
同时大明还是欧罗巴主要的丝绸布匹输出大国,制造出来的东西很多还要卖往欧罗巴。
所以原本的那点产量就有些不够看了。
现在好了,当这两样机器制造出来以后,这个时代的大明直接攀登到了这个时代的手工纺织技术的巅峰。
这样的功劳,当然是值得周建安去单独表扬表扬的。
这一日的末时四刻,周建安处理完手中的公务之后便是来到了位于松江府,嘉定境内的松江织造局内。
这所织造局是周建安到了松江府以后才开始建造而起的。
整个织造局内也拥有女工数千人,她们在织造局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每日里便是在一些小作坊去干活,而徐伯姊等人则是被周建安安排着改良机器。
早就听说周建安要来,整个织造局内的女工们也是紧张的不行,她们早早的就排在织造局外的街道上,无数双眼睛都紧张的望向远处。
当周建安终于是骑着战马抵达的时候,所有女工也都爆发出了激烈的呼喊声。
说实话,她们做梦都没有想到这辈子会让靖国公来看望。
这个时代的女工,可不是后世,她们的地位可以说相当的低下,甚至在和男工干同样的活的时候,拿到的工钱都会少上不少。
由于工钱太少,很多男人更是不愿意自家内人出去做工,而织造局的出现可以说给她们打开了一道崭新的大门。
在这里,周建安采用的乃是后世的计件制,做的多得的就多,并且由于是官办,工钱每月准时发放,从不拖欠。
尤其是当她们每月领了工钱拿回家的时候,那个时候才是她们最自豪的时候。
所以此处的女工干起活来都是充满了干劲,她们甚至压根不需要任何人的督促。
如今,她们在家里更是又多了一项可以吹捧的东西。
堂堂的大明靖国公爷来看望她们了!
欢迎仪式之后,周建安便在徐伯姊等人的带领下来到了厂坊之内,当他看到改良后的织布机和纺纱机以后,其实是没有多少的感觉的。
因为他其实根本就不是很懂这玩意。
但是随着徐伯姊操纵着新式纺纱机,一旁的女工操控着以前的纺纱机的时候,那差距直接一目了然。
这就算放在后世,那也是跨时代的进步了。
周建安甚至在思索,这算不算是大明工业革命的开端呢?
他不太记得工业革命的开端是什么了,但是他很清楚,无外乎就是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
眼前的这些不就是如此吗?
对于徐伯姊等人,周建安也没有丝毫的吝啬,从徐伯姊到整个织造局的女工全都有所奖赏。
就在周建安还在大力发展松江府的时候,京城中的内阁却在为了周建安的封号,争执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