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不太成功的营救

女真骑兵猛攻了半个时辰,未能成功破门,终于潮水般退了下去,只留下上百具尸体。

西风凛烈,残阳如血。

贾环和祖天寿站在城头上,看着退到远处休整的女真骑兵,均是略松了一口气,敌人这第一波进攻算是顶住了,但对方显然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接下来的攻势只会越来越猛烈,所以二人不敢怠慢,下令加紧修复工事,而城门则干脆用大量的砖石封死了。

幸好对方是全骑兵,一路长途追击,根本没有携带攻城的器械,否则这座小城未必能守得住,如今嘛,自然是慢慢耗了,能拖多久是多久,尽量为登莱水师接应十三山难民争取时间,但愿吴三桂不负众望吧。

眼看夕阳就要落下去了,女真人竟然再次发动了一轮猛攻,估计是想借着夜色的掩护破城,并且兵分三路,分别冲击另外两处城门。

女真骑兵的这一波攻势明显更加猛烈了,数度利用勾索,差点攀上城头,不过都被防守严密的守军给击退了。在付出上百具尸体的代价后,女真人的第二波进攻也以失败而告终,气得二贝勒阿敏咬牙切齿,上窜下跳的,发誓城破后一定要将城中的守军屠光。

入夜后,气温越来越低了。城楼内,贾环和祖天寿一边烤着火,一边囫囵地用晚餐,而祖天寿此刻明显轻松了许多。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女真人连续猛攻了两次未能拿下,锐气也泄得差不多了,三板斧使尽,再想破城就更难了。

不过为了稳妥起见,祖天寿还是提议在城墙上浇水,好让城墙上结一层滑不溜手的冰,阻止女真人攀爬,不过却被贾环否决了,毕竟这次的主要目的是要尽量拖延时间,倘若让那有勇无谋的阿敏觉得此城牢不可破,指不定就提前撤了,所以事情不要做得太“绝”,总得让对方看到一丝破城的希望。这就好比钓鱼要先打窝,坐庄出老千也要让赌客先赢两把,否则人家就不跟你玩了。

…………

宁远城,总兵府内依旧灯火通明,辽东经略孙承宗没有睡,众将也在左右随时待命,每隔半小时,便有一名斥候把连山城的战况送来。

这时,又有一名斥侯飞报进来道:“报,建奴的第二波进攻被打退了,已后撤三里地安营扎寨。”

众将闻言均松了口气,看来今晚不会有第三波进攻了,毕竟建奴也不是铁打的,也需要休息和进食。

孙承宗捋须微笑道:“很好,贾副使和祖参将抵住了敌人的进攻。”

孙承宗的幕僚王则古提议道:“经略大人,建奴久战疲惫,此刻正是偷袭他们的好时机,不如现在出兵将其一网打尽?”

此言一出,在场一众将领都低头沉默了,孙承宗眼底闪过一丝失望,这些人都被建奴铁骑吓破了胆,一听到建奴铁骑的名字就害怕了,显然无人敢领兵出城野战,只好道:“贾副使此次以身犯险,目的是为了牵制建奴的兵力,如今目的达到了,实没必要再冒险。”

“是啊是啊,经略大人所言极是!”众将纷纷附和。

其中一名将领还冠冕堂皇地道:“正如经略大人所讲,只要达到目的就行,没必要冒险,即使当真灭了这支建奴骑兵又如何?恐怕只会引来努尔哈赤的大举报复,到时宁远城就危险了,如今最重要的是救援难民,积蓄实力,重新修复辽西走廊防线,万不可节外生枝!”

孙承宗明知这些家伙只是怯战,但也无可奈何,一支胆气尽失的军队,即便强令他们出击,不过也是送死罢了,看来正如子明所讲,得重铸军魂和胆魄才行,否则永远别想打败建奴,实在不行便提拔敢打敢冲的新人,慢慢形成示范效应。

“大家且下去休息吧,明日准时点卯,不得有误。”孙承宗挥了挥手,众将便纷纷散去。

…………

十三山位于锦州城东南百余里,名曰石山镇,原是一座军镇,曾有一支晋军驻守,石山镇周围有十三座大山包围,层恋叠嶂,所以得名十三山。

如今近十万难民便躲在这十三山当中,扼守各处山口要道,与前来围剿的女真人军队对峙。那日,二贝勒阿敏本打算一鼓作气把山中的难民给剿灭的,却被贾环用激将法引走了,如今围困十三山的兵力大减。

深夜,山外的金兵都熟睡了,负责巡逻的哨兵也明显开始懈怠,围在火堆旁取暖闲聊,突然一声喊杀,数不清的难民从山上蜂拥杀出,那些哨兵没来得及反应就被乱棍打杀了。

当难民们冲到镇上,熟睡的金兵终于惊醒了,抄起兵器便扑出营地,试图阻挡拦截,但是难民就像缺堤的洪水一般,从山中小路源源不断地拥出来,仿佛那惊涛骇浪,试问哪里挡得住。

很快,金兵的大营便被冲得七零八落,为首的将领只得带着人急急撤出,避其锋芒。

山中的难民将近十万之众,冲破了金兵的防线后,在吴三桂和满桂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往二十里外的海边逃去。

那些金兵不由都一头雾水,待洪水一般的难民潮过去后,将领们才回过神来,连忙重新集结队伍,咬在屁股后面追击。

这些难民人数虽多,但多是手无寸铁的平民,相当一部份还是妇孺,再加上在山中困了一个多月,已然十分虚弱了,逃命的速度不快。

金兵从后面追杀,简直跟斩瓜切菜似的轻易,人们为了活命四散奔逃,队形顿时便更乱了,最后逃到海边才一半人左右,余者皆惨遭屠杀,当真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这次登莱水师派了上千艏大小船只在岸边等候接应,眼见金兵追来,利用船上的火炮掩护,总算成功接走了约四万难民,其余的则爱莫能助了,各自四散奔逃,大量难民跳入冰冷的海水,淹死者不计其数。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不算不太成功的营救,但是这对吴三桂来说,救回四万余难民,已经足够了,功劳薄必有他重重的一笔,皇上封赏的圣旨里也会他的名字,天下人也将知道他吴三桂只身深入虎穴,救出四万百姓的美名,他吴三桂将是民族英雄的化身!

至于那些无辜丧命的五六万生灵,谁会在意呢?反正吴三桂并不在意,正所谓一仗功成万骨枯,战争嘛,总会有代价的!试问古往今来,哪个名动天下的名将不是踏着万千枯骨爬上来的?